馬思純又雙叒叕被吐槽了。
這次還是奪命連環嘲。
前兩天,公布與小樂的戀情。
(相關資料圖)
評論里幾乎清一色的——
“姐姐快醒醒”。
剛剛的熱搜榜第一:
???
好不容易上了個熱一,居然是以這種方式?
還有更離譜的——
在新片《斷·橋》中,和王俊凱搭戲被拉踩。
沒錯。
金馬影后馬思純,被新人演員王俊凱給比下去了。
而且這還是不少人的共同觀感:馬思純是全片演員中的最短板。
扣的兩顆星有1.5顆都在馬思純頭上
范偉8,曾美慧孜7,王俊凱6,馬思純5……
從感情到生活到專業被全面嘲諷。
也真正是離了個大譜。
所以,曾經被寄予厚望的馬思純,真的全面崩塌了嗎?
1.
/ 一個乖乖女決定去叛逆 /
還得從她的高光時刻說起。
昨天,馬思純憑借新片第一次登上了熱一。
不過主角卻不是她,而是周冬雨。
沒錯,《七月與安生》。
現在來看,《七月與安生》的選角是精準的。
這對雙生花簡直就是一組完美的對照。
周冬雨是那種不在乎別人怎么看自己的人。
但馬思純截然相反,她太在乎別人的感受。
就像她從小接受到的家庭教育一樣。
你要聽話,你要懂事。
你要看別人怎么怎么樣,不能自我
▲圖源瑞即心理(下同)
或者也正如如此,戲中兩人都呈現出了極佳的狀態。
碰撞出來的火花,相得益彰。
當年金馬獎的影后雙黃蛋,給的也是名副其實。
但是很奇怪。
自從獲得影后之后,馬思純的口碑就像過山車一樣,起起伏伏,就如她所呈現出的演技一樣不穩定。
為什么?
因為馬思純被大眾所審視的,不止她的演技。
你還記得馬思純最早是什么樣子的么?
對,乖乖女。
馬思純是童星出身。
“星二代”的身份加持,讓馬思純注定要在大量的曝光之下成長。
這樣的環境,讓她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種觀念:
自我總是被后置的。
馬思純曾經講述過自己的成長經歷——
不管是不是節假日,晚上十點之前必須回家。
吃飯前,必須要大人先動筷。
媽媽說吃零食對身體不好,她就不吃。
媽媽覺得讀播音系好,她大學的專業就選了播音系。
……
在被規訓的家庭教育當中,馬思純確實是個讓家長省心的乖孩子。
她很聽話——
有規矩,但不自由。
也正是如此,她習慣于將所有情緒自我內化。
換句話說。
馬思純是被心態左右自我的人。
一旦她可以把自己當成情緒宣泄口,心態自然隨機波動。
其實我是會生氣的
但是我永遠都不生氣
于是,在成為藝人后。
一方面,落在馬思純身上苛刻的目光更多了——
觀眾審視著她的身材。
幾乎她的每次亮相,網友都會率先關注她的身材。
是不是又胖了?臉是不是又圓了?腰是不是又粗了?
網友熱議著她的私生活。
尤其是她和張哲軒(盤尼西林樂隊主唱)的戀情,觀眾對后者黑歷史的厭惡,都投射到馬思純身上。
起初,網友就像勸張子楓不要在垃圾堆里找男人一樣,勸她遠離那個男人。
但結果大家都知道,兩人現在還是好好的。
是的。
另一方面,乖乖女馬思純已經“不受控”了——
就像一個成長到青春期的叛逆女孩,故意忽視長輩的規訓。
她要尋找曾經缺失的青春期。
我以前沒體驗過的,我總有一天我都要體驗。
▲圖源理娛打挺疼
某種程度上。
這個人人都說不好的男友,是她過往所渴望得到的自由和和反叛。
她用力過猛地和過去被規訓慣了的自己割裂開。
你看。
她臉圓圓的,笑起來沒有攻擊性,可愛得像海綿寶寶。
這種五官條件,給她創造了一種接地氣的天然親切感。
但她就是要反抗——
去接一些充滿凌厲鋒芒氣息的角色。
是什么時候開始這場不受控制的無聲反叛的?
用她的話來說就是:
“從《左耳》開始吧,我覺得我長大了。”
2.
/ 一直活在遲到的青春期里 /
眾所周知,馬思純選角色有著固執的偏好。
最愛叛逆少女。
但在本肉看來,與其說是她愛演叛逆少女。
倒不如說她癡迷于集"脆弱性與毀滅性"為一體的角色——
從秩序中跌落,不斷下墜,直至無法預估的破碎。
《左耳》里。
她是為愛飛蛾撲火的小太妹黎吧啦,從追愛到死亡。
《風中有朵雨做的云》中。
她是在畸形家庭長大的小諾,一步步走成殺人犯。
《第一爐香》里。
她從進步女學生,到被榨取身體價值的暗娼。
就這樣。
馬思純一次次試圖在角色體驗另一種人生。
體驗?
肉叔覺得,更準確的說法,是“彌補”——
彌補她那部分不被允許的自我。
比如談起《蕎麥瘋長》里的角色,她會說:
它一定是我性格當中還沒被挖掘出來的東西。
還記得有一次。
有人問她和周冬雨互相欣賞彼此的什么?
馬思純說,她羨慕周冬雨能做自己。
周冬雨則羨慕她:安分守己。
安分守己,這四個字的確概括了馬思純熒幕之外的前半生。
這也是為什么她會說,《左耳》之后,“我”長大了。
出演黎吧啦,是當時26歲的馬思純眼里,自己做過的最叛逆的事。
也正是從那個節點起。
馬思純在電影里開啟了她本人從未有過的,充滿逆反之力的青春期。
戲外不曾釋放的疼痛與反抗,在戲里迸發。
她要“用演戲光明正大地發泄情緒。”
▲《大約是冬季》,她很適合這種憋屈的哭
于是,有了今天的馬思純式演技。
你很難一言斷她的好壞。
但有意思的是。
你總在戲里看到她本人的痕跡。
她的表演與她本人形成某種同頻——
不收斂、不可控、不可預知。
不收斂在于,她永遠情感充沛。
我一直覺得馬思純在表演上其實有點天賦。
至少是“情緒穿透力”這點。
她不是那種方法派演員,每次演戲,就是把自己整個人給沉進去。
表演(performing)或成為(being)角色,馬思純更像是后者。
▲《斷·橋》片花
《蕎麥瘋長》。
盡管是在這么一部豆瓣只有4.1的爛片里,馬思純還是貢獻出了幾個飽滿的片刻。
女主被姐夫強奸后站在窗邊,她的下唇顫抖,緊接著用力抿嘴、抹淚。
幾個小細節就能帶出這個人物——
她剛痛哭過的撕心裂肺,以及堅強隱忍的性格。
而她的不可控性,時不時導致情感過分充沛,以致于溢出了影片所需。
顯得浮夸......甚至出現搞笑的出戲效果。
《第一爐香》。
她“哭笑摻半式”瘋批表演。
看到這段大喊“我很幸福”的扇巴掌戲,我的第一反應不是“葛薇龍這是怎么了”,而是——
“馬思純演戲又剎不住車了”。
馬思純這些特質,也導向了她與角色一體的“不可預知性”。
宛若一個不定時炸彈,讓人難以猜測到她飾演的人物,下一秒會做什么。
但這不一定是缺點。
還是說回她的新片《斷·橋》。
試探審查紅線的大尺度現實題材,李玉導演(《觀音山》《姐姐》),婁燁的御用攝影師曾劍,馬思純+流量轉戰演員的頂流王俊凱+老戲骨范偉。
陣容備受矚目。
但,豆瓣開分6.3。
炮火集中在“劇情是否降智”上。
馬思純飾演的女主,在拿到能確認殺父兇手的證據后,沒有報警,反而選擇了私自復仇,結果引發更大的悲劇。
豆瓣高贊紛紛討伐:女主為啥不報警?
《斷·橋》在劇本上的裂縫也好,留白也罷。
可能是審查原因的不可說,又或是導演在表意技法上的欠缺。
但馬思純天生具備的這種極度不穩定的人物狀態,某種程度上也反而恰好縫合了這種撕扯——
讓原本不合理,或者說超出劇情走向預期的情節,部分合理化。
以至于我們一旦“體會”到她的偏執。
便能理解她“必須報仇”背后看似愚笨,實則病態的選擇。
3.
/ 戲夢人生,人戲不分 /
戲夢人生,人戲不分
但問題在于,馬思純越來越人戲不分了。
跟那些她飾演過的角色一樣。
傷痕累累,盡皆過火。
一個肉叔舉過的例子。
《我就是演員》中她演《李米的猜想》中的李米,戲畢,她還在不能自控地哭泣。
主持人李立群老師問:
馬思純你談過戀愛嗎?
馬思純哭得更兇更委屈:
我談過!
那時,正值和歐豪分手沒多久。
就這兩個詞就已經帶著倔強往嘴邊蹦。
接著她又借戲抒情:
小時候歌里都是騙人的
現實為什么那么殘忍、那么殘酷
如果你說這是真情流露不能自己,那么反面的例子,則是現實的情緒影響戲本身的表達。
還是《第一爐香》。
從選角公布后,馬思純就開始被罵。
導演許鞍華后來在訪談中聊到選角的時候說,如果早知道網友們批評的力量這么大,她可能會換角。
馬思純在那段期間“受到很大壓力,又睡不著”。
于是,《第一爐香》里有太多她失控的表演。
比如下面這段同樣又哭又笑的瘋癲,盡管導演只是拍她的小半臉,但呈現出來的效果也已......
完全不受控的各種五官亂動,完全跳脫出整個畫面的情緒氛圍。
發現了嗎?
似乎所有外部向馬思純施加的管控和規訓。
她只能選擇從戲里去尋找出口釋放。
企圖在一個個不適合自己的角色里,向外界用力過猛地秀演技。
當然。
當馬思純不再往角色里投入自己的情感,或者角色適合她的情感釋放時又是另一種情形。
前者,《你是我的城池營壘》,播出期間,被不少人夸贊是“BG之光”。
一場引爆戲。
剛畢業的米佧面對炸彈的害怕和緊張,同時作為醫生的職業信念,又讓她多一分鎮定。
特警出身的邢克壘,安撫人質情緒,處事冷靜。
是誰嗑到了?
后者,《江照黎明》,這一部戲播出時,難得地沒什么人judge馬思純的身材。
一段家暴戲。
被丈夫打傷后去醫院,被頭發遮住半邊臉,都能感受到她眼神里的恐懼和閃躲。
而那段讓人壓抑的家暴戲就更絕了。
為了讓這段戲更真實,馬思純要求真打
仿佛,她就像那種容易在重大考試中容易失常發揮。
平時考試反而能正常發揮的好學生。
最后,我們回到《七月與安生》。
回過頭看。
馬思純的反叛是注定的。
她知道自己就是七月,但她向往安生,向往黎吧啦。
當時有個很有趣的細節。
馬思純去見《七月與安生》的制片人陳可辛的時候,故意表現得很痞,因為她當時很想爭取到這個跟自己不一樣的安生。
▲圖源PP明星匯
陳可辛看人很毒,他一眼就覺得馬思純很“七月”。
他當時對馬思純說,你一看就是一個從小被保護得很好很乖巧的女孩。
事實也證明,在這個跟本人適配度很高的角色里,她的表現很出彩。
可以見得。
在合適的契機下,她的反叛,能和她所塑造的角色相輔相成。
對于演員馬思純。
肉叔一點不反對她real一點。
用最真實的自己,去碰撞角色。
但有時候。
適當的抽離。
對任何人都是好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