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女生們實施性剝削的藝考機構校長杜英哲被警方調查了,這個新聞里太多震撼的細節,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其中一個女孩的前男友說她在半夜凄厲猛烈地大哭,哭著說她想殺掉一個人,這個哭聲十幾年后回想起他都汗毛直立。
(相關資料圖)
一段不堪的記憶會給一個女孩的一生留下什么樣的傷口,而要剝開這個傷口給全世界看,需要怎樣的勇氣,是外人怎么拼命共情都很難體會的。它讓我想起剛看的法治劇《底線》,有幾集完整還原了一件職場性騷擾案的全過程,從起訴、取證、直面輿論、各方掰頭,原告走完了一條血跡斑斑之路。
不知道為什么,反抗性騷擾幾乎是有原罪的,原告李芳凝有一句重復了很多遍的臺詞:我沒有錯,是他的錯!這句話她需要反復地、流著淚向所有人宣告。
首先人們懷疑她的職業。李芳凝是位女銷售,出場時畫著上挑眼線,雞心領上衣,很多人會一見面對她下了判斷。她起訴的事由是平級同事摸了她后背,職場潛規則里摸下后背算什么,小題大作,就連女法助的第一句話都是這樣。殊不知這是上司提出的著裝要求——性感。就算不是,她覺得自己脖子短,穿著大領口也不代表想勾引別人啊!
然后人們懷疑她的動機。李芳凝狀告與她競爭同一崗位的男銷售,這個男銷售以前就常常言語挑逗她,她沒有反抗,現在想起來告,是不是為了職場斗爭?網民、上司、被告的老婆、律師,甚至立案庭的法官,都問過她類似的話。想告就告,為什么要挑日子?
她的態度也被挑剔,由于陳述案情時過于冷靜沒有哭哭啼啼,被認為不像一個性騷擾受害人應有的反應。
母親不理解她,怪她穿得招蜂引蝶,剪她的衣服,以死相逼讓她撤訴。
公司不支持她。上司先是假裝各打五十大板,當李芳凝表示不撤訴時,立刻露出厭煩嘴臉,把兩個人都辭退。這場戲上司假意安撫李芳凝時,手不斷地撫摸女性臀部形狀的擺件,觀眾都看出了某種暗示。果然,這個假裝中立的上司以辭退恐嚇同公司的女同事,阻止她們作證,并且親自上陣替被告做偽證,美其名曰為了維護公司利益。我也是搞不懂公司為什么要把個人行為與公司形象捆綁起來,難道在姿態上做出支持凈化職場風氣,反而會有損公司聲譽?那這聲譽一定不是美譽。
輿論只對受辱者感興趣,男方先找媒體發難,媒體和網民沒有曝光他的私隱,卻追逐著李芳凝,但凡她心理脆弱一點就要退縮了。但她有做銷售練就的強韌,對著鏡頭向證人喊話,打動了原本不敢出頭的女生們。
劇中李芳凝一次次坐在窗口,讓人擔憂她有跳下去的沖動,她都挺過去了。最孤立無援的時候,支持李芳凝的只有女主角,從最高法派到基層鍛煉的助理法官葉芯。她能共情李芳凝,因為她曾在游泳池被死盯著她看的男人倒打一耙,這種被強行憋回去的委屈只有她懂。
李芳凝母親逼她撤訴時,葉芯做了看似越界的行為,把李芳凝單獨叫出去,確認她的真實意圖,最終李芳凝決定繼續告下去。葉芯還在李芳凝走投無路時請她喝了咖啡開導了她,險些讓被告律師大做文章。
為了這個案子,葉芯和工齡20年的女法助有一場激烈的辯論,吵到倆人都紅了眼眶。法助認為葉芯不接地氣,不考慮李今后的日子怎么過。即使官司贏了,吃瓜群眾很快忘記這事,只會記得“性騷擾這三個字”,而這三個字會伴隨她的一生,她未來找工作、找對象都會被投以異樣眼光。她作為一個母親,非常理解為什么李芳凝的媽媽會選擇忍氣吞聲讓女兒撤訴。葉芯則說,如果不能保護性騷擾受害者是法官的失職,是法律工作者的悲哀。這個案子的當事人是李芳凝,不是李芳凝的媽媽,她本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我看當時彈幕都迷糊了,有支持葉芯的,有覺得還是法助想得長遠的,簡直可以放進《奇葩說》當辯題。
類似的話題,女主角和她的師父,靳東扮演的方庭長有過多次討論。總結一下方庭長的態度:一個地方法院的立案庭每年要接兩萬多件案子,如果每個都立案,他們不可能做得完,只能先盡力調解。不止是離婚、撫養權、爭產,哪怕是刑事案的民事賠償,都是上來就調解。在這個前提下,追求絕對真相沒有最終結果符合雙方當事人的利益重要。被稱為背法條能手的女主角不能認同這個觀點,她覺得追求法律公平更重要。如果性騷擾成立,就應該更看重李芳凝的訴求,法律應該站在她這邊。
方庭長舉例說,有個相似的性騷擾案,雙方不停地互告,被各自站隊的網友互相挖出對方大量黑料,結果是一方因為承受不住輿論壓力自殺了,另一方自殺未遂,這是他們最不想看到的結果。
他提醒葉芯不是每個女孩都有她的條件,能在她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中生存。她可以不在乎流言蜚語,但對某些女性來說這是致命的。
葉芯也想明白了方庭長是說她活在空中樓閣中,只會背法條看不到現實的復雜。但在泳池被陌生男子用眼神和言語冒犯后,她反而更堅定了李芳凝上訴的必要性,因為借這個案子正好可以給公眾上一課,讓大家知道男女交往的尺度,讓缺乏教養的男性懂得尊重女性,讓缺乏勇氣的女性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
方庭長聽了她的遭遇有點觸動,聯想到自己的女兒或身邊的女性朋友遇到這種事該怎么辦。葉芯趁熱打鐵,舉例庭長本人被女性愛慕者動手動腳一樣會感到不舒服。看到這里我就想感慨一句,盡管都是冒犯行為,被騷擾的人感受到的輕重完全不一樣。女性會害怕,男人只是不自在。
李芳凝的案子其實贏得有點理想化,不愿出庭作證的女同事們出了庭,不原諒她的媽媽理解了她,現實生活往往更沮喪,但必須是這樣的結局,不然也太寒冷了。
《底線》的節奏快,劇情密,故事圍繞著立案庭和民事庭兩撥團隊,靳東和蔡文靜在立案庭,王勁松和成毅在民事庭。因為在湖南基層法院取景,主角們常常操著一口塑料湘普,工作時不忘逗趣調侃,沖淡了案情的凝重。想想醫生做手術時最喜歡講笑話放松,這樣的處理顯得法官也有人的情緒和溫度。
每集都有很多熟臉客串,《人民的名義》演員就看見好幾個。三四集講一個主線案子,同時法官還在處理支線案,有時還有鏡像案。終于看到公務員很忙,不是只圍著一件事轉了。
但很多案件都貫穿著前文的討論:和解與真相,法理與情理,哪個更重要?高利貸追債,兒子殺死辱母的混混。一審女法官判被告無期徒刑,二審時被改判。女法官見到混混家里四個小孩,家徒四壁,被追債的被告還能請得起大律師,感性趨使她不自覺地偏向原告,潛意識里判斷被告撒謊,甚至夢見被告一臉猙獰。
別人一質疑她判錯,她就急了。看到這里我就聯想到自己,有時我在網上并沒有支持某人或某個觀點,但如果別人來反駁、謾罵,我就會情不自禁維護原本我不支持的論點,維護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面子。
當然,女法官最終意識到了這點。就像李芳凝的案子贏了之后,法助也做了反省,她說自己一貫以和為貴,但這樣真的是對原告好嗎?社會環境已經進步了,大家的法治觀念也增強了,被騷擾的人不再可恥,她也該改變平事就是維護當事人的思路了。
女主播直播猝死案,法院判公司賠償家屬100萬,但那個賣命錢大家都知道會拿去給她弟弟買房子,如果沒有父母的催逼,她也不用拼命加班。到底是依據法律還是道德?法官也掙扎過,最終考量的是這類互聯網新型雇傭模式所產生的勞務糾紛,總要有人去做第一個判例。
看了這個劇,我仿佛都學到了一些打官司的訣竅。一個官司什么結果,法官的認知、律師的能力、外界的呼聲、當時的文化趨勢,都可能影響到判決。每個案件似乎都不免歷經法理和現實的考量,沒有一件判決能讓所有人滿意。那些相對滿意的人,往往是最堅決,不怕損失沉沒成本的人。
對于庭外人來說,不過是隨風而逝的談資,對于庭內人,可能是一年甚至一生的心力交瘁。當事人要的是贏,法官要的是和諧,要的是各方利益的平衡,要的是不會有重大失誤二審被改判,要的是最好能推動司法進程。
祝愿閱讀此文的你,一輩子都不用打官司。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