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玉米賣6元還是賣7毛?秋糧收獲時節,電商平臺的玉米價格再次引發熱議。這反映出社會對于農業發展、農民利益的日益關注,這是件好事。但令人惋惜的是,這場由“助農”引發的討論,卻最終演變成一出“傷農”鬧劇。不僅傷了農民,傷了東北粘玉米的品牌,其實也傷到了消費者的利益。
更何況,此玉米非彼玉米。我們慣常認知中玉米是煮著吃的,而統計口徑中和農民實際生產的玉米,既包括食用玉米,更多的還是瞄準飼用等大宗消費市場的“大路貨”,食用玉米在我國玉米消費中還占不到10%。食用玉米中的優質鮮食玉米對品種品質、種植方法、采摘時機、采摘方式等都有更嚴格的要求,成本自然只高不低。拋開品質談價格,對生產優質農產品的農戶來說,無疑是不公平的。
玉米畝產量一般多少斤?
玉米畝產量在800-1200斤左右,但決定玉米產量的因素有很多,像地理環境、品種、土質、栽培管理技術等都會影響玉米畝產量。東三省春玉米區畝產一般在500-700公斤左右,黃淮海夏玉米區每畝產量在600公斤左右,新疆玉米區產量可達700-900公斤。
歸根結底,7毛一根也好,6元一根也罷,理性討論無妨,但別沖動之下傷了農民和真“助農”的人。而判斷一種營銷行為和營銷模式是否是真“助農”,要看它能給產業帶來怎樣的發展前景,更要看它把農民放在了什么位置、給農民帶來了怎樣的好處。只有農民有了合理收益,產業鏈上的各方才能行穩致遠,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