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被罵了。
【資料圖】
導火索,是前幾天她和杜江在金雞獎上的“發言”。
這十年,是我們中國電影的好時代;在中國,是我們電影人的福地。
網友想到國產電影的現狀,開始不淡定了。
被頂在最前列的評論,基本全是這種畫風——
個人看法,挺幽默的
更有甚者,連續幾天追著罵。
坦白講。
Sir心情也很復雜。
一方面,同大家一樣對國產電影愛之深責之切。
另一方面,感慨于部分網友對一個演員過分的苛求。
這些罵聲背后,其實是對一個具體的人所面臨的真實困境的冷漠不關心。
等到現在,就是想等情緒退潮。
一起冷靜地坐下來談一談。
01
某種程度,周冬雨和杜江的發言沒錯。
12年前,周冬雨被張藝謀看中。
出演《山楂樹之戀》靜秋一角后,火爆全國。
憑借《七月與安生》和《少年你的》中的演出,她又成為繼章子怡、周迅之后的第三個三金影后。
還記得她端起金馬影后獎杯時,曾經說過家里沒有人做電影,感覺特別光宗耀祖。
這句話被曲解為在內涵馬思純,但Sir更傾向于字面意思。
就是作為出生于河北省石家莊市一個普通家庭的女孩走到此時,就是一份厚重的榮耀。
類似的發言還有金像影后春夏,感謝香港電影讓她有飯吃、有夢做。
所以,周冬雨們感謝時代順利成章。
杜江也一樣。
作為85年生人的中生代男演員,他搭上主旋律類型片的快艇,成功轉型。
從《紅海行動》到《中國機長》,從《烈火英雄》到《我和我的祖國》。
僅僅兩年時間,他靠著這些電影重主題輕表達的群像公式成為百億男主演。
這百億水分不少。
——按累計票房這個算法來看,杜江的排位很高,在他之下包括成龍、劉德華等巨星。
但從個人的躍遷感受——
周冬雨從毫無表演經驗的海選素人,到連章子怡都要親昵捏臉的三金影后,這十年就是她“最好的時代”。
杜江從皮相不錯但無代表作的小生,一躍成為主旋律電影紛紛投出橄欖枝的“正義臉”,以演員代表的身份出現在重要場合,中國電影當然是他的“福地”。
上升到市場。
過去十年,單片票房冠軍,從勉強破10億的《泰囧》,到《長津湖》《你好李煥英》《唐人街探案3》動輒四五十億。
中國電影全年總票房,從2012年的191億,一路增長到2019年的641億。
的確攢下一沓厚重的成績單。
△ 圖源貓眼專業版,下同
他們對自己得到的嘉獎、禮遇給予正能量的呼應合情合理。
更何況,他們說這番話的場合和時機。
恰恰是最不需要有個人表達,最應該彰顯集體情緒的場合。
再進一步。
要哭,要說難,那周冬雨,也是當場最有資格之一。
02
距離周冬雨上一部叫好叫座的電影(《少年的你》)三年了。
一個人不能只沉浸在過去里,還需要往前看,看看明天會發生什么。
三年來,周冬雨基本就在友情客串、特邀出演。
△ 《穿過寒冬擁抱你》,左 夏曉(周冬雨 飾)右 武哥(賈玲 飾)
她其實沒閑著。
《堅如磐石》。
張藝謀執導的反腐大片。
周冬雨搭檔雷佳音、張國立,不知是多少人的年度期待。
隨便一個畫面,心驚肉跳——
扳手砸人、墻縫藏尸。
隨便一句臺詞,尺度爆表——
“中央巡視組”“錢外有錢,官上還有官”“不希望老爺子資源介入進來”……
張藝謀的《一秒鐘》《懸崖之上》《狙擊手》相繼上映。
而這部拍攝于19年的《堅如磐石》,還是“堅如磐石”。
《平原上的火焰》。
刁亦男監制,周冬雨搭檔劉昊然、梅婷。
現實主義、犯罪題材,聚焦時代變遷、企業改制和個人命運。
定檔去年12月24日,上映前4天宣布撤檔,連“說辭”都沒有。
還有忻鈺坤執導的《熱搜》、二搭劉昊然的《燃冬》,還有《朝云暮雨》(與范偉搭檔)、《鸚鵡殺》(與章宇搭檔)……
如果都能如期上映,類型之豐富、卡司之話題,周冬雨完全可以繼續說:好時代。
可現在橫亙在我們面前的碩大的疑問是:
能上嗎?什么時候?
這真是周冬雨的福地?
市場也開始隱憂。
2012—2019年,很多普通觀眾都養成了放假看大片的消費習慣。
清明節、婦女節、母親節、光棍節等“小節”都有會量身定做的片單在院線等候家人們。
但疫情以來的三年呢?
據貓眼專業版數據統計,截至11月16日,今年總票房為281億。
而在7年前的2015年,同期數字為382.83億。
比今年高了100億還要多。
2022年的春節檔,尚且還有《水門橋》《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奇跡·笨小孩》等陣容不俗的國片撐起大盤。
國慶檔只有一部《萬里歸途》苦苦支撐。
檔期總票房為13.73億,低于2015年的18.59億。
國慶檔以后更慘。
《喜悅的夏天》《一百分女人》《小丑奇緣》……
看看這些海報。
還不如期待畢志飛拍個《逐夢演藝圈2》。
就在金雞獎舉辦期間,社交平臺上流出一段視頻。
內容是普通影院經營人難以為續,拿小刀子劃開造價數萬的電影院幕布。
每劃一道子,就像劃在他和所有影迷的心上。
這些赤裸裸的事實。
任歡呼和榮譽再怎么多,都無法掩蓋。
這也是為什么,只要有人吐槽說“國產電影倒退X年”。
你肯定會不由自主加上一句回敬——
還有這種好事?
03
發言與事實兩相對照之下。
荒誕感在蔓延。
這正是許多網友憤怒的原因。
Sir能理解這種不滿。
但。
真的沒必要揪著一兩個演員去罵。
如果我們認同中國電影發展到600億規模,不是某一個演員的功勞。
那當下,中國電影市場不景氣,自然也不是某一個演員在拖后腿。
過去的國片是怎么一路狂奔?
二十世紀末,《泰坦尼克號》問鼎影史票房第一。
在中國也拿下3.59億,幾乎占了1998年全年票房的四分之一。
國片怎么才能跟這種大片同臺對壘?
當李安的《臥虎藏龍》在奧斯卡大放異彩。
張藝謀的《英雄》、陳凱歌的《無極》、馮小剛的《夜宴》,清一色的古裝動作片出現了。
國產大片時代也就此到來。
2010年,卡梅隆用《阿凡達》打破自己的票房記錄。
在國內上映時,甚至人為了看3D版跨城買票。
第一次,媒體發出“買電影票難過春運火車票”的感慨。
又經多年發展,在市場占比上,國產片已經明顯超過引進片。
今天?
超得更多了——
去年全球票房冠軍《蜘蛛俠3》(19.2億美元),《雷神4》《黑豹2》《黑亞當》……
通通無緣內地。
我們為什么離聲量最高的那批好萊塢大片,漸行漸遠。
因為我們覺得本土市場不需要,自成體系。
只要能夠內循環,中國電影就一天不會“玩完”。
更因為電影價值的評價,除了票房、藝術水準外,有一條的權重也越來越高,高到幾乎碾壓一切。
中國電影,正承載著越來越多電影之外的意義。
以這十年爬升最猛的導演、演員之一吳京舉例。
他也被罵了。
金雞獎上,吳京用蘋果手機拍劉德華,也成了一些人眼中的“白眼狼”。
從最后的“白眼”表情,不難猜測,這句重點是“拍著《戰狼》,用著蘋果”。
那問題來了。
主旋律影片占據絕對市場,是吳京一手導演的嗎?
他拍《戰狼》時,軍旅題材是絕對的冷門。
拉投資都沒幾個人理他這位“過氣武星”,拍片得抵押房子。
在“小鮮肉”公式大行其道的當時,他唯一能請來的人是張翰。
但是這些事總得有人做
你不做等誰做
做了才好玩
電影最好玩的不就是這個嗎
《戰狼》系列之所以能爆,除卻影片質量在類型片中不俗以外。
最大的原因——
誤打誤撞,搶跑了時代半拍。
△ 《戰狼2》,冷鋒(吳京 飾)
吳京,也不過是其中這滾滾浪潮中,一朵借勢而起的浪花。
有沒發現。
電影,越來越像一個模糊的謎題,但評價起電影,越來越黑白分明。
《人世間》被罵成“刻意渲染落后”;《集結號》莫名其妙被挖墳成“公知電影”;連被央視蓋章的“表達文化自信”的《雄獅少年》,也被罵“辱華”……
當越來越多的個體鉆進信息繭房,只選擇自己接受的精神湯劑,建造獨屬于自己的滑稽監獄。
當這個監獄足夠大。
你不想去,也難免或主動或被動地成為其陰影的一部分。
于是。
談及電影,只存在兩種可能。
**vs**。
**vs**。
**vs**。
(*號是Sir故意隱掉的,歡迎對號入座)
04
這是現實嗎?
至少Sir還不想承認,這就是現實。
非要給個“周冬雨被罵”一個具體態度,Sir想起一首歌,《讓一切隨風》。
歌里,黃霑這樣寫:
過去的心火般灼熱
今天已變了冰凍
都說“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變冰凍當然是假的。
只要有一息尚存,心中那團火就不會熄。
所以他緊接著又寫:
此刻有種種心痛。
心痛,因為不想承認過去就是輝煌的頂點,因為還死硬地相信,未來有可能。
在今天,如何真實又安全地描摹出我們的創痛,是每一個電影人的難題。
這是現實。
是電影創作者無法回避的選擇。
那我們呢?
在不能改變的之外,觀眾能做什么。
當然可以抵制,可以批評。
但,抵制也好,批評也罷,能不能盡量集中在電影范疇。
比如管虎。
是的,他也被罵了。
在金雞電影論壇上,管虎談到自己對拍主流電影的想法:
“我們一開始也戰戰兢兢,后來開始嘗試一些新的電影語言。電影無論是不是主流電影、宏大敘事,都有太多可以探索的了,在不賠錢的情況下,不要束手束腳。”
群嘲四起。
“你創作了什么新的電影語言”。
仔細想想,沒有?
即使是主流敘事的《八佰》,管虎難道沒有在夾縫中找到非主流的語言?
《八佰》一開始就消解了勝利。
戰爭中,再偉大的勝利也是慘勝。
奉命死守四行倉庫的八十八師五二四團,總共四百多人,掩護主力部隊撤退。
倉庫里,是四百多名棄子,倉庫外,是幾十萬的日軍。
這里沒有以少勝多的神話,只有戰爭必要的代價。
《八佰》也消解了英雄主義。
還記得那對新加入四行倉庫的戰士嗎?他們都是些什么人?
有算命的(張譯),他一心想逃,不惜坑戰友;有普通老鐵(姜武),敵軍突襲,他嚇得躲在麻袋堆,眼看戰友戰死,也不敢上前補位。
甚至可以說,《八佰》也消解“什么是正義”。
還記得王千源所飾演的羊拐么?
這個習慣用惡人面具保護自己的人,實則看透了這世界的偽善,所以再大的犧牲在他面前都是算計。
因為。
“他們只是看”。
管虎這句,“從一個少年的英雄主義情懷到相對冷靜的批判態度,老天爺就是非得要你到了這個年齡再拍這個事”,他是做到了。
只是電影外,又變成老天爺的捉弄。
05
說回周冬雨吧(其實一直在說)。
如果一味沉浸于“正確的站隊”,便是使人洋洋得意地對真正需要關切的問題背過身去。
也辜負了那些還在堅守的人。
《少年的你》,周冬雨上一部真正的作品。
最出圈的那兩句英語,你一定沒忘。
This was our playground.
這里曾是我們的樂園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這里曾是我們擁有的樂園
長大后,面對和她當年一樣的學生,成為英語老師的陳念一遍遍重復這兩句話,并教他們“was”和“used to be”有何區別。
△ 《少年的你》陳念(周冬雨 飾)
陳念說,用“used to be”有一種失去樂園的感嘆 。
她說得很對。
但,幾乎無人注意到的一個細節——
她其實在黑板上寫了三句話。
被忽略的那一句,陳念用的是“is”。
不信?
看影片的第一個鏡頭。
This is our playground.
——這是我們的樂園。
Sir仔細數了數,電影中,陳念一共按順序帶著學生們讀了八遍。
Used to be、was、is;used to be、was、is;used to be、is。
一遍比一遍低沉,一遍比一遍輕柔,一遍比一遍帶著難以割舍的記憶。
第八遍,本該用“was”,但陳念跳過它,用了具有肯定意義的“is”。
而后,笑容逐漸停止。
黑場,回憶(戰斗)正式開始。
是的,盡管一再被同學恥笑、欺凌。
她還是用“This is our playground”去定義他們的曾經。
興奮與苦楚;歡笑與眼淚;少女情懷與未竟之夢……
對于陳念,那個叫學校的地方,是她的陰溝,也是她仰望美好、追逐美好的星空。
她最后還是奪回了屬于她的樂園。
這也正是Sir想說的。
不論今天的電影如何艱難。
仍有許多電影人沒有放棄。
就像剛剛過去的金雞獎,拿下影后的奚美娟發表了這樣的獲獎感言:
這三年是我們電影人最難的三年,但是我們一點沒有放棄追求專業質量,更沒有放棄我們心中的電影夢和電影理想。
新晉影帝朱一龍,則這樣說:
今年是我從電影學院畢業的第12年,在這12年里只要有機會我就會去嘗試拍電影,不為別的,就是熱愛……我覺得我們中國不缺乏好的演員,但是有時候缺的可能只是一個機會。
“缺一個機會”的。
難道不也是電影和熱愛著它的觀眾?
如果你看到了這里,如果你想國產影視劇朝著更好的方向轉變。
Sir想懇請從我們做起——
放過“周冬雨”。
一個明星沒有那么大的能量。
如果我們對一個演員、一個人當下的某句話喊打喊殺。
那才真正喪失了人性的探討空間。
那才真正抹殺了電影。
一個人再不起眼,也是這樂園的一部分。
別毀了她。
讓電影回到“該有的那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