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全國性的抗爭能持續(xù)多久?
伊朗。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個國家的女性在極其危險的環(huán)境中已經(jīng)堅持了三個月。
源于一位頭巾“不符合穿戴要求”的22歲女子阿米尼被道德警察拘捕。
又突然離奇死亡。
警方聲稱她死于“心臟病發(fā)作”,但根據(jù)家人反映,她根本沒有心臟病史,而且被關押期間,從拘留所里曾傳出尖叫聲。
此事一經(jīng)公布,迅速引爆伊朗社會。
自9月16日起,首都德黑蘭和伊朗許多地區(qū)爆發(fā)了以“為阿米尼討公道”為由的示威抗議。
憤怒的民眾走上街頭,為伊朗社會長期存在的性別歧視與宗教壓迫吶喊,與警察發(fā)生沖突。
至今已經(jīng)造成約數(shù)百人傷亡。
而在世界杯上。
伊朗隊也通過拒唱國歌的方式,聲援國內(nèi)的抗議者。
場下,伊朗多位退役、現(xiàn)役足球運動員,包括阿里·代伊、默德·拉克、馬西尼、禮薩伊等因參加抗議活動被開除,逮捕。
視足球為生命的“伊朗梅西”、27歲的阿蒙茲在社交媒體上說:
按照規(guī)定,我什么也不能說。但是,我實在無法繼續(xù)沉默,我不在乎是否從國家隊中開除.....你們可以輕易地結(jié)束一個人的生命,這太讓人羞恥了。伊朗婦女萬歲!
△ 圖源:懂球帝
……
很多人可能會好奇——
為什么一次對女性的暴力事件,能迅速點燃整個社會的怒火,甚至通過世界杯,燒向全世界?
Sir還是聊電影。
有一部在今年戛納電影節(jié),斬獲最佳女演員的新片。
或許能夠給出答案。
圣蛛
Les nuits de Mashhad
沒錯,又一部“伊朗禁片”。
此次拿到戛納影后的女演員,是伊朗的“流亡者”——
扎拉·阿米爾·阿布拉希米。
16年前,作為演員的她因為一段性愛錄像的意外流出,在伊朗的新聞里被罵為“骯臟的蕩婦”、“伊朗之恥”,失去了事業(yè)、榮譽,被判處鞭刑、入獄。
甚至還被要求以“石刑”處死。
因此,伊朗政府不允許拍攝,不允許制作,更不允許上映或播放這部電影。
伊朗文化部甚至公開發(fā)公文譴責:
資方是“世界傲慢”,導演是“頭腦混亂”。
△ 信源:鳳凰新聞網(wǎng)
甚至有機構(gòu)發(fā)出了死亡追殺,“找伊瑪目家族麻煩的人將被毀滅。”
△ 伊朗網(wǎng)軍海報威脅《圣蛛》劇組
那這部電影,到底哪里戳到了伊朗的痛點?
因為這個取材自真實案件的劇情——
女記者通過親身調(diào)查,將謀殺了16位妓女的“蜘蛛殺手”繩之以法。
與社會現(xiàn)實產(chǎn)生了某種互文。
但更厲害的是,這不僅是個女性抗爭的電影。
它借著這個有驚悚懸疑質(zhì)感的故事,利落地切入了伊朗社會的肌理,給過往的暴行與現(xiàn)實的憤怒,提供了一個不同的橫切面去思考:
惡意與愚昧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
01
影片名叫《圣蛛》,但你見過蜘蛛捕獵嗎?
先織出一張大網(wǎng),然后躲在一旁靜靜地等待獵物的到來。
待獵物落網(wǎng),蜘蛛就用一根根長絲將獵物裹起、絞殺、享用。
在伊朗的圣城馬什哈德,晝夜景象迥然不同。
白天,這里是年均兩千萬朝圣者的宗教圣地。
夜晚,星羅密布的城市燈火,織就了一張巨大的蛛網(wǎng)。
獵物是誰?
街邊的性工作者。
她們帶著彩色頭巾,在公共廁所畫上濃妝、換上高跟鞋,在路口徘徊游蕩。
就像為了生計撞向大網(wǎng)的脆弱昆蟲。
面對停在她們身邊大量的人,她們只有一個問題:
“你有錢嗎?”
在收到肯定回答后,她們在路人戲謔的目光中上了男人的車。
整個過程不超過5分鐘。
戴豹紋頭巾的女人今晚運氣不好。
第一單服務了一個闊綽但粗暴的商人,第二單是一個不講信用的窮鬼。
但沒辦法,還得繼續(xù)干活。
丈夫因販毒已經(jīng)進監(jiān)獄,她也不幸染上了毒癮,此外,她還有一個女兒要養(yǎng)。
家里不能斷了糧。
這是女人今晚的第三單工作了,騎摩托的男人把她拉進了一個小巷子的家里,男人讓她披著黑袍后把她帶進家里。
樓梯口時,她感覺不對,想要逃離。
男人一個箭步上來,用膝蓋抵住她的喉嚨,用她的頭巾死死勒住她脆弱的脖頸。
她掙扎著懇求:“我還有一個女兒。”
兇手置若罔聞,手勁加緊。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
女人的生命悄無聲息地流逝。
她不是第一個慘死的妓女,也不是最后一個。
在馬什哈德,超過十個妓女被人掐死后拋尸的新聞,吸引了女記者拉希米(扎拉·阿米爾·阿布拉希米 飾)的注意。
她特地從德黑蘭趕來,參與調(diào)查這個被通緝了幾個月,卻沒有任何案情推進的蜘蛛殺手。
但到了之后才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
是殺手藏得太好,沒留下任何痕跡?
才不是。
他每次殺完人,都會給當?shù)貓笊绲哪兄骶幋螂娫挘嬖V他拋尸的地點,甚至好幾次還在同一個地方拋尸。
他巴不得新聞媒體大肆報道他,畢竟他自詡虔誠,在與“邪惡”發(fā)起圣戰(zhàn)——
成為圣城“清潔工”,對“腐化”的妓女們進行清理。
這都已經(jīng)是明牌了。
還抓不到?
拉希米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
這哪是抓不到啊,是不想抓。
結(jié)構(gòu)性的性別歧視,早已深入了這座城市的骨髓。
面對這樣一個大案要案。
過往自詡為社會良心的主編,用“上面”的壓力搪塞拉希米:
-我們必須避免宗教話題
-為什么
-這是來自上面的指示
-那又怎樣 你之前可是無所畏懼
-這是為了避免給你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我不怕惹麻煩 我可是記者
我只是在做我的本職工作
警察消極怠工,面對女主的詢問,進行“你行你來”的反擊。
畢竟有“上面”的層層施壓,摸魚有理。
-你覺得我們警察沒有能力
如果你愿意 我們可以交換位置 你來當警察
而伊朗社會享有崇高地位的宗教人士。
表面支持“眾生平等”,要懲罰殺人者,匡扶正義。
面對拉希米的要求,他依然顧左右而言他,對教義咬文嚼字。
最后,圖窮匕見。
我不允許你帶來一場論戰(zhàn)
你這個可恥的女人
注意你的行為
當殺人案件發(fā)生,整個社會的監(jiān)管機構(gòu)卻都在默許的時候,事情自然會愈演愈烈。
從一個月一個,到不定時的一個月幾個。
才和拉希米在飯店見面、交流過的索格拉。
轉(zhuǎn)眼就成了郊外農(nóng)地里蒼蠅圍繞的尸體。
拉希米曾憤懣道:“警察甚至沒有用誘餌這種方式去抓捕罪犯。”
這并不是一句抱怨。
深夜,拉希米濃妝艷抹,站在城市街頭。
她甘愿為餌,以身犯險。
只為了被視若無睹的女性,和難以伸張的正義。
02
對觀眾來說,兇手一開始就是“明牌”的。
所以抓兇手的過程不是重點。
為什么“不想抓”才是。
這個男人叫薩伊德,一個在兩伊戰(zhàn)爭中奮戰(zhàn)了623天的退伍老兵。
可以看作伊朗傳統(tǒng)男性的一面鏡子。
他有三個孩子,一男兩女,小女兒還不到6歲。
白天,他像這個城市一樣光鮮,有工作,閑時陪伴妻女。
他甚至算個慈父,對小女兒在他禱告時打擾,也不會真生氣。
而他最大的苦惱,是沒有價值感。
他覺得生活沒有意義。
他在工地當一個普通搬磚工人,找不到什么價值。
他自詡希望為戰(zhàn)爭殉道,甚至渴望戰(zhàn)爭不要結(jié)束。
但另一面呢?
他又敏感而脆弱。
因為妻子的家庭條件很好,他不愿意與岳父岳母太親近。
野炊時,兒子踢球時不小心踢到了他。
他大發(fā)雷霆,深感被冒犯,可老邁的身軀卻讓他根本追不上年輕的兒子。
只能無能狂怒。
這一切,讓他把夜晚當作了主場。
把妓女用摩托載回家,用妓女的頭巾把她們勒死,打成一個蝴蝶結(jié)。
用毯子裹起,背在車上拉到郊外,拋尸。
在警方查案時,他也在犯罪現(xiàn)場晃悠,享受地看著人們對尸體的唾棄。
他用這種方法,證明自己的力量、強悍、男子氣概……直到找到了某種殉道感。
但事實證明,他也只能挑軟柿子捏。
一次,他遇上了一個豪放又彪悍的妓女。
他不僅無可奈何,十分羞澀。
在試探著掐對方脖子時,被妓女反制、調(diào)戲。
在他使出渾身蠻力掐死她時,她拼命反抗。
處理她的尸體時,薩伊德從臺階上狠狠摔了一跤,左手受傷,最后連摩托車都扶不穩(wěn)。
面對謀殺指控。
他曾辯駁:“我只殺那些不檢點的女人”,說自己是圣戰(zhàn)者,是為伊瑪目在清掃街道。
他真有這么道德高尚?
才不是。
當他勒死了妓女索格拉,他迷戀地嗅著妓女的脖頸。
晚上妻子回家,兩人邊看色情片邊發(fā)生關系時,薩伊德仍緊盯著旁邊被包裹著的妓女尸體裸露出的腳。
這個細節(jié),也取材于真實事件原型。
2000-2001年,自視為真主使者的“蜘蛛殺手”賽義德·哈內(nèi)伊殺死了16名女性,據(jù)警方調(diào)查報告顯示,其中有13名受害者曾遭到哈內(nèi)伊性侵。
面對這個細節(jié),哈拿伊及其家人否認、媒體報道忽略、民間輿論神圣化他的所作所為。
他表里不一地接受、享受著她們的“腐蝕”。
一次采訪中,哈內(nèi)伊不經(jīng)意間說出了實話:
“到最后,如果我不去殺人,我就無法入睡,我已經(jīng)上癮了。我不斷對自己說,在他們抓住你之前,停下了吧。”
——紀錄片《And Along Came a Spider》
圣徒的皮囊,是變態(tài)殺手變態(tài)欲望的保護色。
就像拉希米所說,“這就是男人,永遠被保護著。”
可悲的是。
他最大的保護傘,不是警局和政府。
而是無數(shù)帶著偏見的民眾。
這才是《圣蛛》里蜘蛛網(wǎng)的含義。
龐大的偏見和歧視,像蛛網(wǎng)一樣遍布城市,讓女性成為蛛網(wǎng)上的獵物,出不去,逃不脫。
03
如果是好萊塢電影,故事進行到這里,猜也能猜得到結(jié)局了。
女記者讓兇手暴露馬腳,警方趕到,故事完結(jié)。
但有意思的是,《圣蛛》卻走向了另一個方向。
你看薩伊德被抓時候的表情,嘴角甚至露出了微笑。
這可能是他最得意的一刻。
因為他知道。
伊朗民心、宗教的“道義”會站在他那一側(cè)。
他將成為英雄。
為什么?
因為他殺的那16個人,都是妓女,是“不潔”的女人。
在伊朗,賣淫是非法的。
但問題是,2001年,圣城馬什哈德貧富差距問題極其嚴重,大約有5000名女性“下海”做了妓女。
非法產(chǎn)業(yè)?
也不盡然,因為一個名叫“思類”的臨時婚姻制度便給男性提供了合法嫖娼權(quán)。
△ 源自:MEI@75
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這種臨時婚姻對男方?jīng)]有任何要求,男性在擁有了正式婚姻的四個妻子后,依然可以合法地擁有無數(shù)個臨時妻子。
相當于一種變相的嫖娼。
但這個制度對于女方則十分苛刻。
如果是處女,需要經(jīng)過父親的同意;不是處女,每次只能擁有一位丈夫,而且結(jié)束臨時婚姻后的三個月內(nèi)不準再結(jié)。
在現(xiàn)實中,記者采訪了第6位受害者的父親,才得知他的女兒在10歲時就嫁給了男方,生了6個孩子,但之后她的丈夫娶了第二個老婆,卻不給她一分錢。
她們只能為生存而受盡屈辱。
是的。
這一切盤根錯節(jié)的制度設計,都引向了那個最后的結(jié)果:
在這個國家,男性有著充分的自由,而女性面臨的,是滔天的偏見與惡意。
伊朗女性受到的禁錮非常嚴重。
比如說女性不能露出頭發(fā),哪怕是用帽子代替頭巾遮住頭發(fā)也不行。
因為露出頭發(fā),也就意味著“不潔”。
比如說女性不能看男子球賽,這個禁令自1981年開始實施,直至2019年一位女球迷的自焚事件才有所松動。
不過即便是看球,也得被限制在一個被繩子拉起來的區(qū)域里。
最荒誕的一點是,她們不能在公共場合騎自行車。
為什么?
“女性騎自行車經(jīng)常吸引男性的注意力,有損女性的端莊,因此必須禁止”。
以“女性端莊”的借口,以“為你好”的名義,伊朗女性活在一個罩袍裹住的牢籠里。
所以電影中拉希米為什么奮不顧身地投入此案?
因為她深諳這一切。
哪怕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女性,她仍困在體制的牢籠里。
來到早早預定好的酒店,被告知“無房可住”。
只因,她是單身未婚女性。
作為德黑蘭報社的女記者,她舉報了不斷騷擾她的主編。
被開除的是她,被不明真相的男同事說閑話的也是她。
為了能混進以男人為主的工作圈子,她像男人一樣抽煙、遞煙。
可同樣,當她拒絕了對他圖謀不軌的警察時。
她被打上了和妓女同樣的烙印。
-我說過我累了,請你離開這里
-如果我不愿意走呢?
你打算做什么?報警?
你再報社不就是因為勾引男人被開除了嗎?
你和那種和所有男人一起抽煙的女人
和她們一樣都是妓女
在這樣的情況下。
電影中的被害者,不是什么完美受害者,而是妓女的身份,點燃了道德衛(wèi)士心中的正義之火——
薩伊德被審判期間,無數(shù)民眾上街為他游行、請愿,把他當做“圣人”。
他的妻子對兒子說:“你爸爸沒有做錯任何事。”
你爸爸只是在懲罰不檢點的女人
真主會保佑他的
他沒有做錯任何事
蔬菜店老板曾受惠于薩伊德,同樣安慰來買菜的兒子:
你爸爸沒錯。
告訴她缺什么東西隨便過來拿
薩伊德在法庭上對自己的行為供認不諱,非常驕傲。
他大做宗教宣講,強調(diào)自己的虔誠,和自己要“清潔城市”的理念。
市民們在監(jiān)獄外振臂高呼,要求判薩伊德無罪。
連他的兒子也受到感召,驕傲地表示會繼承父親的“神圣事業(yè)”。
(兒子甚至輟學了)
他還熟練地模仿起父親殺人的方法:
這些人絲毫不認為殺妓女是犯罪。
而是認為,兇手是在為真主“打掃圣城”。
但卻沒有人去想。
妓女存在的土壤,每一個圣城里的男人都有份。
04
如果只是上邊這些,電影還只是抨擊宗教愚昧。
真正的反轉(zhuǎn)來自最后:
民眾的狂熱支持,讓薩伊德自己也沉醉其中,他拒絕了律師提出的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后遺癥里的“精神問題”為辯護理由。
而是堅信真主會在最后干預審判,讓“正義”得到伸張。
最后,法庭判薩伊德12次死刑、14年監(jiān)禁和鞭刑100下,以及對4名受害者家屬支付賠償金。
但很快,干預來了:
監(jiān)獄長是老戰(zhàn)友的朋友,他親自來告訴薩伊德。
審判就是一場表演,德黑蘭方面有壓力,媒體有關注,法官也很難。
但最后怎么判無所謂,反正到行刑前,會有輛車帶你走。
薩伊德心中的大石頭終于落地:
原來這TM才是真主啊。
相對的,老戰(zhàn)友們的要求也很簡單:在此期間,好好休息,禱告,禮拜……保持冷靜,誰也別說。
由此,薩伊德面對家人,不懺悔,不求寬恕,嘴硬著決定一條路走到黑,當然,也完成了民眾心目中的“成圣”。
到了行刑當天,一切果然按部就班,連拉希米要求的鞭刑,也是假打給人聽。
可到了最后一刻,畫風突變。
刑場里。
打開的門突然關上,準備的車沒有了,老熟人沒有一個在現(xiàn)場……
當脖子被套進絞索套的一刻,他終于意識到死期將至。
他恐懼地謾罵、痛哭流涕、請求真主救他。
他的死法,和16個被他殺害的女人一樣——
帶著恐懼,勒得窒息而死。
△ 下圖是紀錄片
他為什么被背叛?
Sir覺得這個結(jié)尾設計,才是《圣蛛》表達的精髓——
相較批判底層的愚昧。
操縱愚昧來維持統(tǒng)治的高層,才是社會的毒瘤。
底層人的道德正義,認為妓女是社會渣滓,殺妓女的薩伊德是英雄。
但在高層眼里,妓女是統(tǒng)治機器魅惑愚民的養(yǎng)料,但薩伊德又何嘗不是維持機器光鮮亮麗的耗材。
上層人當然知道殺人犯法,嫖娼不對。
但只要有利于穩(wěn)定,都可以網(wǎng)開一面。
只要有助于維持共識,哪怕顛倒黑白。
所以就像警察局長面對記者,第一反應不是溝通,而是先入為主:
面對記者質(zhì)詢時,伊瑪目的第一反應先確定立場。
再是反問其目的。
導演阿里·阿巴西在采訪中指出:
我的目的不是拍一部連環(huán)殺手電影,而是拍一部能展現(xiàn)社會是如何病態(tài)地將殺人犯奉為英雄的電影。這是關于伊朗社會中根深蒂固的厭女情結(jié),這不是具體的宗教或政治而是文化。……我們不想再制作一部關于男人殺害和殘害女性的不同方式的電影,而是想強調(diào)問題的復雜性以及不同方面的利害關系,尤其是代表受害者。
電影結(jié)尾,他們還是得逞了。
薩伊德被處刑,帶著英雄的光環(huán),而另一邊,一個薩伊德的死,卻換來了他的孩子,乃至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維持“圣城純潔”的行動中來。
而其中,那些受害的女性,悲慘的死去,連聲音都不配有。
電影的這份辛辣,也被帶到了場外:
戛納映前,紅毯上,一群身著黑裙的女性拉開一條長長的條幅,上面寫著自上屆戛納電影節(jié)以來法國129名死于“Femicide”(只因她是女人而遭到的仇恨犯罪)的女性名字。
抗議者們一手拉著條幅,一手舉起黑煙,掌聲與歡呼聲響徹盧米埃爾大廳內(nèi)外。
獲獎后,女主在新聞發(fā)布會上提到錄像帶事件帶給她的影響:
他們想要讓我消失,想要把我從電影院中抹除掉。也許會自殺,會死亡,但我最終還是帶著獎項站在了這里……雖然此刻我很高興,但我也為伊朗人民感到難過,他們每天都在與許多問題作斗爭。我在這里,但我的心與伊朗的男女同胞在一起。我的心與阿巴丹同在。
這層勇敢的反抗,不僅幫電影獲了獎,也延伸到了戲外的世界。
因為壓制不住阿米尼事件,長達三個月的抗爭后。
現(xiàn)實終于贏來了片刻的曙光:
12月4日,伊朗總檢察長蒙塔澤里對媒體表示“道德警察”在伊朗被暫停活動。
這種從2006年以“傳播謙遜和頭巾的文化”開展巡邏的特權(quán)組織行動,告一段落。
他還聲稱國會和司法部門正在審查頭巾法。
“一到兩周內(nèi)就會看到結(jié)果”。
勝利了嗎?
也許和處死薩伊德一樣,這只不過是政府的一種手段。
他們需要散布一些看似緩和的信號。
以便平息民憤。
要知道,此時此刻,伊朗正在上演為期三天的全國性大罷工。
△ 圖源:海客網(wǎng)國際新聞
是的。
女性爭取權(quán)益之路還很漫長。
她們會遭遇更多的絆腳石、煙霧彈,甚至于鐵拳重擊。
但至少我們知道——
自由不是跪著求來的。
遠方也從來不只有哭聲。
還有吶喊、抗爭與堅定的呼號。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