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重陽lp
“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夾雜著一次次痛苦的別離,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才給了我這段最好的時光。”
(資料圖)
——《老師 好》
這段話放置在了電影臨近尾聲的時候,為這部用回憶的形式紀念一段青春歲月的電影做了注釋。
于謙是個生活在郭德綱相聲中的傳奇人物,通常往臺上那么一站,按老郭的話說,在那個舞臺上,郭德綱只占20%,剩下的80%是“于謙和他的家人們”。
隨著郭德綱和德云社的逐漸崛起,“捧萬物”的于謙身上那點“真事兒”讓愛聽相聲的觀眾們,包括我在內耳熟能詳。
以至于當電影里的學生舉起啤酒瓶走向于謙時,我不禁自動腦補了“這酒……謙哥打算怎么‘喝’”的畫面,生怕他一摸屁股,來一句:
“嗨!怎么喝不是喝呀!”
不過這些都是在看完電影后的猥瑣想法,看電影的時候,完全入了戲。
岳云鵬曾經與郭德綱調侃說自己拍的電影都挺好,師父拍的戲口碑就……相對于這對活寶師徒,于謙一直都很低調,即便以前演過一些影視劇也多半都是配角,在郭德綱與德云社沒有崛起之前,作為搭檔的于謙并沒有太多可圈可點之處。
目前唯一值得拿來說一說的只有這部《老師 好》,因為他是主角,也是在這部電影的監制。看電影之前,我認為這是一次相聲“皇后”的玩票兒之作,看電影之后,我沒緩過來,因為《老師 好》沒有辦法找到一部可以對標的電影,其“孺子可教,所以我不愿意放棄你們任何人”的師德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特殊氛圍讓我恍惚以為這是一部國產版的《放牛班的春天》。
但仔細琢磨一下并不一樣,它只是把一個時代里的老師形象刻畫得生動且感人。簡單、直白、質樸,就像電影里的那個年代。
因此看于謙出場的那一刻我會出戲,隨著電影的推進,我會忘記關于謙哥的很多段子,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屬于一個時代的老師。
一
《老師好》采用了暖色調的畫面氛圍以突出回憶中的年代感。
影片中的時代背景是1985年,于謙飾演的高中老師苗宛秋來到了南宿一中,面對的是一群稚嫩的學生,苗宛秋屬于典型的舊時代里的老師,以成績論英雄、排座次。所以當關婷婷(秦鳴悅 飾)向他舉薦問題學生洛小乙(王廣源 飾)當班長時,他表示贊賞并選擇了安靜的安靜同學(湯夢佳 飾)。
由此,電影暫時由老師的視角轉向了當年的這些孩子們。
和所有青春效果題材的影視作品一樣,免不了懵懂的愛情和應有的沖動,以及孩子的友誼與最后的醒悟。所以客觀地說,《老師 好》里刻畫出來的孩子們并沒有出圈,沒有誰最后不負眾望一飛沖天,甚至它在“反理想”,包括安靜的不幸以及放棄,連最后那些學生們的去向也沒有交代。
那看著這些孩子們的感懷又是什么呢?
是簡單和純真。
全片中最大的沖突有二,一是喜歡洛小乙的關婷婷看著他和安靜在公園里補習功課,羨慕嫉妒恨的她因為洛小乙入團的事情當眾向苗宛秋老師告了狀,高中生“談戀愛”在那個年代屬于“作風問題”,于是第一個沖突順延發展成了第二個沖突:
好不容易打算走正道的問題學生又“回歸”成了社會人。
這才有了開頭所說的“苗宛秋夜奔勸小乙,男兒郎舉瓶砸于謙”的戲說。
好在酒瓶子最終既沒有砸在苗宛秋的頭上,也沒有讓謙哥“藏”在腚里。
男孩給自己的腦袋開了瓢,走出飯館后,唯唯諾諾的安靜終于找到了他,告訴他“回來吧,我們繼續上學去”。
由此孩子們的天真也回來了,影片在刻畫這些孩子時用了極簡的處理方式,但也符合孩子的特質,洛小乙因為入團申請書的事情揍了文藝少年王海(徐子力 飾),轉眼兩個人在操場上又躺在一起說話。劉昊當“倒爺”跟人搶地盤打架被派出所抓去,苗宛秋去“撈”他,面攤上他說自己腦子里長了個東西,畫面一轉他去了大城市治療,老師一聲號召,自己帶頭捐了一個月的工資,同學們也紛紛慷慨解囊,省吃儉用買下錄音機的孩子們轉頭就把錄音機賣了跑著回來捐了錢。
這些細節的安排突出了校園里的孩子們通常具備的天真和善良。
簡單地說:
很感恩,不記仇。
電影里苗宛秋的自行車也成了老師與學生之間從對立到和解的象征性符號:
對立時大家憋著勁把老師的自行車給拆了,和解時為了找回被偷走的自行車,同學們全都走出校園到處尋摸,為此還鬧出了誤會。
二
同學跟人家說“我看您這自行車上連纏膠條都跟我們老師一模一樣……”
同時也側面說明了一件事:
他們的老師,是個好老師。
苗宛秋的愛人跟他嘀咕單位分房的事情,他低頭不語。再跟他嘮叨別家老師在校外給學生開補習課,賺的錢比在學校收入多得多的時候,他放下碗筷,挺直了腰板自我安慰道:
“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確實,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放開和人們思想意識的轉變,“補課”這股風氣不是沒有,但比較少。恪守師德的人大概會盡力安排在課堂上把該告訴學生們的都傳授下去。
苗宛秋出場時樣子并不討喜,刻板、受教、只看分數、唯結果論,考試就是一切,榮譽就是一切。
他在沒有教這些孩子之前年年都是先進,教這些孩子之后因為一次比賽的不如意大發雷霆,即便是孩子們幫他把自行車找回來,他也憤怒到嘶吼:
“你們這是在浪費時間!”
搞得大家都很不愉快,也傷了孩子們的心。
但這個人物同時也具備了中國知識分子應有的節操,晚上他看到安靜在外面給自己礦區的同學們補課,他一面斥責她讓她趕緊回去讀書,一面又把安靜的同學們帶回家里給他們補習。
畫面一轉,孩子們湊了一書包雞蛋小心翼翼地湊上去跟他說:
“老師,我們沒有錢,這些是我們的心意。”
當時苗宛秋的愛人在廚房里做飯,她也在豎起耳朵聽丈夫的態度,不出所料的是,苗宛秋把雞蛋還給了孩子們,然后對他們說:
“你們去告訴其他同學,有需要的話可以到老師這里來補習,老師不收錢。”
即便在影片最有淚點的時候我都沒有被觸動到,唯有這一幕讓我感動。一個愿意學、一個愿意教,一個苦于窘迫,一個坦然無私,這是關于學生和老師的一種難得的情誼——
“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才給了我這段最好的時光。”
也正因為如此,一位知識分子的形象才正式樹立起來,苗宛秋那句“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才能夠成立。
在《老師 好》中全片看不到苗宛秋賣弄文采,他就是個俗人,被嘮叨、被輕視,一個普通的教書先生,最自豪的就是自己獲得過的種種榮譽證書還有如今看來有些可笑的印著“獎”字的搪瓷水杯,但他不認為這很寒酸,他說:
“這是一個水杯嗎?這是榮譽!”
三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有的時候,一首歌,突然就能勾起一段回憶,無論是歡快的,還是憂傷的,都是最好聽的旋律。因為歌聲中,有我,也有你。”
電影中的結局是傷感的,甚至需要靠一種學生對老師離別時的腦部來圓滿一個故事。
補課的苗宛秋被人舉報停課,在此之前,同學們已經知道了他的過往:
高考狀元,名校錄取通知書,還有因為那個特殊年代的“成分”問題造成的遺憾。
當孩子們罕見地違背老師的命令去參加學校文藝匯演時,恐怕苗宛秋都不知道他們做的這一切只是為了彌補老師對榮譽的遺憾。而苗宛秋以手掩面在教室里哭泣時,時光的追憶又讓我們看到曾經年少的他一樣充滿了活力和憧憬。
所以當獎杯擺在他面前時,苗宛秋淡淡說了句:
“到我家吃飯”。
他說,孩子們吶,現在對于你們來說是最好的時候,那些名校任你們選擇,前提是你們要努力啊。
但隨著一聲車輪急剎聲,故事戛然而止。
安靜躺在了醫院里,她沒有按老師的意愿行走,只是調轉自行車頭跑去找縣長求情,求人家調查清楚不要冤枉了老師。
所以當苗宛秋頹然地坐在醫院急救室外淚如雨下時,他的固執也讓他寢食難安,并最終決定在大家畢業合影的那天離開。
走得悄無聲息,走得意猶未盡。
隨著一段畫外音,三十年后坐在輪椅上的安靜坐在圖書館里,忽然看到垂垂老矣的苗宛秋,見到那位老人轉身離開,掛在樹枝上的那朵塑膠蝴蝶是道歉,也是對一段人生的正式告別。
于是故事的最后在想象中,畢業的那天,苗宛秋還是坐在了大家中間和孩子們一起合了影。
于是故事的最后在鏡頭里,“你”打開教室時會看到每個陽光映照下那段青春歲月中純真的笑臉。
老師,好……
關于這部電影,我保留了一些值得推敲的細節,留給還沒有看過的朋友鑒賞。
后記——
2019年03月22日,《老師 好》上映。
2019年12月22日,第11屆澳門國際電影節,于謙憑該片獲得最佳男演員獎。
2020年01月11日,首屆“光影中國”電影榮譽盛典,于謙憑該片成為榮譽推介男演員。
于謙當時身穿長袍緩步走上臺領獎,一身德云華服以示不忘“根本”:
他是個說相聲的,是個捧哏,恰好演了部電影,恰好電影拍得不錯,恰好拿了獎。
他走上臺的時候我在臺下,腦中忽然響起“一輪明月照西廂……”的旋律,彼時我還不是“老師”,即便如今稱呼“老師”也意興闌珊,大概在這個連TONY和網紅主播都能被稱為“老師”的年代里,這個稱謂已經顯得不太重要了。
恰如苗宛秋所言,這是一個“水杯”嗎?是榮譽。
2019年的年末很特殊,對于很多人的人生軌跡都經歷了一次非常大的轉變。
后來,中國電影幾乎戛然而止,關于《老師 好》的一切思緒也隨著于謙在臺上的客套也戛然而止。后來當他再出現時,依舊是配角,觀眾們看到他出場時都會哈哈大笑:
“呦!這不是謙哥嗎?!又來玩票啦!”
捧他,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畢竟我也是個鋼絲,也愛聽郭德綱每次在臺上說一些于謙和他媳婦、爸爸、媽媽的“真事兒”。
愛聽相聲的都知道,于老師有三大愛好:抽煙、喝酒、燙頭。
喜歡吃大腸刺身,農場里的小矮馬都傾注著他的“骨血”,一屁股坐下去再起來的時候會發現啤酒箱里少了一瓶……
這些是相聲里的于謙,不是《老師 好》里的于謙。
作為德云社中少有的帶有一些書生氣的相聲演員,于謙老師總是要站在郭德綱先生的身邊才能煥發光彩,唯獨這部《老師 好》讓他難得地當了一次主角。
顯然于謙老師的人緣不錯,所以《老師 好》里能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作為一個低調的演員,于謙難得放縱一次的只有那年德云社年底封箱時唱了一首《學貓叫》,然后便是繼續“捧一切”。
很多不愛看相聲的觀眾不懂得捧哏的奇妙,我也是逐漸在相聲中領略到了中文之美和國學之美,而于謙老師用難得的一次表演讓我領略到了時代之美或者說“老師”之美。
《老師 好》當年的口碑很好,大家在贊譽于謙老師的表演,也贊譽電影中的那個美好的值得回憶的年代,但少有人會說,或者敢說一種“對比”:
有了對比,才有了傷害。
包括對教育、師德、讀書、育人等延展開來的某些“德不配位”的嗤笑。
苗宛秋老師是嚴厲的、嚴苛的,同時也是固執的、羞澀的,他是個知識分子,不光有文憑,還有文化,而文化始終只是少部分人才配擁有的專屬。
他要的,只是榮譽。
我想,這也是那年很多人被感動的原因吧。
師德和愛情一樣,之所以感動,是因為遇到的太少。
因此于謙老師身穿長跑走上臺領獎的那一幕我記憶猶新,也許嬉笑怒罵專屬于郭德綱,于謙老師則塑造了一個平實且執著的充滿了理想主義的教育者的形象。
“你們隨時問我,我不收錢。”
這該是一位老師應有的模樣。
“圣賢”是什么樣我不太了解。
“老師”是什么樣,我大概知道了。
可能一位“老師”能夠在人生的某一刻忽然意識到自己是“老師”,只是因為:
“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才給了我這段最好的時光。”
?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