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陽了的第四天,《阿凡達2》公映了。
旁觀到現在,一個最直接的感受是:
(資料圖片)
拋開票房和口碑不談,好像,真沒什么討論度啊。
這可是多少人等了十幾年、徹底改變影史走向的《阿凡達》續集啊!從點映到首周末,甭管夸的、罵的還是兩極爭議的,熱火朝天的討論場面呢?你來我往的激烈交鋒呢?
堂堂阿凡達,就這待遇?
翻來翻去,大概只見兩種核心觀點,綜合成一句話:
要特效,有特效;要劇情,有特效。
尤其到首周末,稱贊視覺的聲音也基本消失了,只剩下“故事無聊又拉胯還爹味兒十足”的零星吐槽。
這反倒讓我感慨起來:
想想13年前的主流聲音,可是“牛逼不接受反駁,批評編劇的都去死”。兩部《阿凡達》的輿論表現,無非從正反兩面,反復論證了所謂“沉默的螺旋”。
要知道,《阿凡達1》天神下凡,豆瓣打分“不過”8.8;《阿凡達2》打回人形,一看分數,嚯,這不還有8.2。
看似主流的聲音,其實,真不一定能代表大多數。
不過,有一點似乎也可以確定了:
或許是等待的時間太久,但這個世界,可能真的不再需要阿凡達了。
1.
不進則退
不知是不是當年續集的推進,遭遇了太多波折,導致劇本幾次推翻重來之后的《阿凡達2》,卡梅隆在講故事、立人物上,顯露出一種愛咋咋地的敷衍。
對一部電影,敘事和影像,到底哪個更重要?
這不是一個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但具體到兩部《阿凡達》,可以肯定的是:
當視覺膨脹到主導一切時,敘事就一定會受到影響——
這影響在《阿凡達1》可能是小小的空間擠壓,但在《阿凡達2》,就變成了多維度的重創。
細想想,這次的確是商業大片中,罕見的操作:
全片既沒有人物,也不見人物關系。
于是觀眾既沒有一個或幾個核心人物可以做情感代入,又無法從人物之間的互動中獲得情緒宣泄。
我不相信卡梅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更不相信他在破罐破摔地糊弄觀眾,所以大概率,這就是他思考之后的主動選擇。
選擇這件事,稍后再聊。對很多人而言,對《阿凡達2》最大的期待還是:
所謂“視覺膨脹”,您到底能給我們膨脹出什么花來?
這里的問題,主要出在四個字上,預期管理。
多數觀眾對電影的視覺預期,是震撼,是刷新,是前所未見;
而卡梅隆希望觀眾得到的,是體驗,是感受,是沉浸其中。
這個區別,是非常巨大且不可調和的,其對電影最終口碑和票房的潛在影響,可能比拉胯的劇本還要大——沒人不享受電影的風光和美景,但真沖著“去熱帶島嶼云旅游”就痛快買下高價票的觀眾,又有多少呢?
我想這才是卡梅隆,與當下這個世界最大的割裂所在:
他希望世界能放下宏大,放下格局,甚至放下刺激,和他一起靜下來,享受一些極其微觀的、平和的、回到個體生命的銀幕體驗。
啊哈哈,這個遍體鱗傷、又心急火燎的世界,哪里會有這樣的耐心呢。
2.
河東河西
2010年1月3號——《阿凡達》內地公映前一天——青年導演陸川在博客上寫下自己的《<阿凡達>觀影雜感》:
《阿凡達》讓我知道,我們差的不是技術,技術是可以拿來的。
《阿凡達》突然讓我意識到,我們電影的情懷和簡單的美好距離有多遠;我們和清澈的純真距離有多遠;我們和炙熱的夢想距離有多遠;一直在扭曲陰暗扯淡的糾結的庸俗中奔走狂歡的我們,距離到真誠,還有多遠!
面對《阿凡達》的純凈,我們應該羞愧。
電影今天就要上映了,我堅信它會再次成為所有中國觀眾的寵兒。如果政府不限制《阿凡達》的上映日期,我相信它會擊碎所有這塊土地上關于電影所有真的假的制作的炒作的哄騙的哄抬的紀錄。
觀眾會用口碑來完成這個紀錄。
這是我們中國電影人要集體目睹的,集體服氣的一次完敗。
這可能不僅僅是一部電影的戰爭,本質上是美國電影人取代我們民族電影工業向我們中國的觀眾作的一次心靈接引。
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是一個無可奈何的事實。
因為絕大部分有可能發言有權利發言的我們,都自覺放棄了通往崇高的道路,而徹底擁抱了低俗。我們在虛高的票房中裸奔和狂歡的時候,我們徹底放棄了作為一個電影人,一個民族精神文化產品創作者應有的操守。
這樣的我們被擊敗,是活該的;因為只有這樣的失敗,才會讓我們清醒。
也只有這樣的失敗才會讓我們奮起。
這是一段后來再沒出現、也絕無可能出現的公眾人物觀后感——語無倫次,且用詞尖銳,但無比真摯。
滿是博客與微博早期才有的鮮活與真言快語。
而這次《阿凡達2》,放眼整個中國娛樂圈,甚至連常見的商業互吹都寥寥無幾。
大家一定看了——畢竟,大多數圈內人,最近應該也都在家里邊趴活兒邊看世界杯呢。
不算幕后,幕前的明星,對時下話題、流量最為敏感,可謂應蹭盡蹭,絕不錯過。沒有人蹭《阿凡達2》,無非這幾個原因:
整體熱度、討論度偏低;
主流聲音吐槽居多,稱贊顯然撈不到流量,但跟風吐槽,怕會收獲一大把“你也配”;
與好萊塢關系微妙,能少碰,就不碰。
綜合收益和風險,不蹭也罷。
這大概可以視為,如今內地與好萊塢大片關系的一個最新縮影與風向標。
這幾年我們與好萊塢的割席,一步一腳印,肉眼可見。
這其中純粹的電影原因應該可以忽略不計,這幾年外部國際環境,與內部電影工具化兩個變化,是為主因。
那么,本質上,我們堂堂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的確不再需要阿凡達了。
給它同步的待遇,其中又有多少是為官家的特效廳上位添磚加瓦,做好“國貨驕傲”的鋪路石呢?
啊哈哈,河東河西,哪里需要30年。
不知,陸川如今再看自己13年前的文字,心中會作何感想。
3.
非黑即白
我相信,《阿凡達2》從最初設想到最終上映,這十年拉扯的幕后故事,一定比電影精彩百倍。
我不知道迪士尼治下,卡梅隆對自己作品還有沒有百分百的掌控權,也不知道如今這個版本,有多少是他的主動選擇。
但在知道更多真實信息前,我們只能憑經驗下一個判斷:
以卡梅隆的作派和資歷,他大概率仍是那個拍板定奪的人。
顯然,他的野心很大。
《阿凡達》五部曲,目標直指《教父》《指環王》系列。漫威之流,大抵并不入卡梅隆的法眼。
但與此同時,他又似乎在與觀眾保持著抽象而微妙的距離。
他當然想征服觀眾,但他試圖得到的,是觀眾真正的享受與愉悅,而非簡單粗暴的爽片快感。
這話聽著太像找補。或許,卡梅隆只是沉溺技術太久,久到對故事和人物失去了興致。
總之我們看到,《阿凡達2》中,卡梅隆盡其所能地在規避那些在搞定觀眾上最有效的類型技巧與爽片玩法——多數觀眾最覺快感的部分,反倒是圖鯤從被虐殺到反殺的那個支線段落。
在這樣一個投資體量的電影中,做這種選擇——大師與任性鬼,或許只在一線之間。
而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卡梅隆的確在挑戰這個世界過往對他的包容與喜愛。
這是個非黑即白的世界,容不下那些既要又要的瘋狂豪賭。
你必須在討好與背對中二選一,沒有中間項。
結語
《阿凡達2》的最后結果,我想或許會是一個平局:
觀眾給卡梅隆提了個醒,敲了個鐘,而他得以保留未來繼續取悅觀眾的機會。
那意思就像是觀眾在對他說:刷短視頻很快樂,娛樂生活有你沒你,對我們可沒區別哦!
不知為何,我卻也很想看卡梅隆在《阿凡達3》回答觀眾:不是哪個阿貓阿狗,都有資格做老子觀眾的!
當然了,最不濟,作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卡梅隆總還是可以來咱們這打工,做個大號工具人嘛。
關鍵詞: 阿凡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