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第一爆款,《黑暗榮耀》無疑。
Netflix非英語劇集熱度第一,豆瓣即將漲到九分。
(資料圖片)
這部劇能說的很多。
但一個細節,激起了最多人的共鳴——
點咖啡。
對于那些從小沒喝過咖啡,或者只喝過速溶咖啡的人,當他們走進大城市,做起第一份工作,第一次去咖啡店的時候。
什么卡布奇諾、摩卡、美式……到底是什么神秘代號啊???
女主只好硬著頭皮說:要冷的咖啡,最濃的。
而且生怕別人發現她第一次買咖啡,聽不懂也不敢問,點完立刻躲到一邊。
花的是自己的錢,卻心虛得像做賊。
一旁家境殷實的男主,則是落落大方,語氣嫻熟,“松弛感”滿分。
韓劇是懂窮人的。
人窮不一定志短,但見識一定是短的。
別人習以為常的東西,對自己來說,總是那么新鮮、陌生,一不小心,額頭上那個隱形的窮人圖章就會顯影出來。
《黑暗榮耀》這一情節,不也就像《甜蜜蜜》。
黎明第一次到麥當勞點餐,對張曼玉說:我要一個“漢堡包”。
但是像這么鮮活的角色,今天在哪部國產劇里還能找到?
總感覺,在韓劇里看過的窮人,比我們多得多。
01
最近開播的《去有風的地方》。
國產劇也開始學著貼近生活了。
劉亦菲扮演的北漂白領,在五星級飯店上班,過著“精致窮”的生活。
到了反內卷的大理,生活的節奏和成本都降了下來,一雙“不賺你錢”的25塊拖鞋,也被男主一口價砍到10塊。
看得出來,《去有風的地方》已經算是國產劇里比較不浮夸、符合現實的了。
但繼續看下去,總感覺和我們的生活依然遙遠。
女主這邊。
看似說盡了北漂er的辛酸。
但其實,人家家里是有公司,所以當然要努力工作啊,在北京干不好可是要回去“掃廁所”的。
男主那邊。
一只田野小土狗。
Sir本以為這樣的男人,除了沒錢以外,多的是有錢人沒有的優點——
淳樸、陽光、活力、熱心腸……
Sir錯了。
人家這些不僅都有,還家大業大。
三十而已,就在大理建立了農業、文創、旅游——
產!業!鏈!
經營項目包括但不限于:民宿,馬場,染坊,繡坊,咖啡館,電商倉庫……
Sir這才明白過來英劇里拍的,原來貴族都住鄉下。
國產劇的尷尬就不在于沒有窮人。
而是拍了窮人,但普通人卻只覺得……高攀不起。
去年《歡樂頌3》喜提系列最低分。
第一部的合租公寓,加起來才六千,房子看起來也夠真實。
到了第三部,直接變成了——
每。人。六。千
其中兩個主角,還是剛出來工作的萌新——
誰舍得花六千……
合租啊?!
這就是現在國產劇對打工人的想象:
名校生通街跑,鐵飯碗都不香。
名牌行頭整一堆,江景公寓隨便住。
大城市干累了,回老家隨手創業就是隱形富豪。
窮人失真。
但在韓劇里,觀眾卻一次次發現,那些說著我們不同語言的人,反而離我們更近?
02
韓劇的窮,窮得是真細。
《請回答1988》。
德善家住地下室,獨立廁所都木有。
善宇媽,窮得連帶黑點香蕉都買不起,好不容易買一次,這么可憐的一小根,還得三個人分著吃。
沒有那個情節,主角要努力告訴你他的窮。
但那個氛圍,那個無數細節堆積的環境,卻讓懂的人都懂。
韓劇早已擺脫過去的偶像外衣。
當前的行情是——
窮人當道。
大家看不厭,越播越火。
除了前幾年強勢輸出國際的電影《燃燒》《寄生蟲》。
《小小姐們》,“劇版寄生蟲”。
編劇怎么交代主角窮的呢?
都不用靠臺詞,開頭就是一個壓抑、真實的空鏡。
陰暗,潮濕,又臟又亂……
這才是窮人的房子啊。
請聽題:
窮人生日吃什么,長啥樣?
至少是個蛋糕?
不,女主的長這樣……
問:窮人意外得到巨款,最想干嘛?
買房買車買名牌,環游世界八十天?
如果這是你的答案,說明你還不是很窮。
因為真正的窮人,對物質的想象力匱乏到你不敢信。
《小小姐們》的大姐,意外得到巨款后,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到便利店里任由雪糕刺客宰割。
在她眼里,有錢人最明顯的標志——
就是大口吃進口雪糕。
縱觀這兩年的韓劇,不管什么題材,主角都有一個關鍵詞:窮。
《魷魚游戲》。
窮人不是一個,直接一堆。
不僅窮人多。
而且窮到心坎里。
《我的解放日志》。
主角住在鳥不拉屎的城外十八環,每天光往返通勤就得四個小時。
一句精準的臺詞,一個麻木的眼神。
社畜們代入感拉滿。
過去的“窮”,肯定沒偶像劇什么事。
呵呵,現在。
《二十五,二十一》。
明明俊男美女的故事,隨便都能拍好看。
但人家就是要把主角寫窮——
男主本來是富家子弟,可是家里遭遇金融風暴,一夜之間,淪為一天打三份工的“負二代”。
也正是注入了時代歷史的厚度,讓這部劇曾被賦予下一部《請回答》的期待。
當韓劇細致描繪出貧困的模樣時。
對比之下。
我們的貧窮,只剩下一個模糊的輪廓。
豆瓣9.2韓劇《未生》。
男主是退役圍棋選手,拿著高中學歷,空降到外貿公司實習。
原版第一集,就花了不少筆墨渲染男主窘迫的生活——
白天在便利店搬貨,下午給澡堂打掃,半夜給醉酒的大叔代駕,不僅經常被“教做人”,被克扣費用也不敢吭聲。
根據《未生》翻拍的國產劇《平凡的榮耀》。
自動幫男主完成了升級。
入職的公司,改成金融投行。
為生活所迫的經歷,只剩下一個簡單的鏡頭,和一句口頭交代。
那些戳中人心的細節,全都下落不明。
以窮人為主角的《生活家》。
“破產母女”。
為了表現窮,一邊是失真的狗血奇觀——
窮到吃不起飯,沒皮沒臉,靠超市試吃填肚子。
但另一邊,是處處穿幫的生活細節。
衣服大方上檔次,一點不覺得是便宜貨;為了女兒上班近,給租了六千塊的公寓。
反觀韓國的編劇吧,就太沒出息了。
簡直是生怕你不信主角窮——
《魷魚游戲》。
孔劉和男主都穿西裝時,一個貴氣優雅,一個……像是垃圾桶撿來的。
(還有這棒球帽,確實很靈魂了)
贏了游戲,消費升級了,搭配起來依然一言難盡。
國產劇拍窮人,細節失真,劇情分裂。
但更可怕的,是窮人的性格全憑意淫。
劉敏濤在劇里干的是酒店保潔,明明是底層工作,但她動不動就跟客人吵架,態度相當囂張。
Sir不是說窮人就該唯唯諾諾。
但在生活里,我們對窮人更真實的認知是——
他們怕惹事,不被逼到絕境,是絕不敢大聲理論的。
同樣寫窮人受辱。
《黑暗榮耀》就真實得多。
女主撞了車,對方訛詐她,她明明在理,卻只想息事寧人,默默賠了錢。
因為女主復仇再勇敢,她也絕對忘不了——
高中被同學羞辱,被毆打,就是因為拒絕了富二代的無理要求,表現得“太囂張”。
窮人的窮,不僅是經濟上的。
更是精神上的——
他們是孤立無援的非權力擁有者,活在底層,往往對人性有更清醒,甚至可以說是絕望的認知。
忍氣吞聲,才能活下去。
而活下去,就是窮人唯一的目標。
歸根結底。
國產劇拍不好窮人。
在于他們始終只關注“窮”的表征,卻不愿意去揭示貧窮背后的真相。
也就寫不出來,窮的標簽之下,包裹著怎樣激烈沖撞,復雜糾結的內心。
03
跟韓劇里窮人當主角,頻頻復仇翻身不同。
國產劇,窮人往往被塑造得很臉譜,甚至像一個工具。
要么,是讓人恨得牙癢癢的反派。
沒品格,沒情商,沒素養。
要么,是存在感為零,不愿多給筆墨的鑲邊角色。
《三十而已》。
賣蔥油餅的一家三口,明明相處細節動人,但永遠只能出現在片尾。
這同一對夫婦,又出現在現實題材《小舍得》中。
窮人甚至不是角色。
更像是道具和背景板,從一部劇搬到另一部劇,都不帶換人的。
他們存在的目的。
不是為了去讓人理解他們,去聆聽他們的故事。
而是為了去襯托真正的主角——
城市中產們,琳瑯滿目的生活。
有錢人的故事才配講述,才配被共情。
窮人就只配當工具人。
這種勢利的敘述策略,幾乎蔓延了全部的國產劇。
這就是為什么,反而韓劇更像我們的“嘴替”。
因為你能感覺到。
編劇的立場,是真正站在窮人這邊的,而不僅僅是數落、獵奇和疏遠。
《小小姐們》。
貧窮,確實讓人變得可悲——
大姐無知,背假名牌上班;二姐軟弱,遭到不公也不敢吭聲;三妹麻木,給富人當槍手。
但她們在貧窮中用力掙扎,也磨礪出許多可貴的品質。
大姐正義,前輩自殺后留下巨款,她沒有私吞,而是選擇查出真相;二姐同理心強,對底層充滿憐憫,別人眼里沒價值的新聞,只有她義無反顧去追。
《黑暗榮耀》。
對窮人和富人的刻畫,并沒有粗暴地臉譜化。
滿肚子壞水的女二,對女主說:
“我會這樣對你,僅僅是因為,我這樣對你,也不會怎么樣。”
宛如廢話文學的一句臺詞,讓人聯想到無數現實困境——
少年犯罪,階層固化,錢權勾結……
韓劇寫“窮”,不僅為了扎觀眾的心。
更是為現實中被吞沒,被噤聲的窮人說話。
我們常嘲笑韓國人只能揭露現實,不能改變現實。
但面對操蛋的現實。
可以真實地表達,可以吐一口惡氣,不也好過忍氣吞聲,假裝微笑?
其實。
文藝作品不是負責改變現實的。??
就像看完《活著》,改變了你的生活嗎?
那為什么,那些在坎坷磨難中隱忍生活的人,仍然會去讀,會得到文字的撫慰?
那些以“拍了也沒用”“改變不了現實”否定一部劇的人。
其實是心虛地轉移了話題。
他們在回避一部作品最偉大的力量——
真實。
真實能沖破虛假的粉飾,也超越功利的權衡。
不管有沒有改變,被看見便是意義。
這也是為什么,當國產劇對現實愈發麻木,而猝不及防被掀起的真實一角,總給我們更多暴擊——
刷刷短視頻,就能看見二十歲的單親媽媽,為了賺奶粉錢送外賣到凌晨;
看看紀錄片《人生第二次》,就能明白高中畢業的農村廠妹,要實現一點點的職場逆襲,要經過多少重殘酷的考驗。
哪怕打開《脫口秀大會》,都能看見人間百態:被股市割韭菜,為了學區房買兇宅,好好當著英語老師,突然整個行業沒了……
國產劇的傲慢在于,他們明明瞧不上窮人,寫不出生活氣和人情味。
又舍不得流量密碼,擺出關心勞苦大眾的姿態,使勁往熱點話題蹭。
結果,只是反過來給成功學層層加碼。
所以你問。
為什么國產劇容不下窮人?
可能是老爺心善,見不得窮人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