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2023年的第一個月,重頭戲不只有春節(jié)檔。
國產(chǎn)劇也來了場小爆發(f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差不多時間開播,風(fēng)格各異,且都曾引發(fā)巨大討論:《三體》《狂飆》以及《平原上的摩西》。
這三部,肉叔還在慢慢刷。
今天先聊最短,爭議和風(fēng)格也最明顯的——《平原上的摩西》。
必須強調(diào)一點的是,《摩西》一定會在2023年國產(chǎn)劇留下特別的一筆,也是珍貴的一筆。
《摩西》實在特別。
畢竟入圍第7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劇集單元,導(dǎo)演張大磊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確實不同于以往國產(chǎn)劇敘事。
但要說好,卻又承認它的確太過爭議。
它改編自雙雪濤同名懸疑小說,卻又不像個懸疑作品。
被放在“迷霧劇場”,與這一限定領(lǐng)域的珠玉在前(《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本想形成隱隱的競爭之勢,卻又發(fā)現(xiàn)根本就不在一條賽道。
在講這部劇之前,肉叔得先聲明。
如果條件允許,請在觀看本劇前先抽個把小時,看一遍原著,不長。
因為這不僅可以幫你理解劇情,最大程度上減輕觀看時可能產(chǎn)生的困倦茫然。
還因為這篇文章,會涉及大量劇透與原著對比。
——這也是肉叔非要等大結(jié)局后才寫它的原因。
你會發(fā)現(xiàn)。
《摩西》的好與壞是一體兩面。
無論是愛之者的瘋狂,還是惡之者的厭煩,都是它某種程度上的“罪有應(yīng)得”。
01
摩西是誰?
圣經(jīng)中,這位猶太人的民族領(lǐng)袖,憑借神的旨意分開紅海,帶他的子民逃出生天,并將敵人淹死在紅海之中。
劇中所涉及摩西分海的典故,便來自于此。
從第一集到最后一集,貫穿整個故事。
一個人只要他心里的念是真的
心是誠的
就算高山大海都會為他讓路
你把這湖水給我分開
你如果是真誠的
高山大海都不會阻擋
這顯然是某種創(chuàng)作者的隱喻,先按下不表。
而劇集最先展露出的,卻是脫胎于這個典故的時代哲學(xué)。
——也是在兩代人的拼湊下所形成的城市記憶。
莊家。
父親莊德增,母親傅東心,兒子莊樹。
李家。
父親李守廉,女兒李斐。
孫家。
父親孫育新,兒子孫天博。
警察局。
師父蔣不凡,徒弟趙小東。
以及成為趙小東徒弟,長大后,將兩個時代串聯(lián)起來的警察莊樹。
總共9人。
卻跨越兩代人之間,并涉及10個受害者的“連環(huán)”兇殺案:
九六年廠長夫妻被殺案(2人);九六年出租車劫殺案(6人);以及十余年后再次出現(xiàn)的城管連環(huán)殺人案(2人)。
原著里。
改編自真實案件的故事都分別用每個角色的第一人稱來寫,乍一看,挺像一桌還原式的劇本殺。
但《摩西》最大的爭議點,在于它的重心與懸疑無關(guān)。
故事發(fā)生在1996年。
地點,卻從東北被導(dǎo)演搬到內(nèi)蒙古的呼和浩特。
不像其他懸疑劇——動輒音效、剪輯加快與人物表情特寫來抓人為主的套路。
而是通過各種長鏡頭與緩慢的運鏡,盡可能塑造出真實感。
這也是導(dǎo)演最大的用意,時代,大于懸疑。
他要做的,是把熒幕上離人千里的故事落到最實。
把屏幕變成玻璃,甚至鏡子。
就像第一幕。
男女公園相親,隨著船槳鐵皮刮擦的嘎吱聲,兩人略帶尷尬的言語試探,女人的羞赧。
氛圍感,一下就起了。
-我平時愛看看書 畫畫畫
不喜歡被人打擾
-那,晚上睡覺一塊兒嗎
也是在這樣以懷舊為主的基調(diào)上,故事朝著“城市記憶”的方向延續(xù)。
圍繞三個家庭,與三個警察展開。
莊家,從莊德增與傅東心的相親、結(jié)婚到有了莊樹的婚后生活。
李家和孫家,從小時候李斐與孫天博上學(xué),到長大后二人結(jié)婚。
警局,從犧牲的蔣不凡,到后輩居上的新警察們。
沒有什么心驚肉跳的瞬間,除去兇殺的標簽之外,基本可以當作一部生活劇來看。
就連兇案,導(dǎo)演也刻意地淡化了犯罪的沖擊力。
只把它做成人與人日常生活中,一個負面卻必然的組成部分。
它明明白白地告訴你——
不講死人,只注重活人,哪怕這個活人會死,我還是想講好ta沒死的部分。
比如一個父親是怎么走上犯罪道路的。
沒給你看行兇過程。
鏡頭只拍了三處:女兒的斷腿,父親的記恨,城管的作為。
告訴你,這是動機。
原著中為城管執(zhí)法導(dǎo)致女孩被燙傷毀容
看這個女人的家庭是怎么分崩離析的。
沒有大段的狗血撕逼。
只拍給你看:她喜歡看書,喜歡思考,丈夫與兒子不共鳴,憋悶的內(nèi)心以至于看到掉落的大蔥而莫名痛哭。
告訴你,這是根因。
以及一個警察為什么抓錯人,又為什么被誤殺。
沒有驚險的動作特寫。
故事只留下那個年代沒有指紋庫這樣的無奈現(xiàn)實。
而警察除了守株待兔之外,便只剩下釣魚執(zhí)法、以身犯險這唯一的路。
由表及里。
如果說悲劇的出現(xiàn)是果,時代是因,那么很明顯劇情一直在講所有事情為什么會到這步田地。
沒有激烈的畫面與講述時代敏感性的細節(jié)(審核也不允許有)。
它只告訴你。
因為因果循環(huán),造化弄人。
所以每個人在時代的夾縫中,都有屬于自己的不得已與勉強。
活著的,死去的,以及活著還未死去的,都是。
難熬的真相、難熬的生活、難熬的婚姻
在這個沒有神的時代,好像人人都在渴望一位摩西的出現(xiàn)。
但摩西沒來。
于是人與時代,終究是經(jīng)不住這樣的暗流洶涌,雙雙決堤。
02
豆瓣上,大量差評都出奇得齊心。
集中攻擊兩點。
其一,是劇集反觀眾觀看習(xí)慣,拋棄掉了電視劇常用的敘事步調(diào),整部作品更像一部文藝電影。
那些抱著看懸疑劇心態(tài)來的人,大多覺得被騙。
“掛羊頭賣狗肉”。
其二,是劇本敘事層面。
雖說《摩西》大體仍是遵照原著,只修改了地點與結(jié)尾。
但由于導(dǎo)演過多將篇幅挪用給時代群像,導(dǎo)致原著中許多情節(jié)與細節(jié)被大量刪減。
比如涉及到十年浩劫與下崗潮的橋段,被一筆帶過。
但就創(chuàng)作層面而言。
一些較為重要的細節(jié)也的確被忽視,甚至是刻意弱化。
比如原著中當警察來孫氏診所打探消息,涉及96年平安夜李家父女的案件時。
李守廉此前為了保護女兒,和女婿孫天博約好。
如果出了事。
就把診所里那盆茉莉花(劇里改成夾竹桃)挪個位置,他每天路過,一眼就能瞧見。
可劇里雖然拍出這么一個情節(jié)。
卻非但沒有前后文的鋪墊與說明,也沒有人物之間邏輯的互通。
如果觀眾沒有看過原著,或是不記得這么小的細節(jié)。
那么很大程度上,會一頭霧水,不知道這是在干嘛,也會對后面李守廉的轉(zhuǎn)變感到奇怪。
這個人怎么忽然這樣?是我漏掉什么了嗎?
同理,還有莊樹找到李斐的日記。
他發(fā)現(xiàn)這本筆記的扉頁上,曾寫下一句詩。
“誰都不能永在,但是可以永遠同在。”
而如果沒有看過原著。
你很難知道這句詩不是李斐寫的,而是傅東心寫的。
這是傅東心送給李斐的圣誕禮物。
同時,也是兩位女性之間如師如母的情感見證,進一步證明了傅東心的思想對李斐的影響。
這是兩個同樣心比天高的人,多年不見后,還能共同擁有的默契。
如果說傅東心是莊樹的生母,那么她大概也算作李斐精神上的母親。
她的存在。
對男女主二人后來在湖中相遇所產(chǎn)生的思想交鋒,具有極大的決定性因素。
除此之外。
還有臺詞照搬原著過于書面,演員不夠匹配人設(shè),不夠還原原著等等詬病。
雖說董寶石作為rapper的演技驚艷了不少觀眾。
但最大的反面教材,其實是海清所飾演的傅東心。
原著中。
傅東心雖然是個理想主義者,卻還能將生活中的自我與書本分清。
但劇中,傅東心不但每天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選擇離婚離家,且角色表現(xiàn)給人感覺都像是一直飄在空中。
還記得肉叔cue過的那個大蔥橋段么?
雖然我解釋過這一幕。
但也無法否認,這一幕劇作的原創(chuàng)被許多人吐槽。
也許是海清的情緒遞進沒做好,也可能是角色的動機伏筆不夠。
導(dǎo)致許多人看到這一幕,并沒有產(chǎn)生共鳴共情,甚至有些好笑。
而哪怕導(dǎo)演出面澄清。
卻也沒有抵消觀眾的質(zhì)疑與困惑。
一部打著懸疑標簽的文藝作品本就折騰。
在此之上,還要理解消化你突如其來的文藝手筆,這不是為難人嗎。
這里傅東心的爆發(fā)是因為她突然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普通人。
她總覺得自己不應(yīng)該生活在現(xiàn)在這個地方,每天蜷在小屋子里面,她想以書為伴,去更開闊的地方,但是去哪她又不知道,至少不是去和姐姐買蔥。
張大磊采訪
諸如此類。
種種脫離于觀劇習(xí)慣,與原著對比拉踩的因素疊加在一起。
最終,便導(dǎo)致大量書粉與觀眾瘋狂一星,也將整部劇的評價拉向了兩極。
——喜歡這樣風(fēng)格的。
會覺得導(dǎo)演明顯是對賈樟柯、侯孝賢的致敬。
能在一部網(wǎng)劇中看到如此縝密的群像刻畫,以及目不暇接的鏡頭技巧,不僅驚喜,還獨樹一幟。
在觀看過程中,你甚至?xí)岩蓴z像機在哪里。
好像所有人都是真的生活在那里一般,除了主線之外,生活更是處處看點。
1987年發(fā)行歌曲《雪在燒》、課文維瓦爾第《四季》、名著《飄》、1978年動畫片《狐貍打獵人》
但另一方面。
這也設(shè)置了一個不低的觀看門檻,將許多慕名而來的觀眾攔在外面。
孰好孰壞,孰恩孰罪?
可能這部劇集在創(chuàng)作時,導(dǎo)演也好,團隊也罷,也早就厘清利弊,算好得失。
罪惡是生活的一部分。
而生活是時代的一部分。
他們想要表達的。
其實是時代與生活、生活與罪惡互相折射、互為成就的一種特殊奇景。
大時代與小人物們本就可以相互置換,彼此勾連。
大,可以海納百川。
小,也能管中窺豹。
至于看客們能否理解,就看自己的緣分造化。
03
爭議聊清了,但疑點還沒有。
還記得肉叔留下的那個伏筆嗎。
摩西,摩西。
這一個明顯的隱喻,代指的是誰?
在解釋這一點之前,如果你還記得劇版上線之前,小說原著的首次改編,是周冬雨和劉昊然的電影版本。
只是名字變了,從《平原上的摩西》到《平原上的火焰》。
如果說摩西這個典故作為意象過于生僻,因此被換掉,算原因之一。
其次,更因為從“摩西”到“火焰”,代表的是電影主題的變化。
前者指的是時代與救贖。
而后者則直接將重點放在莊李二人的愛情上。
圍繞火,這一從童年到青年時期,最凜冽和震撼的意象展開。
而劇版之所以保留摩西。
更是因為它很明白地將摩西這個意象,作為貫穿全劇的題眼。
摩西代表什么?
拯救,變革,反抗。
是在大時代對人的傾軋、人與人之間的推擠碰撞間,所尋求的一點盼頭希冀。
而劇中的摩西是誰?
對于李斐而言。
摩西可以是教會自己思考世界的傅東心,可以是沒心沒肺的莊樹。
更可以是曾經(jīng)那個健全的,愛玩火的,具有反抗精神的自己。
而對于孫天博。
他早就把自己當成李斐的摩西,替她藏起一個十余年的大秘密。
莊德增。
他或許認為自己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讓傅東心安心沉浸于她的世界。
大老粗如他,也冥冥中承擔過守護者的角色。
而李守廉。
救過傅東心父親的他,守護女兒十余年的他,于德于情,都算個渺小的英雄。
摩西是誰?他們都是摩西。
但,如果你將故事反過來再看。
那個將東心父親打聾的莊德增,算是摩西嗎?
那個將未婚妻的缺陷展示給他人的孫天博,是摩西嗎?
那個殺人的李守廉呢?那個拋下家庭只顧自己的傅東心呢?
這樣一看,似乎人人也都不配做摩西。
這大概就是整部作品想要告訴我們的。
摩西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類人。
救贖與被救,反抗與被反,革命與被革命,都會隨著時間的過渡而更迭。
就像劇中那個細節(jié)。
曾經(jīng)的莊樹,是最后一批戴上紅領(lǐng)巾的孩子。
面對莊嚴的入團誓言,他只是走過場般,有一搭沒一搭地跟讀。
但十多年后。
想要成為警察,“做點對自己和別人都有意義的事”的莊樹。
在唱起《人民警察之歌》時,卻是自發(fā)而無意識地,鄭重,嚴肅。
以至于哽咽,咬不清字眼。
同樣是宣誓。
但誓言與誓言,時間與時間,人與人,卻再沒有一點相似。
這或許就是劇集想要告訴我們的。
每一代人的摩西都不同。
而每一代需要摩西的人,也不同。
更甚者。
每一代的海,早不再是那片海。
而每一代的平原,也再不是同一片平原了。
就像那個導(dǎo)演專門為劇集設(shè)計的英文名。
Why try to change me now,“為什么現(xiàn)在試圖改變我”。
你會發(fā)現(xiàn)。
隨著歲月的流逝。
me不同,change不同。
最后,似乎連now,也不盡相同。
新的摩西還會出現(xiàn)嗎?
沒人知道。
或許這便是導(dǎo)演的用意。
時代在改變,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本身。
摩西也好,平原也好,罪惡也好,生活也好,時代也好。
所有人與物都只是卷土重來的輪回。
日光底下無新事。
書里的摩西是誰,劇里的摩西是誰,答案也只停在那個或荒蕪或平淡的年代。
一把大火能將平原燒成灰燼,在它無情的吞噬與蔓延中,總有人被卷入其間成為燃料,也有人置身事外,隔岸觀火。
我們都知道。
這場火終究會再燒起。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