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4天后,《無名》才開分。
因為口碑過于兩極分化。
有專業影評人,抓著每個細節各種寫解讀小作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普通觀眾因為沒看懂,反手就打出一星。
春節假期最后一天,《無名》票房不到5億,評分6.8,屈居中游。
這個結果,跟業內的預測相差太大。
光看演員陣容,就足夠值回票價了:
梁朝偉、周迅的咖位不用說,演技也不用擔心;
王一博是年輕觀眾的菜,大銀幕表現值得期待;
黃磊、王傳君、江疏影、張婧儀……幾乎每個出場演員,都是熟面孔。
故事也不復雜:
梁朝偉、王一博都是潛伏的特工,一個偷偷挽救失足的同志,一個巧妙周旋、演戲給敵人看。
倆人里應外合,最終套到重要情報,促成形勢逆轉。
諜戰片、懸疑感、大明星……爆款基因一個都不缺。
登峰造極的頂配陣容,又在黃金檔期上映,怎么看也不至于勉強擠進第二梯隊。
從爆款到遺珠,《無名》最大的BUG ,或許是:
“超級商業片”的定位。
這個噱頭把人的口味吊得高高的,然而進電影院一看,每個演員都認識,每個角色都不知道在干啥。
我看到最精準的評價是:導演生怕觀眾看懂,又生怕觀眾看不懂。
這么擰巴,又這么特別,也只有《無名》了。
首先聲明,《無名》絕對不是爛片。審美這一塊,做到了行業天花板。
用繁復華麗的畫風,呈現頹靡的上海味,一直是導演程耳的拿手好戲。
為了營造三四十年代的感覺,電影里的蛋糕都是找老字號當天現做的。
周迅、江疏影、張婧儀身上,風情萬種的旗袍、硬朗的軍裝大衣,斜紋燙發,除了復刻那個時代的潮流,也是跟各自身份對應的。
即使是一只羊、一條狗,都出現得恰到好處,且有寓意。
形式感是《無名》的面子,水準在線,所有人都沒異議。
而電影的里子,是故事&人物,觀眾恰恰是在這兩個環節失去耐心的,分歧也是從這開始的。
一個不算復雜的潛伏故事,導演程耳拍了足足128分鐘,還加入了N條錯綜復雜的支線,簡直需要帶著說明書去看,同時拿著放大鏡琢磨每個場景。
從《羅曼蒂克消亡史》粉上程耳的人,會在抽絲剝繭中得到極致的巔峰體驗。
沒做過功課、不熟悉歷史的觀眾,則會吃不消這一套花活,吐槽導演太炫技。
很多人覺得看不懂,最大的障礙就是:人物。
電影叫《無名》,角色真的就全部沒有名字,只有陳小姐、唐部長、江小姐……之類的代號。
普通觀眾連誰對誰、誰演誰都對不上號,只能探討“梁朝偉怎樣怎樣”“王一博怎樣怎樣”。
戲份最重的王一博,人設相當豐滿:在國、共、汪偽政府三方之間周旋。
跟王傳君一起執行任務,殺人之前要換領帶、要吃一頓豐富的早餐。
跟梁朝偉一起潛伏,上班時間是上下級,線下是同志。
為了讓日本人信任,菜鳥特工把“變色龍”功夫做足了全套。
沒拿刀殺過人、下不去手,是在演新手的捉襟見肘;
對日本兵大打出手,是在演糾結自己漢奸身份;
跟內鬼梁朝偉近身肉搏,是為了顯示忠誠度;
被捕后,在押運犯人的卡車上挑釁梁朝偉、滿臉的戲謔,打消了日本人對他的最后一絲疑慮。
這才讓日方軍官確信他是自己人,帶他看作戰地圖。
頂級機密被他透露給我軍,中國就有了勝利的武器。
無名的人,扭轉了戰機,也夠點題。
但,行動連個代號都沒有;情報竊取后有啥用?一個畫面就帶過了;王一博不是隱晦的內心戲,就是暴戾的打斗戲。
所以觀眾也很精分,看到結尾之前,只會一頭霧水:
他到底是哪一邊的?他倆怎么打起來了?他跟梁朝偉到底誰正誰邪?
梁朝偉這條線,料也很足,但同樣看的很累。
每次勸人棄暗投明,都是同一套車轱轆話“我何某人……”,像極了職場上的老油條。
到了給日本人做事的時候,突然又硬起來了,鐵骨錚錚地說自己吃不慣日本料理。
因為中國的勝利近在眼前,日本人快完蛋了?
他勸江疏影棄暗投明、最后放走了她,懂的人心領神會:
這是致敬《色,戒》,梁朝偉相當于易先生,江疏影相當于王佳芝。
但,如果本來就沒看過《色,戒》,搞不清前因后果呢?就會看得抓狂:
梁朝偉跟江疏影好過沒有?他怎么還是周迅的老公?跟王一博怎么忽然就朝死里打起來了?跟日本人又是啥關系?
商業片的基本操守是,一上來就讓大家大概知道在演什么故事,好歹讓大家看懂。
號稱超級商業片的《無名》,更像是一幅巨大的拼圖,導演故意嘩啦啦把它散落一地,讓觀眾自己去拼、去猜。
花了錢、買了票,還智商被冒犯,觀眾怒氣沖沖打出一星,就是情緒反彈的結果。
另一個槽點是:時間線太跳躍了。
電影里的時間是亂的,1938年、1941年、1944年、1945年、1946年的事隨機出現。
到了后半部,又倒敘著拍,結尾跟開頭是一樣的場景、一樣的臺詞。
就問你,暈不暈?
除了時空亂流,角色們有人說普通話,有人說粵語,有人說上海話。甚至你用日語問,我用粵語答。
不看字幕都聽不懂在說啥,還怎么沉浸和代入?
電影里的人物,經常是突然出現、突然消失。
比如江疏影,只有一場戲;
比如張婧儀對王一博一臉嫌棄“我討厭你衣冠楚楚的樣子”“你最好現在就去死”。
他倆可是差點結婚,隔了8年老情人重遇哎!
一句潛臺詞“那還是1937年的事了”,不足以解釋這么大的仇恨到底是哪兒來的。
比如周迅跟黃磊是假夫妻,跟梁朝偉才是真夫妻。
周迅見到梁朝偉,跟丈夫相擁時,臉部的肌肉都在顫動,眼淚滾滾而下,用整個身體在投入表演。
結果剛見上面,就被關在房間里、梁朝偉自己跟人開槍、打斗去了。
感情線剛起了個頭,就戛然而止,讓周迅的教科書級演技,都顯得過于澎湃了。
劇情、時間線留下的坑,就看演員能不能用演技去填上。
梁朝偉一如既往地穩定。
剛一登場,勸降黃磊,一個拉窗簾的動作,肅殺、利落,特工的警覺就出來了。
不管對面坐著的是黃磊,還是江疏影,從話術到嘴角的弧度都一模一樣。
《無間道》里演過潛伏、《色戒》里演過特務頭子,長期的職業訓練,已經形成準確的肌肉記憶了。
高潮戲份是跟王一博的9分鐘打斗,拳拳到肉的生死搏殺,沒有替身、沒有花架子。
電影結尾,王一博做了個以槍爆頭的動作,暗示“你的人是我殺的,怎樣?”,激得他青筋暴起,狂怒快要沖出銀幕。
論演技,姜還是老的辣。
王一博初登大銀幕,值得肯定的是,勇氣可嘉。
畢竟,抽煙、喝酒、開槍、殺人見血……都不是偶像小生敢輕易嘗試的東西。
幾場打斗戲真實到,讓人看著都覺得疼。
但在老戲骨的襯托下,完成度差了一截。
兩個表情,演完一部電影:
大部分時間里,依然是我們熟悉的酷蓋;
只有跟王傳君聊到蒸排骨,難得一笑。
對比一下,黃磊受到驚嚇時,右手發抖左手不抖,這個掌控力,會讓你忘了《向往的生活》里,右手顛勺的黃小廚。
而王一博剛殺完人被濺一臉血、對未婚妻張婧儀愛而不得……在他帥氣而波瀾不驚的臉上,幾乎看不出內心有啥波動。
盡管如此,《無名》受爭議,鍋不該由王一博來背。
微博上有一種聲音是:用流量小生,犧牲電影品質。
事實是,人是程耳選中的,導演一早就打過包票:
用精細的置景和服化道包裹住演員,一拍就能拍出戲中人該有的樣子。
作為新人,王一博能拉的票房已經拉來了,該做的努力也做到了,那場9分鐘的打斗戲,甚至可以說是驚艷。
《無名》受爭議的鍋,也不該由觀眾來背。
因為審美再好、畫面再牛、氛圍再足、打斗再拼,如果劇情本身不堪一擊,形式大于內容,這才是誰也救不回來的。
《無名》是諜戰片。在這個領域,已經有《風聲》打了個樣。
顧曉夢把摩斯密碼縫在旗袍上,用身體把情報傳出裘莊,硬漢張涵予、同事李寧玉都會落淚,觀眾也能感同身受。
而《無名》很多時候讓人一腦袋問號、分不清人物到底是哪邊的。
程耳是個人風格強烈的導演,文藝轉商業,不啻于一場冒險。
他的前輩們,多少會中和一下,顧及觀眾的感受。
比如王家衛,也并非總是那么意識流,“墨鏡王”還是能老老實實講一個完整的故事的。
《一代宗師》里章子怡的宮二,跟戰爭年代的武林中人加在一起,主角、群像都很出彩。
幾個比武場面,既是故事的一部分,也是“葉里藏花一度,夢里踏雪幾回”的外在表現。
張藝謀在《滿江紅》里,用一班喜劇演員,演出了悲壯感,調教演員很有一手。
作為天才型導演,程耳商業上的短板,恰恰是他最迷人的特質:高度個人化、純粹藝術化,不在意規則。
一個導演如果太自我,必定不會輕易向市場妥協、跟觀眾握手言和。
程耳出道24年,只拍過4部片,代表作《羅曼蒂克消亡史》石破天驚,讓喜歡文藝片、商業片的觀眾,都評價甚高。
這次《無名》上映前,預售票房一直名列前茅,說明觀眾對他,是無條件信任的。
但拍的明明是文藝片,卻一再強調超級商業片,只會讓人覺得掛羊頭賣狗肉,信任被辜負。
喜歡文藝片的,罵電影太商業;圖爽觀影的,嫌電影太難懂。
與其討好兩邊,不如做好取舍,不趕春節檔的趟兒,不吹商業片,也許結果不至于像現在這樣,讓人惋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