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北京人藝在一樓排練廳召開表演藝術家鄭榕同志追思會,北京人藝院領導班子成員、老領導、演職人員及親友代表參加了追思會,通過分享與鄭榕同志在工作、生活中的點滴回憶,共同緬懷這位人藝前輩。
(資料圖片)
追思會由北京人藝副院長周彤主持,北京人藝黨組書記王文光、院長馮遠征分別發表致辭。多位與鄭榕同志在工作與生活中有過密切交往的劇院同事與親友依次發言。
北京人藝副院長周彤主持追思會
北京人藝黨組書記王文光從幾個方面回顧了鄭榕同志的藝術成就。他表示,鄭榕老師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是北京人藝演劇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是北京人藝建設學者型劇院的實踐者和優秀代表、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長輩,他的一生是將話劇事業與生命凝結在一起的一生,他的精神將鼓勵后輩不斷攀登藝術的高峰。
北京人藝黨組書記王文光致辭
北京人藝院長馮遠征概括了鄭榕同志的藝術人生。通過《龍須溝》中的趙大爺、《雷雨》中的周樸園、《茶館》中的常四爺等鄭榕老師塑造的代表性舞臺形象,回顧了他刻苦鉆研、積極探索、追求理想的治藝精神,并表示“對藝術的執著、永不停歇的腳步和高貴的品格引領年輕一代人藝人繼承和發揚藝術傳統,身體力行地為我們樹立了典范,讓我們努力前行、不斷進步、成就未來”。
北京人藝院長馮遠征致辭
北京人藝原黨委書記馬欣重點回憶了鄭榕老師退休后對人藝建設的持續支持和幫助。臺上塑造貼近生活、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為觀眾所熱愛;臺下始終關心劇院發展,熱心戲劇公益事業,一生堅守原則,胸懷坦蕩。“鄭榕老師是人藝現實主義風格的堅定維護者,是戲劇界公認的學者型藝術家。” 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對待藝術學習與思考,一生都把北京人藝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方,直到他彌留之際,還在反復喃喃劇院經典劇目的名字,詢問何時演出。戲劇,是他心中生生不息的終極使命。
北京人藝原副院長、演員濮存昕在發言中回顧了自己與鄭榕老師相處的點點滴滴。自幼便聽父親講述鄭榕老師在工作中的事情,心中埋下對他敬佩的種子。進入人藝之后,自己第一部戲就得到鄭榕老師的指點,時至今日仍然時常想起當初的教誨。“鄭榕老師是耿直的藝術家,一身浩然正氣,對年輕后輩傾囊相授、無私奉獻。”濮存昕動情地說。作為北京人藝演劇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鄭榕老師是“人藝的赤子”。對于他從人藝成立之初到未來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濮存昕說:“人藝是有歷史可追、有水準可尋、有人可效、有戲可演的劇院,而鄭榕老師這樣的藝術家是劇院最寶貴的財富。”
北京人藝原黨委副書記丁立軍在回顧鄭榕同志話劇舞臺生涯的同時,也分享了曾經與這位自己十分敬重的長輩藝術家相處的往事。在告別話劇舞臺后,鄭榕同志對劇院的藝術創作和建設發展仍抱有極大的熱情,對劇院的未來發展表達著殷切的期盼,對北京人藝的未來有執著的信念。丁立軍表示,“他的音容笑貌、學養修為和高尚品格??永遠活在我們心里,他永遠與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同在”。
北京人藝導演、演員顧威用“不怒自威”四個字概括鄭榕老師對自己藝術和人生的震撼。從高中被周樸園的形象深深折服,決心從事話劇事業;到人藝的排練場上,鄭榕老師對自己的指點引導,使之受益終生。顧威還描述了鄭榕老師對待藝術一絲不茍的精神,為了藝術不計名利的精神,敢說話、說實話的精神。他表示“鄭榕通過《話劇表演民族化實驗之路》等文章,對焦菊隱的藝術理論進行深化闡釋,是學者型演員的楷模。”
北京人藝演員楊立新感慨,自己這一代演員是幸福的,因為鄭榕老師那一代藝術家創建了這家劇院,奠定了劇院的藝術風格和美學特點。更為幸運的是,自己與鄭榕老師他們一起工作過。“我敬仰他們,是照著他們的樣子在演戲,我對舞臺的感覺是從他們身上來的。”楊立新回顧了自己從1975年進院之初開始,從鄭榕老師身上學到的創作習慣,一直延續至今,“鄭榕老師是人藝風格的堅決捍衛者。”對他的懷念,也讓自己深感肩上的責任。
北京人藝演員梁丹妮與鄭榕夫婦相識已久,曾在鄭榕編劇的電視劇《康梁變法》中飾演賽金花一角。在現場,她通過分享向鄭榕請教人物表演方法,并最終成功完成這一形象塑造的往事,不僅印證了鄭榕老師的謙和、博學,也向大家展示出了他在演藝生涯之外,以編劇身份在表演藝術方面做出的貢獻。而鄭榕老師的言傳身教,也在激勵她能夠更好地繼承發揚人藝傳統,??對文藝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北京人藝導演唐燁追憶了鄭榕老師治藝嚴謹和提攜后輩的幾個片段。如鄭榕老師一生堅持提早到排練場的習慣;在《茶館》重排后寫長信給濮存昕提出肯定和指導意見;88歲時出演《甲子園》,依舊堅持多次體驗生活,走訪老紅軍以挖掘真實情感;93歲高齡來到《關漢卿》排練現場,交流對戲曲的認識、對劇目的思考等……坦誠、正直,嚴謹、勤奮,學識淵博、善于思考,是鄭榕老師留給她的印象。唐燁提到,鄭榕老師常自稱為“人藝的一名小兵”,希望人藝涌現出更多的鄭榕老師這樣的“小兵”。
北京人藝青年演員雷佳認為,能夠看到鄭榕老師的舞臺光彩是自己的福氣。“因為看到了他們,所以構建起了自己表演的審美,也感受到了人藝人身上的責任,和人藝這個家的溫暖。”他回憶自己在《屠夫》《甲子園》等戲中與鄭榕老師同臺,看到老藝術家對舞臺角色的塑造,就如同一座高峰,這讓自己在演員生涯中能低下頭,踏實前行。“我常常想,為什么鄭榕老師能演出這么多跨度如此之大的角色,且都流溢著人物性格、情感的光彩。因為他飾演每一個角色都會重新出發,重新挖掘,重新體驗,他把表演當學問在研究,這是對演員這個職業的尊重。”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平以“一個觀眾對鄭榕老師的懷念”為題,從“骨氣與正氣”“志氣與毅力”“超越與開拓”“感恩與奉獻”幾個方面,結合鄭榕老師的人生歷程和與自己幾十年來的交流經歷,向大家展示出了一個立體全面、德藝雙馨的榜樣形象,認為鄭榕老師是一個話劇界標桿式的人物,擁有著值得后輩學習與繼承的精神財富。
程派第三代傳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張火丁談到,鄭榕老師非常關心青年人的藝術成長,在她的藝術創作上也給予了很多幫助和指點。2019年首演《霸王別姬》,鄭榕老師不顧年事已高,身體欠佳,坐輪椅前來觀看演出,演出結束后上臺與觀眾見面致辭,并對京劇致以真誠親切的祝福,使臺上臺下都非常感動。“鄭榕老師精湛的表演藝術,善良謙和的為人,讓我們永遠懷念他。愿老人在天堂安好。”
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姜濤回憶了自己在《斯式體系在中國》這一科研課題上與鄭榕老師的交往,感謝鄭榕老師無私地將自己40余萬字的畢生經驗總結,無償送給研究組,如今《鄭榕戲劇表演創作談——實踐斯式體系的成果與經驗》一書不僅是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中戲學生的學習教材和必讀書目。感謝鄭榕老師和北京人藝為青年學生所搭建的優質平臺,以優秀的作品和藝術家的精神為青年學子做出了示范。
鄭榕同志遺孀陳秀英作為家屬代表在追思會最后致辭,感謝與會者給予鄭榕同志的高度評價。陳秀英表示,鄭榕生前始終以在人藝工作為榮,退休后仍心系人藝,始終將劇院的事放在首位,對于人藝給予的一切充滿感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始終惦記著劇院、惦記著舞臺,他將畢生心血放在了劇院的工作之中。在代表家屬表達對劇院感謝的同時,陳秀英同志也祝愿北京人藝后繼有人,越辦越好。
追思會在深切的追憶與懷念中結束,作為新中國話劇事業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鄭榕同志為中國話劇事業、為北京人藝演劇學派的形成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為后輩樹立了博學善思、勤學篤行的榜樣。而他為人藝人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也將激勵著后人用實際行動踐行他的精神與追求,繁榮祖國的文藝事業。
關鍵詞: 北京人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