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了六神磊磊的一篇導演總愛講道理不是個好習慣,里面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咱們的導演一旦想要說個大道理,這個片子往往就很難看。這個觀察我覺得滿有道理,就順著這個話題多說幾句。
01
按照咱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好的文藝作品一定要有“思想”,要表達某種道理。語文老師總是讓我們分析段落大意,確定中心思想:它通過xx,反映了XX,贊美了XX,批判了XX,深刻地表達了XX。好像不這樣,作品就不上檔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當然是個誤解。
好的文藝作品不一定都要有什么深刻思想。比如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它有啥道理?啥道理也沒有,就是大家湊在一起瘋鬧了一個晚上。但是它就是了不起。只要話劇藝術還存在,我相信《仲夏夜之夢》就會不斷被上演。再比如說像《瘋狂的石頭》,我覺得拍得也挺好。但你說它有啥思想?謳歌了黑社會就業人員屢仆屢戰、不屈不撓的致富精神?還是反面諷刺了他們妄圖巧取豪奪,但終究弄巧成拙的可悲下場?其實就是讓觀眾樂呵樂呵。誰要是能從中悟出什么做人的道理,那只能說明他有病。
當然,導演有所寄托,想要通過電影表達某種大道理,那也可以。文藝中老年嘛,誰還沒有點“影以載道”的心靈騷動時刻?只要騷動得好,一樣能拍出優秀電影。但是這里有個前提,那就是導演本人確實相信這個大道理。
那為什么咱們的導演一講大道理,電影就會顯得難看呢?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并不真的相信那個道理。
他們只是愿意讓自己相信。
02
“相信”,和“想相信”,這兩個區別可就太大了。
“清蒸大閘蟹就是好吃”,這是你真正相信的道理,你的口水就可以做證。而“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勞動者最光榮”之類的,很可能就是你想相信、但未必真地相信的道理。
一旦你真的相信某個道理,你的大腦會吸收消化它,把它變成你自身的一部分。哪怕在不經意的時候,它也會在你的言行中顯露出來。而有些道理,你覺得很高大上,甚至愿意拍個電影來弘揚它。但它就是不合你的身。就像孫越老師的褲衩,你怎么穿都覺得空曠。
既然說到導演,還是拿張藝謀老師做例子吧。他的《英雄》就講述了一個大道理:和平就是不殺,嬴政能給天下帶來和平,所以為了天下,劍客無名寧可自己死也不殺嬴政。
張藝謀老師真的相信這個道理嗎?
我覺得他可能愿意相信,但并不真的相信。如果他真的相信這個道理,就會在電影里貫徹這個邏輯,去說服劍客無名:嬴政也許攻打了你的國家,殺死了你的爹媽或者朋友,但是殺了這一次就不會再殺第二次,以后就好了,就永遠和平了!所以嬴政不能殺,不但不能殺,你還要自殺來捍衛他的權威!
這個邏輯說服不了無名。不但說服不了無名,恐怕也說服不了張藝謀自己。換上張老師自己是劍客無名,你跑去這么一通胡吣,他也會一劍攮死你。張藝謀老師只是單純地喜歡結論。“和平就是不殺”,聽上去怪舒服的。至于邏輯推導過程,他自己估計也覺得別扭。那怎么辦呢?就只能在地上寫個“天下”,然后劍客無名看了以后就悟了。至于怎么悟的,張藝謀老師自己也不知道。
殘劍寫了“天下”兩個字
這就像我們小時候寫作文,“低頭一看,胸前的紅領巾更加鮮艷了”,至于它憑啥更鮮艷了,怎么就更鮮艷了,不用管,反正就是更鮮艷了。
可是一個大道理,連自己都無法說服,又怎么能說服作品里的角色?如果連作品里的角色都無法說服,又怎么說服觀眾?
03
張藝謀老師的《金陵十三釵》也同樣存在這個問題。
這個電影也在講一個大道理,關于自我犧牲的大道理。但是,為什么那些妓女要犧牲自己救別人?為什么不是別的女人犧牲自己來救那些妓女?
其實張藝謀老師完全可以把道理圓回來。這些妓女躲到地窖的時候,書娟曾領著女學生跑到三樓,引開了日本人,算是救過這些妓女。那么妓女們因為安恩圖報,最后挺身而出,這也說得通。
但是張藝謀老師覺得這個道理太小了,恩恩怨怨的,有什么意思?他要講個更大的道理。所以玉墨在電影里說:自古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現在我們要做一個轟轟烈烈的大事,洗掉這個罵名!
一扯到家國,檔次是上去了,但是說服力就下去了。為什么為了家國,就要妓女犧牲自己救別人呢?要推演下去,就只能說:對于家國來說,國民的生命有高低貴賤的。危急時刻,高貴的生命就該活,低賤的生命就該死。我不知道張藝謀老師是不是心里這么想的(按照善意推測原則,我覺得張藝謀老師不至于這么想吧)退一步講,他就算真這么想,恐怕也很難說出口。這么一來,檔次上去了,梯子又不敢公開遞過來,整個片子就顯得欲言又止,懸在半空,給人的感覺是那些妓女更像祭品,而不像英雄。
你自己都沒法把一個道理展開說圓了,觀眾怎么能信服呢?
04
那么張藝謀老師為什么要孜孜不倦地講這些大道理呢?
我覺得這些道理都是虛的,真正讓張藝謀老師感動的是兩個字:“犧牲”。小人物為了某個高于自己的東西而犧牲,這恐怕才是張藝謀老師的痛點。至于這個“高于自己的東西”是什么,并不重要。
所以張藝謀老師才會在《英雄》里,讓劍客無名為了“天下”而死;才會在《金陵十三釵》里,讓妓女為了家國而死;才會在《滿江紅》里,讓刺客為了岳飛的遺言而死。至于死的有沒有道理,張藝謀老師并不在乎,反正就要死。
這就像某些日本愛情動作電影——當然我是沒看過啊,聽朋友們這么說的——快遞員送個包裹,然后來一場愛情動作;病人找護士量個血壓,然后來一場愛情動作;維修工上門修個空調,然后來一場愛情動作。前面發生的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后面的愛情動作。張藝謀老師的電影也是如此,有人拿著棍棍在地上寫倆字,主人公把自己犧牲了;古人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主人公就把自己犧牲了;小道消息說岳飛死前說了104個字,主人公就把自己犧牲了。一切的核心就是有人把自己奉獻犧牲了。
我私下里有個懷疑(當然只是個人感覺),張藝謀老師有“奉獻犧牲”情結,一想到有個什么小人物為了某個大事把自己給犧牲了,他就會心潮澎湃,莫名激動。就像郭德綱在相聲里說的,正義感一爆棚,就恨不得找個惡勢力跟它同歸于盡。至于惡勢力是什么,小人物為之奉獻的大事又是什么,那就跟日本片里的包裹呀空調呀一樣,本身并不重要——只要足夠大就行。
大事當然就要配上大道理,所以張藝謀老師想出來一些大道理。道理只要足夠大,他就心向往之,就愿意相信。
但就像我在前面說的,愿意相信不等于真的相信。張藝謀老師真的相信“和平就是不殺”嗎?他真的相信“一把刀只能殺秦檜一次,一首詞可以把秦檜殺死千萬次”嗎?我覺得也未必。道理是否成立并不重要,只要有人在里頭把自己給犧牲了,張老師就心滿意足了。
05
張藝謀老師并不是特例,我用他舉例子也無非是因為張老師的名氣大,大家比較熟悉。六神磊磊說的“一講大道理,片子就難看”,是個普遍現象。
導演講不好大道理,是因為他們并不真的從內心深處相信那些大道理。他們喜歡講大道理,就像小男孩喜歡恐龍一樣,無非是單純地喜歡“大”。小男孩并不真的理解恐龍的生物原理,這些導演同樣也不理解大道理背后的真實意蘊。他們說的天下,并不是億兆生靈托身寄命的家園,而不過是一個抽象的圖騰。他們說的道理,也并不是我們能夠據之處世行事的準則,而不過是一個空洞的口號。
一直以來,我都有個想法,就是現在文藝創作者最大的弱項,不是在技巧上,也不是在才氣上,而是在價值觀上。他們大多缺乏一套堅定的、可觸摸的、從生命和靈魂里生長出來的價值體系。
他們說的大道理可能很對,但是沒有這樣的價值體系做支撐,他們就無法對著觀眾說:“是的,這就是我從內心深處相信的東西。我思考過它的方方面面,體驗過它蘊含的力量,最后堅信它是對的。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沒有什么事情可以改變我的想法。它就是我堅信的道理。”
很多導演講不好大道理,就是因為缺乏這種力量。他們熱衷于講“大道理”,但重點不在“道理”上,而在“大”上,這就是把信念和“巨物崇拜癥”混為一談了。
如果這樣的話,還真不如老老實實、干干凈凈地講一個故事,導演拍的時候沒心理負擔,觀眾看的時候沒雞皮疙瘩,不挺好的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