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還記得2020年秋天朋友圈里所有人都在看的口碑懸疑劇《沉默的真相》嗎?
不管現實多么窒息,不管要付出多少代價,長夜漫漫,真相終將大白于天下。
而近期,曾執導過《沉默的真相》的新銳導演陳奕甫帶著他的首部電影長片與中國臺灣的廣大網友見面了。
(相關資料圖)
與《沉默的真相》不同,這次的新片拋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問題:你所看到的真相,真的是真相嗎?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部,反轉不停、極限燒腦的——
《罪后真相》
故事起源于2012年的一場兇案,富二代高中女生王詩云死在棒球場衛生間內,死因為腹部刺傷。
警方根據死者死前錄音以及三位目擊者證詞,認定兇手為王詩云即將前往美國的棒球天才男友張正義(陳昊森飾)。
張正義因此被捕并被判處無期徒刑。
但從被捕到入獄,張正義一直聲稱自己是被冤枉的。
時間轉眼來到2019年,媒體人劉立民(張孝全飾)為了已故妻子的節目報道,前往監獄采訪黑道大佬孝叔。
沒想到!這一切竟然是個陷阱!
在干爹孝叔的幫助下,張正義挾持了劉立民越獄。
不得不說,劉立民是懂做節目的。
當全網都對“殺人犯+逃犯”的張正義罵翻天的時候作為人質的劉立民反而站出來幫他說話,瞬間就拿捏了觀眾的好奇心。
但他真的不在乎真相嗎?
隨著調查深入,劉立民發現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
校園販毒、殺人滅口、禁藥、作假證……
一個又一個線索指向了一個又一個人:
張正義的姐姐、被殺害的王詩云、集團富二代,甚至劉立民已故的妻子都涉入其中……
此外,這件案子的疑點越來越多。
當年的目擊者共有三人,其中一人是保潔陳婆婆,這么多年過去了,陳婆婆已經失智并住進了療養院。
但當陳婆婆從劉立民嘴里聽到張正義的名字時,她突然從輪椅上摔了下來并跪在地上大喊:“我對不起你!我對不起你!”
第二位目擊者是棒球場的保安,在劉立民向他打聽了當年殺人案的事情之后他打了一通神秘的電話。
當第二天劉立民再來找他時,卻發現了他的尸體。
發生的種種讓劉立民開始相信眼前的這個小伙子也許真的不是棒球場殺人案的真兇。
劉立民將陳婆婆和保安的事告訴了張正義,當兩人回家時,家中的門竟然虛掩著,屋內一片狼藉,窗戶也大開著。
更糟糕的是,劉立民去世的妻子生前留下的有關校園販毒案的證據不見了!
此時,房內突然躥出一個人影,張正義緊緊地追了上去和他扭打在一起。
奈何對方持槍,張正義沒能將證據奪回,但對方的車牌卻將線索指向了大財團“傅天下”的代表人傅霖。
張正義和劉立民一同找到了傅霖,在二人的逼問下,傅霖說出了實情。
盡管傅霖與兇殺案無關,但他當日確實去過現場,他的口供足以證明張正義并不是殺害王詩云的真兇。
而此時,事態卻發生了變化,劉立民冒著生命危險將搜集來的證據卻被主編惡意剪輯,原以為可以翻案的證據變成了再次釘死張正義的罪證。
不僅如此,就連死者王詩云也被抹黑成了校園販毒的“惡女”。
一時間,網上罵聲四起。
所謂“知情人”添油加醋聲稱張、王二人長期吸毒販毒大肆博網友眼球。
甚至有網民大罵死者王詩云“死得好”。
網絡信息時代,雙方家人的信息也很快被曝光。
憤怒的民眾圍住了張正義姐姐的早餐檔,媒體堵在了王詩云的家門口。
而就在此時,王詩云的父親從別墅樓上一躍而下……
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當劉立民憤怒地找到主編質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時,卻得到了他最不想要的答案。
原來《True News》從一開始就是大財團傅家說要成立的。
主編一直以來標榜的新聞報道的“理性”“客觀”只不過是空口白話。
在這個情節里,網絡時代下被挑戰的人性和丑陋的網絡暴行被血淋淋地展現了。
觀眾們相信網絡上的“真相”,滿腔“熱血”地去審判他們所認為的“罪人”。
聲討張正義、王詩云,質問其家人,讓他們充滿了“正義感”。
可當真相再一次反轉的時候,他們也不會為曾經的所作所為而感到后悔。
和真正的兇手相比,這些無良媒體以及網絡暴力者難道又不是兇手嗎?
說到這里,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提出的那個問題。
“你所看到的真相,真的是真相嗎?”
上面的這個情節,其實就是導演影片對于這個問題的一個回答。
當然,影片的回答不止于此。
三次反轉,層層遞進,每一次都讓你意想不到!
這才是這部影片最精彩的地方!
剛剛你看到的,只是第一層。
事實上,三次反轉,三種真相,觀眾每一次看到的真相全部都是假的。
觀眾所以為的真相只是媒體希望觀眾看到的“真相”。
對于主角劉立民來說,作為一名媒體人,一開始他只是為了《True News(真新聞)》的點擊率去報道張正義事件。
后來,他真心想幫助張正義查出真相,還他一個清白。
直到最后,他親眼目睹張正義手刃元兇,卻出于私欲幫他掩飾。
這一系列的變化雖然充滿了諷刺,但卻符合人在欲望之下的正常邏輯。
那張正義呢?
當然最后洗脫了罪名,并且借助媒體的力量樹立了一個英雄形象,這是劉立民想要看到的,也是觀眾想要看到的。
有一位網友在觀影后是這樣評價這部影片的:
“片中「真相」分為客觀事實與主觀評斷,然而,所有人都能接受「客觀真相」?還是只能接受有利于自我的真相?”
這其實就是美國傳播學者拉爾夫·凱伊斯所提出的“后真相時代”的特點。
各類媒體平臺為了爭奪受眾,更加傾向于制作一些迎合大眾或者可以引導輿論的內容。
對客觀的追求和對事實的核實則被排在了強大的經濟影響力后面。
而對于受眾而言,當他們看到這些帶有“感召性”的言論時,如果稍有贊同就會慢慢變得深信不疑,不管論證推理的邏輯是否經得住推敲。
這是因為“后真相時代”下,在公平正義面前,人們需要的更多是私欲的滿足,是自己想看到的真相,而不是“客觀真相”,尤其是當這個真相并不“美好”的時候。
再回到片子本身,在一個人人都相信“主觀事實”的時代下,片中反復出現的一句話才顯得格外諷刺。
那就是《True News(真新聞)》的口號——
“新聞很重要,真相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