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可能是因為對頂著中國兩個字的這種主旋律電影的審慎和嚴苛,我對《中國乒乓》的觀感是比目前包括豆瓣在內的大眾評分差很多的。
“一部剛剛及格的商業主旋律片”,“要是真的沒事干,你去看看也行”,這是過年的時候朋友親戚問我這片子咋樣,我回復最多的兩句話,包括它經歷了那么多辛酸苦楚之后,我依舊還是這兩個評價。
(相關資料圖)
我對這片,也談不上失望與否,更多的是一種不解,因為我一直認為,目前國產體育片如果想要有新的突破,需要尋找別的出路,得在“舉國體制”之外有所表達,《中國乒乓》有那么一點點嘗試,但非常有限,也在電影結局徹底妥協,那如果目前環境依舊不允許,其實沒有任何必要去碰這個題材,影像化重復一遍當年的偉績,沒有任何意義。
(對了,這應該是一部不用畫劇透線的片子——片名已經說穿一切。)
《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
正文
和很多人一樣,在看之前,我預料這會是一個被抹平棱角的故事,走的是俗套的逆襲路子,最終書寫的只是燃情熱血的集體主義,只是命題作文的又一模版復制。
這個預期其實也沒錯,因為這個故事確實談不上新,取材于九十年代初國乒男隊低谷時期的往事,講了主教練戴敏佳(鄧超飾)回國受命,引領男隊重新捧回了斯韋思林杯(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團體冠軍獎杯),從敘事、過場到落點都非常遵從三段式。
但我意外的是,它里面又隱約有一點點想要打破這個制式的地方,在主旋律的刻板敘事下加進了一點點相悖的表達。
比如最明顯的,電影抓準了戴敏佳性情里的出其不意、另辟蹊徑,把他刻畫成了一個沒有那么板正的“變量”,讓他可以偶爾游離在功利主義的那套成功敘事之外,去直接或間接消解一些固有印象,點出一些“真話”。
戴敏佳在立下軍令狀后,說了一句“只要乒乓整盤棋能活,哪個子死都不重要。”
這看似是他的自我表達,指向為了大局,自我犧牲的悲壯,但他的行為和言語實際是在反抗這一點的。
他對隊員溫柔且包容,失敗后沒有任何追責,也沒有打任何奮進的雞血;最后那場決賽,他也只是說對擔子最重的隊員說“別管輸贏,去享受”。
包括結尾,他用隊員們的海報把之前國外對手的海報換了下來,間接告訴他們,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他沒有認為哪個子死,真的不重要,相反,“自己”很重要,盡管和片子別的部分產生了一點點不相容的割裂,但依然反向聚焦了集體主義下的個體本身。
還有戴敏佳對媒體的偷拍很不客氣,被記者追著寫文謾罵,引出了同事一句“干事的總被不干事的罵,這是干事的人的命”。
這句話,一方面是對刻板體育制度的諷刺,更是借戴敏佳的遭際,去暗喻一些創新者的困境,某種意義上也和電影之外的現實互文了,只是正如這句話在片里沒有下文一樣,我們也無法展開。
還有的私人表達,放在了隊員陳文(阿如那飾)這個角色身上。
陳文做了兩件和集體主義氛圍沖突的事:和大家一起慶祝隊友生日,而隊友對這份熱情,以及對自己的長期陪練并不感恩,陳文即說:“如果不是因為我們是隊友,誰愿意搭理你?”直指個人主體意愿與集體使命的逆反;
這事之后他選擇回鄉做生意,對戴敏佳說 :“我八歲進體校,十幾歲進國家隊,弧圈球除了他是不是全中國就我打的最好?因為我打得好,就讓我當墊腳石?” 還反問他“當墊腳石有什么意義”,表達集體榮譽號召下,個體犧牲的殘酷。
而墊腳石這個形容也正好和戴敏佳相合,陳文由此和戴敏佳形成了同一境遇下不同選擇的對照,陳文選擇毅然離開,這種個體表達其實本身帶著一種力量。
包括整個片子的感情表達也挺節制,沒怎么喊口號或者頌真情,某種程度上也是這種反勁的底色。
只是比較可惜,就和陳文最后還是在自己的燒烤攤上,看著昔日同伴在決賽奪冠,喊出一句“終于,我也贏了”一樣,片子整體還是收束在四平八穩的類型化敘事里,那些零星的發聲就僅僅是開了個頭,只能作為“正統”主線內數得過來的點綴。
這也就是我們都不怎么意外,并且使片子落回了平庸的地方。
首先結構太過平鋪直敘,基于題材限制,本就是受挫——奮起——逆襲奪冠這么一個簡易套路,《奪冠》好在形式上很靈活,前半段使用了回憶視角,用以豐富時代和人物的成長變幻;后半段回到人與體育的互動張力上,也不斷以細節、以小場景的對話寫人寫情,制造波瀾。
而《兵乓》中間都是解決太快的“偽矛盾”,一切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中,難以留下記憶點。
比如隊里缺錢添置裝備,讓戴敏佳帶著隊員出去應酬、吃飯、翻個跟斗就解決了,困境被淡化到難以代入。
隊里因為上面安排出國訓練的名額起了內訌,也是教練們三言兩語就哄好了,等出國的同伴回來,一如既往友好互動,分歧仿佛不曾存在。
還有男隊比賽屢遭失敗,這部分不僅與勤奮相關,更與戰略、技術掛鉤,但片子沒有去展開對這方面的探究,而是繼續歸因于努力和意志,讓隊伍加強訓練、對著明確的外國選手去定制打法。
但具體對策如何并未展開,只呈現結果,于是觀眾的共鳴度也有所降低。
其次是視聽單一乏味,情緒烘托不夠,整個節奏都非常平。
前期的訓練部分,基本是簡單的直敘,乏善可陳;一到比賽就是“子彈時間”,給乒乓球慢鏡頭特寫,直到最后的決勝時刻也沒有變更。
導致不僅前面鋪墊過于工具,關鍵的臨場刺激感也比較淺,那么所謂“反擊”的情感核心也就失之力度。
包括這里面有非常多的群像人物,但都不是那么被信服,因為有概括而無深度,有群體而無個體。
比如比較倔性的白民和(許魏洲飾),因打牌被逐出隊伍,又被師娘給的一封師父曾經的悔過書輕易勸服,并在大伙面前淋雨朗誦后成功歸隊,而其心路轉變則缺乏展示空間。
戴敏佳也是如此,在承諾期限到了之后,他們隊伍失敗而歸,被下令解散,他也心灰意冷打算止步,又是因為前主教練的一番苦勸,重拾斗志。
對具體心理刻畫的省略,是一種全然聽命于敘事核心,歸因于集體主義論調的偷懶。
還有不得不提的是,女性形象的隱身和退內。
片名寫著“中國乒乓”四字,但只是側面肯定了女隊一直以來的成功(教練們在戴敏佳成為主教練后有過分歧,戴敏佳說過“去隔壁帶領女隊就輕松了”之類的話),根本沒有把女性囊括進故事里來,只讓女性以愛人、母親、支持者、仰慕者、啦啦隊等身份出現。
僅有的女性形象也大都刻板和極簡,比如戴敏佳的妻子王盈(孫儷飾),是貼心善良的賢內助,會關心丈夫和孩子身體,連同關心丈夫的事業,在丈夫被清查時會站出來說話,除此之外對其作為女性的本體特點沒有什么著墨。
也出現過女隊,但非常短暫,就是碰了個面、訓練時給男隊做了個榜樣,對其具體功績、訓練內容等沒有任何描寫。
等于其背后除了男隊之外,女隊、女隊教練,以及乒乓球員的身后人,甚至關注乒乓球的老百姓,都不在被關心的隊列之內。
但片名明明寫的就是“中國乒乓“,即使加了副標題,圈定了那段時期,也不見得就沒有關注整體的必要。
該略的不略,該細的不細,自然讓這片淪為平庸,而撐不起一句良作。
也真的撐不起前綴“中國”二字。
音樂/
配圖/《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