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6日的凌晨。
這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
一位穿著灰色連帽外套的女人躺在公交車站的躺椅上休息。
(資料圖片)
可,在她熟睡時。
有人站在她面前,向她舉起包裹在塑料袋里的磚頭......
這一幕,發生在日本繁華的涉谷。
這個女人的命運將會如何?
或者說,這個女人為什么會有如此命運?
改編自真實事件。
導演用電影拷問整個日本社會,對于這個女人,每個人都脫不了關系——
在公交車站直到黎明
夜明けまでバス停で
說實話,自從疫情開始后,日本電影一直表現乏力。
但2022開始,振蕩期似乎過去。
一部部具有話題性的日本電影回歸,對于過去的疫情時期,沒有選擇遺忘,也沒有選擇一味溫暖勵志。
而是選擇注視那些在特殊時期下,社會暴露出來的裂痕。
時過境遷,社會也許可以愈合。
但有的人,卻在那道裂痕里永遠墜落,無法回歸。
《在公交車站直到黎明》主人公面臨的三重弱勢——
女性。
底層。
疫情時期。
都說麻繩專挑細處斷,在這些處境的疊加下,人還真的是自己命運的主人嗎?
01
消失的女人
在疫情開始之前,北林三知子(板谷由夏 飾)日子過得捉襟見肘,但也還能維持。
人到中年,婚姻失敗,離開老家,在東京的炸雞店打工。
本該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但三知子身上還是壓了幾座重重的大山。
老家的哥哥打算將失智的媽媽送進養老院里。
錢,由她出。
△ 日元20萬約合人民幣是1萬塊錢
已經離婚了的前夫,以她的名義開了4張信用卡。
而每個月的賬單,也由她出。
除了在炸雞店打工之外,她也還有個副業。
在一家咖啡廳里,售賣自己的手工藝品。
生活雖然拮據,但也還算快樂,在結束工作后跟好友在公司的宿舍里, 喝喝酒,聊聊天。
疫情來臨后,這樣的幸福突然就瓦解了。
原本熱鬧的炸雞店,變得冷清。
導致三知子的排班量直線下降,甚至還淪落到了被裁員的地步。
不僅如此,公司為員工提供的宿舍,也讓三知子退宿。
而該給她們的裁員金,卻被炸雞店的經理貪污了。
一分錢都沒有到她的手上。
另一邊。
本來剛剛有些起色的副業,又因為疫情也要停滯了。
失業,那再找吧。
三知子找到了在養老院打工還能包食宿的工作,可是到了現場才被告知,因為院里出了陽性病例,必須封閉消毒。
而這次錄用的新人,也全都取消入職程序。
你以為疫情只是一個巨浪。
被打翻了還能爬起來。
沒想到它是一個螺旋下降的漩渦,好似沒有盡頭。
失去了工作、沒有了住所,就連24小時的網吧,也都關門了。
三知子成為流浪漢的生活,就此開始。
剛開始,她還有些錢,維持著自己的體面。
在公共場所洗漱,去洗衣店里洗衣服,去超市里買廉價臨期食物。
但,漸漸,錢不夠用了,飯也吃不上了。
甚至,開始翻后廚的垃圾,就為了找點吃的。
被人發現之后,只能拉著自己的行李箱倉惶逃竄,一邊跑,一邊還不忘咀嚼著自己嘴里的東西。
食物,真是太難得了。
她淪落到在公園、公交車站里晃蕩。
從一個“被迫”的流浪者,成為一個“真正”的流浪者。
慢慢地,接受了命運對她如此的安排。
可以說,三知子是一個逐漸被社會邊緣、以至于“消失”的人。
可惜現實中的她沒有“被發現”
有好幾處的鏡頭,都在用一個非常逼仄的鏡頭角度,讓三知子呈現出被生活壓迫、逼在墻角的樣子。
在這部電影里,三知子不過是“女性”地位的底層者。
但,消失的,只有她嗎?
而是不同階層上的,女性的“消失”。
再舉個例子。
作為三知子在炸雞店工作的小千店長,平時溫柔可愛、平易近人。
面對自己的上司,這家炸雞公司派來的經理,自己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唯唯諾諾被他摁在手底——
對方作為男性,不僅職場性騷擾,還克扣辭退人員的補償金,故意在店里為自己的熟客、好友免單,造成營業額的虧損。
在她終于勇敢對這樣的上司說“不”后。
鏡頭對準她時,她還是縮在了墻角。
而整個人被鏡頭前的臺燈,死死的壓住,依舊是一個極具“緊逼感”的是視角。
而她在推翻男性領導的“霸權”之后,也選擇消失——
當她找到三知子時說:
我也從公司辭職了
所以我們現在一樣了
什么一樣?
一樣地成為流浪漢了。
小千的反抗,并不是爭取自己的權益與地位,而是,被迫離開那個自己不喜歡的地方。
《在公交車站直到黎明》,看似在講女性生活的不易,工作中受到的騷擾與壓迫。
但,再深扒一層。
更像是再反思一個問題: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里,她們消失了。
那,是誰的無視,放任她們的消失呢?
02
“成為”流浪漢
有網友看完電影會非常不理解的一件事——
她怎么就會流浪呢?
她是沒有家人?
跟家里的關系并不是太好,所以,才是她跑到東京一去不回的原因。
朋友?
個性好強的她,絲毫不愿意讓朋友知道自己過得如此落魄。
剛打出的求助信息,想了想,還是刪掉了。
(生活)很糟糕
沒有工作
沒有錢吃午飯
可以說,她的性格是三知子淪落至此的主觀原因。
但這樣的性格,可能在日本也比較普遍——
恥于給人添麻煩。
雖然已經極度窘迫了,但卻沒有人能察覺到異常,大家在社會面上看起來都相安無事。
這種表面的和諧和暗中的崩潰。
在電影中被一次次放大,但導演卻只是平靜無聲地展示,仿佛在凝視一只房間里的大象——
在電影里有這樣的一個鏡頭。
奧運會的宣傳旗幟下,是一排排流浪漢自己搭建的棚戶區。
在自己民眾都無法獲得溫飽的情況下,奧運會,卻依舊能成為讓國家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的舉國盛會。
除此之外,政客在新聞中大肆宣揚會最低限度保障人民生活水平。
安倍在匯報自己工作。
但是哪個又能緩解三知子現在的困境呢。
難道說,真的就沒有人對這些流浪漢施以援手?
也有。
有義工組織為這群人發放食物,生活用品。
還有專門的人員為這群流浪漢咨詢工作、醫療等問題。
△ 最右邊的奧運會倒計時牌子跟這群流浪漢一同出現在鏡框里也是一種諷刺
那為何三知子還是在流浪呢。
還是被現實所迫。
與三知子一起打工的,有一位在日本工作30多年的菲律賓裔女人,一直都沒找到工作。
問其原因,年紀大,女的,又是新冠。
社會老齡化、女性工作地位較低、工作上的性別歧視......等等,都讓三知子“被”選擇成為一名流浪漢。
對于社會的不滿,她無處宣泄。
最后,只能把矛頭指向自己——
現在自己變成這樣
還是因為我自己
但,真的是這樣?
一路順風,是電影。
風雨蕭條,才是現實。
在前面,Sir已經說了這是一個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
電影背后,現實的生活才更讓人絕望。
三知子的原型,是照片中間的這位,名叫大林三佐子的女人。
這張照片是她二十歲左右,那時,她還有一個想成為話劇演員的夢想。
但,在一場失敗的婚姻后,她只身來到了東京。
開始了她步履不停的生活,頻繁地更換工作,直至中老年后,開始打零工為生。
根據她生前的好友說,她做了一段時間的超市試吃員,但因為疫情,這個工作也被暫停了。
她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自己的家。
半年后,64歲的大林三佐子在公交車站前被毆打致死,此時,她身上只有8日元(約合人民幣4毛)。
還有一支已經沒有電的電話,里面的備忘錄上,還記錄著媽媽和弟弟電話。
△ NHK紀錄片《事件之類:流落至公交車站,以為無家可歸的女性之死》;字幕來自:B站up@艾艾_あずさ
殺人者是住在這個街區附近的男性。
殺害大林三佐子的理由很簡單——
我想著讓她吃點苦頭 她就會走了
△ 字幕組同上
如此輕巧的一個理由。
就謀害了一個女人的生命。
紀錄片的記者采訪了一位曾經因為父親的性暴力,而離家出走的希咲未來小姐。
她聊起了自己流浪的經歷,說自己只能睡在馬路邊的躺椅上。
但當她坐在小林小姐去世前,睡過的凳子上時發現,就這樣狹窄的凳子中間都被加上了扶手。
為的是隔開長凳,不讓流浪漢躺在這里。
這個社會到底是多么容不下這群人。
希咲小姐還說出了一個讓人心碎的體驗:
坐在這個位置,比其他地方都要亮,還有許多人會經過會覺得自己還是社會的一員。
她可能想要這種自己存在于這個社會的感覺吧
呆在這里 可能孤獨感
被孤立的感覺 會少一點吧
孤身一人真的很寂寞
在大林三佐子去世前的兩個月曾在商場被監控器拍下。
仿佛已經耗盡力氣一樣低著頭,站在自己所剩無幾的家當旁。
這也是她留在這個世界上,所剩不多的照片。
大林小姐的同事在采訪時,說起她剛剛失去住地時的樣子——
剛搬出公寓的時候還有在化妝
漸漸地開始不化妝了
夏天的時候臉都曬傷了
無論怎么努力 怎么努力 都無法爬出困境
△ @生草字幕組
不是她不努力。
也許人生低谷,有時候并非是一朝一夕地就能爬出來。
是她選擇“成為”流浪漢么?
不如說,是這個社會給她一個最糟糕的選擇,而她,被迫接受。
說實話。
她的故事,不禁讓Sir想起了那個住在上海電話亭里的女人。
03
“她就是我”
在電影的結尾,將故事改編得更為殘忍。
小千店長依靠三知子的手機定位,終于找到了她,將她從襲擊犯的手里救了下來。
當小千笑意滿滿地與三知子打招呼時,她仿佛瘋了一樣,從身上掏出一本制作炸彈的書。
問她,你對炸彈感興趣嗎。
對于生活失望,尊嚴喪失的生活,徹底擊垮了她。
小千對她的關心,也為時已晚。
在“公交車襲擊案”后,日本的女性自發走上街頭,進行了一場游行。
游行的口號里,有這樣的一句話——
她就是我
“這并不是一件與任何人無關的事情。”
在網友對這件事的討論中,“明天就會輪到我了”;“如果過著那種生活可能我也會和她落得一個下場”。
能產生這樣的意識,應該還能亡羊補牢。
紀錄片里有一位女孩拿出了自己的工資條,給記者展示在疫情之下,工資減少了一半。
她認為,如果自己沒有了生活費,那就會變成流浪生活。
這并不是一個與我們很遠的事情。
前段時間,有兩個在視頻中講述自己211高校畢業5年,存款5000的“失敗”年輕人。
有人說她們大學白讀了,有人說她們不上進。
也經歷了這樣高開低走的人生,其中,也就包括了這跌宕起伏的疫情三年。
不是不努力。
而是比起被無意義地消耗,或許保全自我的個性,甚至是保全自我的健康和性命,在過去的幾年中也不失為一種成功。
這也并不是一個與某個特定“性別”才有密切相關的事情。
去年的裁員熱潮。
想必,這并非是一句“年關難過”就能掩蓋的辛酸。
為何電影《在公交車站直到黎明》要花一半的筆墨去著重描寫三知子之前的社會生活。
就是在描述著每一個在城市里奔走拼命的人,可能就會有一瞬間,是被生活某一根稻草壓垮的駱駝。
也許,我們不會她那樣悲慘的人生。
也許,我們最差都有瓦遮頭,有穩定的一日三餐。
也許,這個人不會是我.......
我們總是有太多理由讓悲劇在眼前“一葉障目”。
并乞求命運,不要讓自己抽到一個最差的劇本。
當這些故事出現在我們面前時;
當意識到“她就是我”時,才能改變“我”未來的命運。
再跟大家說一個Sir親身遇到的故事吧。
去年的夏天,應該是廣州最熱的那幾天。有一個流浪漢來到Sir居住的小區附近,他就坐在大樹下,整理著他的那些家當,有時,他也會把自己呆的地方掃干凈,或是,在本子上寫點什么。
每次出門的時候,都想給他送幾瓶水。
但,總是因為太多借口,沒空,沒帶,他不在......等等。
直到有一天,Sir再也看不到這個人了。他就這樣跟落葉一般,消失了。
但。
那一天我已經買好水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