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名為@打工仔小張耶的科普博主火了。
和許多高大上的科普相比,她的視頻內容十分另類,畫風也樸實無華,比如——
如何坐高鐵?如何坐飛機?第一次去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該怎么點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些簡單的內容,讓她在短短時間收獲了200多萬粉絲,網友留言道:
“你在做一件很偉大的事。我很欽佩你。”
小張在拍攝第一個視頻時,曾陷入自我懷疑:
這樣的視頻,真的有人看嗎?
現在她用一個個百萬播放量視頻證明了,這樣的人不僅有,還很多。
她的爆紅,揭開了互聯網的真實一面。
他們真的需要
在開始更新《如何如何》系列視頻的20多天里,小張發布了22個視頻,相當“高產”。
坐高鐵、坐飛機、買星巴克,越是這些基礎的視頻,人氣越出奇得高,播放量都突破100萬。
在《如何坐高鐵》的視頻里,小張手把手教人取票、安檢、進站、乘車,她一邊拖著行李箱,一邊過完每一個細小的流程。
還不忘給大家提醒:如果有糟老頭子想占你靠窗的位置,你完全可以據理力爭,或者找乘務員維權。
在《如何點星巴克》的視頻里,小張也會讓大家放寬心:
星巴克再貴,也只是一家飲料店罷了,你完全不用怯場。
盡管都是很常規的內容,網友還是真誠地表達著自己的感激。
有人即將從小縣城去大城市上學,不光飛機高鐵,地鐵也沒見過,急需這類視頻來提前學習。
有網友從小到大都沒去過快餐店,現在到了城里也不敢去,因為不懂點單是個什么流程。
還有人從來沒有去大型醫院看過病,到三甲醫院掛號,心臟緊張地怦怦跳,醫生都誤以為有什么問題。
還有網友急需在高鐵上廁所的教程,因為自己“在高鐵上找不到廁所,總覺得很尷尬。”
小張的科普視頻就像一塊放大鏡,放大了成千上萬普通人的真實需求。
原來在這個社會,有人從小到大對于小病小痛都是能忍則忍,沒有去醫院看過病。
也有人不知道怎么吃肯德基麥當勞,對這些“高端”場所有著強烈的畏懼心理。
想起曾經在某平臺看到過一個問答,有一個男生真誠地求助網友——
“第一次帶女朋友去吃肯德基,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禮節,給女友點些什么才好?”
下面的回答,句句扎心:
“第一次聽人說吃肯德基有情調,一般女生都是不愿意去這種快餐店的,她們怕胖。”
“肯德基能有什么菜?不就是各種雞嗎?”
在一片不被理解的聲音中,男孩的窘迫和急切,就這么被埋沒了。
其實,在互聯網每個隱秘的角落,都有這樣一群真誠求助的人,他們的求助無非幾個原因:
或許是被困在當地小縣城,沒見過這些設施;
或許是經濟原因,與各類消費絕緣;
又或者出于性格內向,想提前熟悉操作,以免到時社恐發作。
互聯網世界太大,有這類需求的人那么的多,但他們被看見得卻那么的少。
年輕人尚且如此,更別提因巨大的“信息差”,在快節奏社會寸步難行的中老年人。
在某平臺上,曾火了這樣一個視頻:
安徽宿州,一位58歲的老人,因為買不上票,他跪在火車站的人群中,一邊重重磕頭,一邊大聲哭泣。
老人買不上回家的車票,路人和工作人員讓他在網上買,老人卻像聽天書一樣,全然不知道怎么操作。
沒有車票,老人就回不了家,他最終情緒失控崩潰大哭起來。
現如今,大多數老人都有智能機,他們不再是單純的“數字難民”,可是這樣細致到每一步的操作指南,還是太少了。
小張的視頻提醒人們,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這個快節奏社會,這看似常識性的東西,是真的有人需要。
我們不僅僅需要這樣的科普視頻,更應該讓它成為“剛需”。
在喧鬧的互聯網中,有人愿意花時間做這些視頻,始終是件好事。
缺乏常識,就是蠢?
在小張的視頻下,除了感激,也有辱罵。
他們自稱患上了一種新時代的時髦疾病——“厭蠢癥”。
即看不得別人犯蠢、沒常識、或者太笨,看到他們提出各種常識性問題,就會感覺煩躁無比。
在小張的視頻下,這些人無差別掃射著所有“缺乏基本常識”的人:
“怎么會有人不會坐飛機啊?我厭蠢癥犯了。”
“不會坐高鐵?中國孩子什么時候變得這么蠢了?”
他們不能理解,為什么一個成年人,連頓肯德基都不會買,連個網約車都不會叫。?
他們中的很多人,帶著渾身的優越感,在網絡上大肆發泄著自己的“傲慢與偏見”。
但也有一些人,他們或許不是出于惡意,而是缺少了向下的想象力。
就像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言海。
富二代出身的王思聰,在微博“混戰”時,嘲諷了所有沒出過國的人,觸犯了眾怒。
此話一出,本來吃瓜看戲的網友,都覺得自己被冒犯,轉而在評論區抒發不滿。
都說有錢人的快樂你想象不到,但對有錢人來說,可能早就不識人間疾苦了。
在優渥的生活中久了,他們早已忘了世界的真實模樣。
羅翔曾引用《鄉土中國》里的句子,意思是說,作為一個城里人,到了鄉下分不清農作物,不知麥子和稻子幾時下種,其實也是一種淺薄。
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本質上是“缺少常識”的另一種表現。
就像網友說的:
“不懂這些和不懂為什么有人不懂這些,都是閱歷不夠,一個缺了這頭的閱歷,一個缺了那頭的閱歷……
很多在你看起來跟呼吸一樣自然的行為,就是別人從未接觸過的領域。”
無處不在的專家們,給普通人的建議,就暴露了他們的無知——
手頭不富裕,那就是知識水平有所欠缺。建議先去縣城買個房,在大城市提升格局,然后開車回農村種地。
應屆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專家建議:
大學生可以付費上班,然后企業加強培訓。這樣一來,大學生有了工作,企業有了現金流,實現“雙贏”局面。
這些“大聰明”專家的反智言論,從未間斷——?
貧困山區的孩子跟不上營養,那就建議他們多吃肉;?
低收入者生活難,那就建議他們把空閑的房子租出去,可以開私家車出去拉活;?
如果買不起房子,建議你在買不起的時候,多買兩套。
那些口口聲聲說自己“厭蠢”,和這些給出離譜建議的專家,本質上并無區別。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有句經典名言:“每當你要批評別人,要記住,世上不是每個人都有你這么好的條件。”
這句話送給他們,再適合不過。
被互聯網折疊的你我
互聯網的繁榮總是給人一種錯覺,全國各地的城市都是車水馬龍和高樓大廈,月入過萬是職場標配,本科生已經爛大街。
網絡上人均一輛法拉利的時代,現實城市的街邊卻停著密密麻麻的共享單車。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中國仍有9億人沒坐過高鐵,10億人沒坐過飛機,13億人沒有出過國。
這些從來沒有打過出租車、沒喝過星巴克、沒吃過巨無霸的人,才組成了中國人的大多數。
你可能坐過他們開過的出租車,吃過他們烙的大餅,丟垃圾時也可能與他們擦身而過。
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無處不在。
但奇怪的是,網絡世界里,他們卻像消失一般。
電視上演的不是他們,而是那些自稱打工人,卻在城市中心租著大平米的時尚白領們。
手機里的世界也不屬于他們。
精致生活、漂亮衣服、滿世界旅行,那個由消費主義構建起來的絢麗世界,離他們的生活太遠了。
這些普通人的真實模樣,被濾鏡過厚的互聯網給深深折疊了起來。
觀眾喜歡看到那些住在大平米房間,手握星巴克,在機場拖著行李箱完美錯過的男女主角。
而影視劇里的“小人物”,卻總是帶點滑稽和丑陋。
王寶強在《人在囧途》里,成功上演了一出“土老帽進城”,在安檢處干了幾斤牛奶的場景,至今都是經典。
《歡樂頌》里樊勝美的母親,則成了標準的影視版“農村婦女”,毫無底線,面目可憎。
不管古裝劇、現代劇,耍心機做壞事的往往都是從底層爬上來的角色,按地位財產分配顏值,按顏值分配道德和未來。
郭敬明的《小時代》,更是直接把精英主義搬上熒幕,讓拜金主義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這個越來越功利化的社會,網絡總是推崇“美好生活”,讓人看到生活最美好的一面。
那么,在這個都在羨慕日薪208萬,孩子們都想去做網紅的社會,我們還能發現普通人的美好嗎?
博主小張的出現,恰恰讓我們看到了被隱匿在互聯網之下的真實。
我們生活在一個世界,卻又不是同一個世界,世界是如此參差。
但那又如何?
科學家知道如何讓火箭升空,農民伯伯知道如何讓糧食豐收,城里的孩子見過高樓大夏,農村的孩子看過滿天繁星。
所謂的見世面,也只是萬千世界中的一小面。
我們不必因為不會按壓吸管而手足無措,也不必因為不會吃麥當勞就覺得丟人現眼。
節儉和樸實,本身就是兩個褒義詞,平凡并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這也是博主小張爆火的原因,在這個畸形的社會,她的視頻傳達著——
你可以沒吃過任何一家品牌的快餐,可以沒去過海底撈,可以不知道Louis Vuitton怎么讀。
那些你不會的東西,都再正常不過。
但最重要的是,你永遠不必為此而小心翼翼地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