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一條新聞登上熱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杭州殺妻案兇手許國利被執行死刑」
2020年,杭州殺妻案一經曝出就引發全網轟動。
殘忍殺害妻子之后,許國利毀尸滅跡。
隨后淡定地接受媒體采訪,暗示妻子是離家出走。
在許國利的渲染下,案件變得極度詭異。
當時網絡輿論統統導向「這極有可能成為一起懸案」。
幸運的是,在警方的努力下,許國利的謊言被戳破,最終沒能逃脫法律的制裁。
然而現實中,并不是每起案件都能得以伸張正義。
隨著時間的流逝,陳年舊案偵破的難度更是難上加難。
恰好,最近hulu上線一部新片,聚焦于上世紀美國一起連環奸殺案。
短短2年時間,13名單身女性受害。
真兇究竟是誰?
今天,我們就來走近這起犯罪史上一大懸案——
《波士頓絞殺手》
Boston Strangler
凱拉·奈特莉飾演的調查記者蘿蕾塔·麥勞夫林是真實存在的人物。
事件發生時,她任職于《美國人紀事報》。
也是第一位將謀殺案聯系起來,并進行報道的記者。
影片跟著蘿蕾塔的視角,將半世紀前籠罩整個波士頓的恐怖疑云呈現在觀眾面前。
「波士頓扼殺案」,是世界犯罪史上揮之不去的陰霾。
不到兩年時間內,有13名單身女性接連被害。
無一不是被強奸,然后勒死。
許多連環殺手傾向于瞄準一個類型的受害者。
而「波士頓扼殺者」不同。
他似乎并沒有固定的「口味」。
上到80多歲的老婦人,下到20歲的女郎,都可能成為他的獵物。
這更使得整個波士頓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那一時期,波士頓的女性都會在包中放著長長的別針,隨時準備與惡魔殊死搏斗。
她們對任何訪客都充滿疑心和恐懼——
我每天度日如年,每晚提心吊膽
沒人能理解獨居女人的感受
沒人能體會我們的恐懼
案件中,每個受害者的頸部,都被兇手系上一個蝴蝶結。
變態的同時,也是對警方的挑釁。
案件遲遲未破,兇手也越發猖狂起來。
最后一名受害者,腳趾中間竟然被夾上了一張新年賀卡。
隔著屏幕都能感到兇手的得意忘形。
媒體轟炸式地追問,民眾無休無止的質疑。
警方卻完全拿這個「波士頓扼殺者」束手無策。
正當警方做好準備進行長期作戰之時,他卻意外地停止了犯案。
兇手似乎準備成為和開膛手杰克一般的神秘殺手,就此退出歷史的舞臺。
然而,9個月之后,新的恐懼再次襲來。
與波士頓相鄰的地區,出現了一個強奸慣犯。
不到一年的時間,他足足犯下了300多起強奸案。
他通常以修東西或協助辦案為由,騙取受害人開門。
隨后拿刀威脅,將她們綁起來實施犯罪。
一次,這個強奸犯潛入一名女子家中作案。
女子向他表示自己手背綁得很痛,希望能夠幫自己解開。
沒想到兇手竟然應了下來。
女子也成為唯一一個見過他真面目的受害人。
很快,強奸犯的畫像被公開在報紙上。
經一群女孩指認,此人名叫艾伯特·迪薩沃。
以前還曾假裝成模特公司的工作人員,借機猥褻模特。
可以說是劣跡斑斑。
1967年1月10日,Albert DeSalvo(右)在Cambridge出庭
就在法官判定迪薩沃有某種性功能紊亂癥,暫時將他送進精神病院強制治療后。
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
一名律師突然找上警方,送上一份迪薩沃的自證口供錄音。
錄音中,迪薩沃親口承認,自己就是臭名昭著的「波士頓扼殺者」。
波士頓扼殺案,就這么告破了?
當然沒這么簡單。
迪薩沃的自首,越扒越可疑。
在錄音中,問詢的一方帶有很強的引導性。
扼殺案的具體細節和照片也多次在報紙上刊登。
只要做足功課,想要了解案件的信息并不困難。
最重要的是,在迪薩沃的口供中,他稱自己用膠布封住了最后一名受害者的嘴巴。
然而那名受害者的口鼻部沒有任何被粘過的痕跡。
她的死亡時間也比迪薩沃交代的晚很多。
遺憾的是,警方并未對此深究,而是選擇盡快結束這場輿論風波。
這也留下了至關重要的問題——
迪薩沃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波士頓扼殺者」?
事實上,迪薩沃的自首是律師的謀略。
早在迪薩沃被送至精神病院治療之前,他在看守所認識了一個獄友。
迪薩沃向獄友表示自己就是引發轟動的「波士頓扼殺者」。
對方雖心有懷疑,但卻鼓勵迪薩沃可以借此寫一部自傳,從中撈上一筆。
在獄友的推薦下,迪薩沃認識了一位知名律師。
律師安排迪薩沃以主動承認殺人的方式,反過來洗脫強奸罪名。
是否真的殺人并沒有實質性證據,但如果主動承認自己是「波士頓扼殺者」,卻能坐實他精神有問題。
律師清楚地知道,在美國的司法系統中,只要不要臉,就能鉆法律的空子。
而這位知名律師,就是大名鼎鼎的貝利。
他擔任了「辛普森殺妻案」中的辯護律師,順利幫辛普森脫罪。
然而,這次案件并未如貝利所愿,法院拒絕了迪薩沃精神失常的主張。
但也和貝利預測的一樣,警方確實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迪薩沃殺人。
1967年,迪薩沃因300多項強奸罪,被判終身監禁。
1995年,F·李·貝利(左)與辛普森出庭
事情仍然沒有結束,反轉繼續上演。
迪薩沃被捕八年之后,他突然打電話給監獄的精神病專家。
表示要將「波士頓扼殺案」的真相公之于眾。
可就在記者到來前,監獄傳來消息——
「迪薩沃死了」
自迪薩沃入獄起,他一直受到保護性的監禁。
但依然有人想辦法越過了6道保安檢查關卡進入他的囚室。
連刺數刀之后,迪薩沃的心臟停止跳動。
他的自傳草稿也不翼而飛。
留下的只有寫在獄中的一首打油詩——
扼殺者的故事至今無人知曉
十三個女人成了亡魂,有老有少
他躲躲閃閃四處漫游
行蹤飄忽,何處藏身實難相告
監獄方面并未就此事展開深入調查,堅稱迪薩沃是因為毒品交易的爭執,而招致殺身之禍。
這件事更加堅定了民眾認為「波士頓扼殺者」另有其人的觀點。
他們堅稱就算迪薩沃是真兇,那一定還有另外一個效仿者依然逍遙法外。
最后一名受害人的家屬堅持要找到真兇。
迪薩沃的侄子也急于甩脫作為連環殺手親屬的污名。
幾十年間,關于真兇究竟是誰的猜測層出不窮。
2013年,這起懸案終于取得發展。
通過最先進的DNA檢測技術,確定了最后一名受害者確實是迪薩沃所殺。
至于剩下的12起案件的真兇是誰,目前仍是未解之謎。
案件令人絕望的,不僅僅是殺人兇手的殘忍。
更重要的是,所有人對真相的漠視。
正如受害者家屬所說——
很多事情只是舉手之勞便可以解決,但這幫家伙卻不理會公平的審判,也不理會真相。他們只關心他們將來如何受人回憶。他們不想承認在美國歷史上其中一宗最大謀殺案中,他們抓錯了兇手。
電影用陰暗的色調,和近乎殘忍的旁觀者視角,將這種漠視展現得淋漓盡致。
其一,唯利是圖的上位者。
蘿蕾塔報道「波士頓扼殺者」的新聞引發風波后。
司法部門極力掩蓋迪薩沃投案背后的真相,并指責女記者不懂刑偵。
他們只是需要一個兇手來平息恐慌。
并為司法部長競選參議員鋪平道路。
其二,偽善的執法人員。
警局中的一名探員經常暗地向蘿蕾塔透露消息。
然而,在迪薩沃投案之后,他卻勸蘿蕾塔放棄。
甚至直接辭去工作,拍起了案件相關的電影。
淪為從案件中撈金的一員。
其三,沽名釣譽的律師。
迪薩沃的案件讓貝利成為明星。
與此同時,他替迪薩沃談了五位數的出書合約。
用合約中的一部分,來支付自己的律師費用。
吃著人血饅頭的貝利,名利雙收。
其四,表里不一的媒體。
蘿蕾塔負責報道案件之后,報社要求她拍署名欄的個人照。
只因為「女記者報道殺人案,是刺激銷量的噱頭」。
粗糙結案后,即便蘿蕾塔堅持案件仍有疑點,報社卻禁止她繼續報道。
甚至稱她給報社惹了太多麻煩。
這一切,都有悖于媒體的良心。
反觀蘿蕾塔,她承受的壓力遠比想象中要大。
作為那個時代的女性,家庭婦女才是常態。
記者工作時間的不確定性,讓她和丈夫的關系岌岌可危。
與此同時,報紙刊登了她的照片導致個人信息泄露。
莫名其妙的來電、窗外恐怖的人影。
犯人會時不時威脅蘿蕾塔的人身安全。
但蘿蕾塔仍然走在尋求真相的路上。
國內曾經也有轟動一時的懸案,白銀連環殺人案。
兇手在1988年至2002年的14年間,殘忍殺害11名年輕女性。
在警方不懈地追查下,案件于2016年告破。
兇手高承勇也在2019年被執行死刑。
真相被掩蓋,缺失的不僅是正義。
更是堅持不懈的追隨者。
白銀案兇手高承勇
電影中波士頓絞殺案嫌犯之一對蘿蕾塔說過一段話——
世界上有很多艾伯特·迪薩沃
人們的安全世界不過是錯覺
男人會殺女人
這不是他開的先例
他也絕不會是最后一人
確實,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惡念。
在傷害已經造成的情況下。
我們需要做到的是,不遺忘。
全文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