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香港電影金像獎落幕,還有些話沒來得及說。
這一屆看下來。
(相關資料圖)
Sir印象最深刻的發言,還不是劉德華與Sammi的微妙互動,不是吳鎮宇拿著影帝獎杯自嘲。
是爾冬升。
開幕前被問到為什么紅毯要挪到室外舉辦,而且還是維港海邊——室外風大,光線也難控制。
爾冬升回答很簡單:香港電影疏遠了大家很久,紅毯放在室外,希望能讓更多市民參與(大意)。
內地觀眾可能不太能想象。
金像獎之前,香港電影還有一個傳統盛事剛成功舉辦:
第4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Sir電影》的特約看片員@丁滿去哪了 參加了全程,并深度體會到香港電影獨特的“市民性”。
電影節期間只要你愿意。
你完全可以在平平無奇的街角蹲到各種大咖,問問題,聊天,合照,甚至他們會主動跟你開玩笑。
于是她也很順利地在前方拿到一系列猛料。
當然了。
跟內娛**之夜,**典禮比起來,它稍顯黯淡。但對于闊別三年,仍對香港電影懷有期待的所有“市民”來說。
它就是一次必須精心裝扮出席的老友重逢。
文| 丁滿去哪了
Sir電影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今年的香港電影節總共展映來自64個國家及地區的共197部影片,當中有82部是世界、國際及亞洲首映。
這不僅是香港全面復常后首個電影節,也是暌違三年,海內外電影人和影迷再度線下集合的一次大聚會。
01
銀河映像,難以想象
到達第一件事,便是直奔主會場文化中心,趁著沒人的時候先打個卡。因為接下來的時間,這里每天都會人山人海。
取媒體證件和取票都在文化中心就能完成,順手還能給同事們捎上幾本場刊。
完成打卡任務之后,來了個菠蘿油和凍檸茶作為下午茶稍作休息,就開始等待紅毯+開幕儀式+開幕片連看。
今年的兩部開幕片都非常令人期待:
一部銀河映像出品,鄭保瑞導演的《命案》;
以及許鞍華導演的紀錄片新作《詩》。
嗯,我兩部都看了。
與其他電影節的開幕紅毯不太一樣,香港電影節的紅毯只有開幕電影的主創以及宣傳大使出席,雖然人不多,但有了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時間能讓電影人們和媒體交流。
這一路上除了見到許鞍華導演,還見到了第五年出任電影節大使的天王郭富城,影帝林家棟,本土天團Mirror的隊長Lokman楊樂文,《還是覺得你最好》的三弟陳湛文……
甚至在還沒看片之前,鄭保瑞導演就在紅毯上跟我們聊了足足十分鐘。
從在兩地拍片的差異,聊到了重回銀河拍片的感受,還有這次新片的創作理念和微量劇透(看完才知道他劇透了但不影響看片)。
全程最好笑的,還得是這個熟悉情節的再次出現——
雖然鄭導后來也有解釋說杜Sir也不是真的罵,只是分享他對于“宿命”這個題材的看法。他的標準在那里(鄭導手舉超高),而他們只能撐桿跳去達到他的標準。
畢竟,誰都明白,一旦打上了“銀河映像”的標志,就意味著什么。
帶著這份期待,我踏進了大劇院開始了香港電影節的觀影之旅。
《命案》的監制不僅有銀河大家長杜琪峰和行政總裁朱淑儀坐鎮,創作總監游乃海更是兼任監制和編劇,加上已經七次擔任杜琪峰副導的鄭保瑞導演擔大旗,在主創陣容上就足見《命案》的雄心。
相比起以往的銀河系作品,命運/宿命總是作為解讀的觀點出現,這次則是直截了當地成為主題。
風水師(林家棟 飾)因一次失敗的解劫與茶餐廳少東(楊樂文 飾)在一宗命案中相遇。命案激起了少東從小就有的嗜血本性,風水師也算出了少東會因此有牢獄大劫。
與此同時,曾在少東兒時殺貓時把他抓住的老警依然對少東窮追不舍。不想入獄的少東求風水師化解,但在命運面前,方法用盡都似乎也沒有作用,甚至連風水師也在崩潰邊緣徘徊……
看完的第一感受,我原來也和很多人一樣,緊湊的節奏,奇詭的情節,黑色的幽默,完全是熟悉的銀河味,也是又一次對“盡皆過火,盡是癲狂”的注腳。
但細想一層,卻又覺得不是那么熟悉。
同樣是宿命,杜琪峰可能更像是一個旁觀記錄者,如同他在訪問時對宿命的描繪一樣,站在宏觀的角度來看待“你”。
中國人總是說命運,但其實,命是一回事,運又是另外一回事。命是天注定的,而運卻是可以自己更改的,就仿佛有三條路同時擺在你面前,你選擇走哪條?你的性格、選擇與人生中遇到的一切事情,結合起來,就成了宿命。
但《命案》不太一樣。
這個命題交到鄭保瑞手上,他更像一個沉浸式的傳道者,試圖把你拉到同一陣線,說著“我和你”。
在命運面前我們就是螞蟻一樣,能不能離開那個坑口,是你的選擇。或是說你就選擇在那個水坑里面淹死,這也是你自己的選擇,但是我選擇面對命運。
毫不夸張地說,鄭保瑞拍出了屬于他自己的《柔道龍虎榜》。
至于更多的細節,恕我無法劇透太多,因為透露任何一處,都有可能會影響大家的觀感。
可以透的是,林家棟比《智齒》有更進一步的發揮。如此搏命的表現,極有可能再沖擊一下影帝寶座。令人刮目相看的肯定是Mirror隊長楊樂文,看之前對他的印象也僅停留在“隊長”這個title,看完卻發現,他似乎能以演員身份發揮更多的可能。
除此之外,我覺得最有驚喜的一位,是陳湛文。
他的角色自信,冷酷,殘暴,與兩位“瘋子”主角的神神叨叨形成鮮明的對比,他的存在起到了一種平衡的作用,令整部戲沒有只往天平的一個方向倒去。
那天紅毯他沒戴眼鏡,set了頭穿上西裝,我差點沒認出人,但他在映前的一席話卻讓我不禁鼓起了掌。
他說(因為現場不許錄影只能拍照,只記得大概意思):“我是做舞臺劇出身的,曾經有機會在文化中心這個舞臺上表演過就以為再無機會上來,沒想到能有機會以電影作品站在這里?!?/p>
這其實已經是我在大銀幕看他的第三部主演作品(前兩部是《三夫》和《還是覺得你最好》),每次表現都能感受到驚喜,從他身上看到了舞臺劇出身的演員的沉穩和多樣性。
相比起此前的固定搭配,能在銀河的作品里看到這樣的實力“新面孔”,似乎也有種接棒的味道。
而這一切,都在表明:銀河映像,依然難以想象。
02
那個男人又殺瘋了
鑒于對銀河的偏愛,我原以為買好的《烈火青春》4K修復版沒買成功,而是錯買成了2張《命案》,以至于當天安排好的行程臨時改成了到院線片里尋寶(扶額)。
于是,目光馬上就鎖定了那個男人。
《疾速4》。
系列來到第4部,規模早已從前幾部的小投資B級片,擴大成億級大片。
為了匹配觀感,我特意選了IMAX場看。
一個字:值。
169分鐘片長,文戲略顯冗長,但光靠大阪,柏林,巴黎三場大戰,它依然稱得上是近年來最好的動作電影系列。
尤其是凱旋門迎戰全城殺手和公寓的一段俯拍長鏡頭,炫技之余,令期待這個系列的觀眾有了新的驚喜。
而且在香港看這部片也有另一種味道,《疾速》系列雖然是個美國IP,但它處處都有香港動作電影的影子。
是的,甄子丹。
看前三部的時候不覺得,到了這一部看甄子丹和男主的打斗場面就會發現,甄子丹是打得多么的凌厲,輕盈,有力。
他的突出程度,甚至令我覺得值得單開一個番外來拍拍。
不過導演也說了:
我們從最優秀的動作設計身上學習走位和武術,從成龍、洪金寶、李連杰,到袁和平、元奎,我們從所有這些偉大的中國電影動作設計那里偷師……
你還得在我們的致敬名單里加上幾個人。我是王家衛和張藝謀的超級粉絲,《一代宗師》《花樣年華》和大塊色彩也對我們有影響。
《看電影雜志》
PS:哦對了,我還get了周邊,獲取了一枚進入洲際酒店的金幣~
03
年度最佳初體驗
除了銀河映像的新作,香港電影節最熱門電影之一,肯定有它:
《關于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下簡稱《鬼家人》)。
導演程偉豪。
主演許光漢x林柏宏。
還沒上映前他倆破格演出的預告,就小火一把。
臺灣地區上映后,票房更是沖進了本土票房史第七,口碑和票房全面爆發。
沖著這樣的成績,喔當然要替大家先睹為快。
在拍出了民俗題材的口碑票房雙收的恐怖片《紅衣小女孩》,豆瓣高達8.2分的懸疑佳作《目擊者之追兇》,以及國內大銀幕罕見的軟科幻懸疑片《緝魂》后,導演程偉豪又拍出了一部代表作。
相比起前面的幾部“正劇”,這次挑戰的是靈異+喜劇+警匪這樣的混搭類型。
在整個觀影過程,前面將近一個多小時全場爆笑不止,梗一個接一個,就連客串也非常令人驚喜,到了后半段在各種反轉和真相揭曉后,周圍傳來了此起彼伏的啜泣聲。
看完不得不承認,拋開男男冥婚這一前期噱頭,《鬼家人》也是一部劇本工整,節奏把控了得的商業片,看的途中一度想起了《極限職業》《極限逃生》票房口碑都十分成功的黑馬作品。
主創在這樣的一部混搭類型的片子里,一直在通過反類型制造笑點和反轉。
雖然不能說百發百中,但大部分爆款商業類型片,都有這種混搭的特質。
許光漢和林柏宏兩個角色,一開始都是標簽化地出場,隨著兩人的碰撞產生的的笑與淚,身上的標簽開始逐漸被撕開、重組、相融。
王凈的角色在預告里看似被兩位男主角的光芒掩蓋,但她在電影里角色變化和反轉,卻是反類型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例子。
盡管當中涉及平權、LGBT、環保等議題,但一直到最后都沒有強行說教,而是用接地氣的方式,讓觀眾明白一個看似老生常談卻仍然值得深思的道理:愛無分性別,無條件的愛能超越生死。
雖然大部分觀眾難有機會在大銀幕看到,但《鬼家人》絕對是今年不容錯過的華語片佳作。
△ 制片人金百倫&導演程偉豪
04
展里展外
除了上面的幾部熱門片,我還看了不少新片——
許鞍華導演的詩歌紀錄片,《詩》。
導演首次將鏡頭對準她的“護身符”:詩歌。就算是對香港新詩和詩人們不太了解的觀眾也能看得入味。
以詩繪人,以人繪城,迂回又迷離。
拍的不僅是詩的紀錄片,也是許鞍華為這座城市所寫的散文詩。
4K修復版《獨立時代》。
因為文化中心今年換了銀幕,令放映效果有所提升,加上難得地在大銀幕看到楊德昌的作品,現場氛圍熱情高漲,全程笑聲滿場幾乎沒怎么停過。
曾經看它,只留意故事和人物編排的絕妙,如今再看卻發現真的是字字珠璣。
王小帥導演疫情題材新作《旅館》。
因為新冠疫情的爆發,一群旅客被困泰國清邁一家酒店里,萬般無聊的他們在相識相知相厭惡之間,發現了狗血的秘密。
章回體,黑白調,念對白……
我覺得有點可惜,畢竟不是人人都能拍成洪常秀。
葉真中顯同名小說改編的《死亡護理師》。
松山研一&長澤雅美。
最敬業溫暖的護工連環殺人兇手VS追尋真相卻陷入矛盾的女檢察官。
背后折射的,是日本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殘酷現實。可惜擺出了議題卻沒有深挖,最后回歸典型的東亞大和解實在令人惋惜。
不過瘦了的松山研一憑借最后的一滴淚,也足以沖個影帝了。
韓版《七月與安生》。
翻拍自曾國祥執導,周冬雨和馬思純主演的同名華語片。
相比起原版的對峙感,韓版更趨平緩,而且降低了男角色的含量和影響力。
相比起雙影后的原版,韓版只有金多美扛大旗,另外兩位的表現令原本應該有的戲劇張力有所減弱。在大銀幕看,濟州島的風光,細膩的情感描寫,恰到好處的配樂挽回了不少。
當做一部新片,而不是翻拍片來看的話或許更能看進去。
05
風繼續吹
看電影之余,今年電影節的時間,正好跨過了4月1日。
今年是一代巨星張國榮離開我們的第20年,紀念活動也特別多。
除了兩場紀念演唱會,香港各處都有張國榮相關的展覽讓更多人回顧這位巨星的魅力。
我也去了其中兩個,一個是創作展,一個是紀念展。
創作展就在地鐵轉線的過道上,展出了他的1比1平胸雕像,多位藝術家和設計師創作的作品,以及承載了回憶的紙品,包括相片,簽名唱片,影視作品宣傳物等。
紀念展則展出他的一部分演唱會服裝,他所獲得的獎項,以及部分專輯和周邊。
以往不在香港度過這一天,可能感受還沒那么深,但這天的香港,真的到處都是他。
大街小巷又重新響起他的歌,電影院又重新上映他的電影,就連我在茶餐廳吃宵夜,都被老板斷定為粉絲。
雖然已經過了整整20年,但他仿佛一直都沒有離開過。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次香港之旅,我覺得還是:信心。
疫情過后再次來到香港,似乎一切都變了。
曾經常去的電影院關門了,原本隨處可見的宵夜沒了,現在坐地鐵都能微信掃碼了。
但似乎一切都沒有變。
電影院里的笑聲依然那么大,看完以后的討論依然那么熱烈,熱愛電影的觀眾依然那么多。
電影節里,既有《悲情城市》《獨立時代》《烈火青春》這樣的經典片依然能收獲新舊觀眾的喜愛。
電影節外,《毒舌律師》依然在書寫著票房奇跡,《死尸死時四十四》《燈火闌珊》《流水落花》等新導演作品接力上映。
甚至離開香港后,鄭保瑞導演那段話還在我心里回響:
“面對命運不代表你面對了,它就會有一個好的結果。但是那個態度很重要。用什么態度面對這個命運?!?/p>
說到底。
全球電影市場信心的重建,都不能看某次盛會,某個大片。
而要看電影人如何重拾昔日的聲量。
未來難以預估。
但至少眼下——
謝謝香港電影沒有退。
謝謝香港電影仍在說話。
為自己,為電影,為“市民”。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