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左靜
【資料圖】
費翔又上熱搜啦!
不過這次引起討論的,不是Daddy性感的胸大肌,而是他在采訪中的觀點輸出: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結婚。
眾所周知,62歲的費翔一直沒有結婚。
在他看來,婚姻和生孩子這些重要的人生環節,需要具備100%的激情投入。
而不是受外界壓力,覺得時間到了,必須要抓緊完成的事兒。
七夕那天,蕭敬騰的未婚妻林有慧發長文回應了最近的風波,其中也談到了關于婚姻的看法。
她說“結婚和生子,過去從來都不在我的努力清單中。”
還特意強調了:
“我還沒嫁,還是習慣大家喊我Summer。”
大家可以看下全文,雖然寥寥幾筆,但能看到姐的通透以及在這段關系里的自如,非常迷人。
(滑動查看)
其實,娛樂圈中還有一些女星,她們的努力清單中,婚育的排序同樣遠在事業和夢想之后。
因《神雕俠侶》中“小龍女”一角而走紅的李若彤,就是其中之一。
曾經有記者采訪她,問她為什么單身至今,不結婚不生小孩。
她回應說:“這是我人生,又不是你的人生。”
“我生活的很好,過得很自在,每個人都要給自己交代,不是給別人交代。”
8月16號這天,是李若彤57歲的生日,她發表了人生第一支單曲《我會等》。
五十多歲的年紀沒什么啊,不影響她探尋更多的人生可能啊。
而且,娛樂圈里不把婚姻當必選項的大有人在。
52歲的俞飛鴻。
64歲的楊麗萍。
在《康熙來了》中自詡紐約”東方一朵花“的藝術家——曲家瑞。
52歲生日那天,曲家瑞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年齡不是用來界定女性的號碼,它是我們身上最有價值,出生至今累積的驕傲印記。”
面對粉絲向她提問——“女生一直不結婚,40歲之后會不會越來越孤單?”
她寫了一篇微博作答,堪稱字字珠璣、鞭辟入里。
為什么有“大齡剩女”的概念?
為什么她們會受到無孔不入的催婚、催生?
因為在他們看來,女人花期有限,隨著年紀增長,在婚戀市場被下架的風險也直線上升。
也正因如此,父母親戚總是出于憂慮瘋狂催婚。
可是他們沒有想過,結婚這事為什么要“催”?
“結婚好的話還用催嗎?地上有錢誰不知道撿。”
婚姻意味著什么呢?
電視劇《三十而已》中顧佳說過:
“到了三十歲呢,好像大家突然就會著急要買房子、存金子、生孩子,這些東西有一個統稱,叫后路。”
有些人結婚,是希望通過婚姻尋求一種庇佑。
借助婚姻實現越級,或某種全職太太式的“財務自由”。
然而,這種自由本身就有局限性,它很可能是向下的、被閹割的自由。
它要求你必然犧牲一些東西,例如夢想、追求、以及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一旦結婚,女性的身份角色必然發生改變。
她是妻子、是兒媳、是母親,卻不再是她自己。
不想結婚,也許只是不想在保姆式當家、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中潛移默化的喪失自我。
除了上述這些,不婚主義者也擔憂婚姻中其他未知的可能性。
比如男方的出軌、或者是家暴。
萬一將來感情破裂,要是還有孩子,女人的處境只會更難。
這些問題就像薛定諤的炸彈,沒有血肉模糊之前,你永遠不知道它會不會爆炸。
女性不愿意結婚,其實也有結構性因素在里面。
拋開婚育對女性的影響,去指責剩女不結婚,顯然不對。
經濟學家薛兆豐在綜藝《奇葩說》里,從經濟學的角度解讀婚姻。
他認為結婚就像合伙開公司,男女會給出不一樣的資源包進行合作。
女性負責生育、撫養,照顧家庭,而男性相對大器晚成,要三十四歲以后,才能發揮作用。
換句話說,男女存在時間上的不對等,女性在20—40這個年齡階段需要付出更多。
但對女性而言,這也是職業上升的黃金時期,更何況她們本就因性別在職場競爭中不占優勢。
職場女性步入婚姻,往往意味著要在事業上做出一點犧牲和讓步。
綜藝《非正式會談》探討過相關話題,陳銘提出:我們需要新的愛情理論。
原來結婚是為了節約生活成本,但是現在自己一個人生活的成本反而更低一點。
比起把安全感和保障寄托在一段未知的關系上,女孩們寧愿選擇靠自己。
我們的社會生產力發生巨變,發展如此之快,越來越多的獨立女性有自己的事業。
但婚姻觀念的更新卻沒有跟上,還是“男主外女主內”那一套。
這套落后腐朽的家庭分工模式不改變,不想結婚的女性恐怕只會多不會少。
畢竟2023年的紫微星,是千千萬萬獨立意識覺醒的女性。
“女人需要男人,就像魚需要自行車。”
上世紀70年代,女權主義者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墻上寫下的這句話,早已照進現實。
在催婚和結婚的人眼中,女人需要男人,是因為晚年生活需要一道保險。
有個人互相扶持,垂垂老矣時才不至于晚景凄涼。
在各種催婚的聲音中,最常聽見的一種也是:不結婚老了怎么辦?
在紀錄片《自梳女》的鏡頭記錄下,也許能得到部分答案。
古老的婚俗中,女子出嫁后需要把辮子梳起,轉為盤頭,從少女變為人妻。
而自梳女指的就是,盤起頭發嫁給自己,終身不婚的女人。
導演陳貞萍記錄了順德6位自梳女的晚年生活,她們“抱團養老”。
群居在冰玉堂里,每天早起一起喝杯咖啡,午飯煮咖喱,偶爾去小賣鋪喝瓶冰鎮汽水。
逢年過節,相約去理發店里燙頭發。
天氣好的時候,搬一把椅子在門口曬曬太陽聊聊天,就這樣度過快樂的晚年集體生活。
有一些自梳的姑太被問到,有沒有后悔這一生不婚的抉擇時。
佛山一座養老院中的姑太黃愛聯說:“要是我像你那么年輕,當然想嫁人。”
但是細細一想,什么樣的男人值得嫁呢?
窮的,兩個人不好過活。
有錢的,又怕他動不動支使自己,要守一堆家規。
想來想去,沒有,還是自己嫁自己吧。
有的姑太則認為,結婚有結婚的好處,不結婚有不結婚的好處。
但她表示:“我就是喜歡自由。”
還有姑太面對質疑,也態度堅定,勇于反擊。
“你有你的過活,我有我的過活。你看不起我,我還看不起你呢!”
這些姑太在那樣的時代洪流中選擇做自梳女,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也許有對落后婚姻模板的恐懼、也許有對獨立自由的向往,又或者只是為了賺錢養家不得已而為之。
但有個前提是,她們的底氣有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時代背景:
珠三角地區的紡織業的興起,讓她們成為第一批可以靠自己雙手過活的女工。
女人們開始意識到,不靠男人,不靠婚姻,自己也可以一個人過的很好。
她們面對從前女性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的婚姻,開始具備了選擇的權利。
其實結婚生孩子這件事,說穿了還是經濟不獨立,選擇便不自由。
反觀現如今那些沒有走出縣城的小鎮女孩,她們有些還難以擺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一套。
結婚不是因為愛情水到渠成,更像是按部就班的被推搡到這里,然后隨波逐流的就結了。
人生的節點被隨意擺弄,在這種隨意中妥協著接受了自己的命運走向而不抗爭。
然后被婚姻、生育捆住手腳,一輩子囿于那一方小天地,停止翱翔。
不吃獨立奮斗的苦,就要吃被婚姻束縛的苦。
經濟權決定話語權,女孩只有努力拼搏事業,才能積累自己“不婚”的資本和底氣。
為什么越來越多女孩不想結婚,從質疑宛瑜、理解宛瑜、到成為宛瑜?
一方面是因為隨著社會生產力進步,女性在工作領域獲得越來越多的機遇和話語權。
另一方面,隨著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女性對婚姻和人生有了更新的認知。
比起戀愛婚姻與生育,在廣袤天地中探尋自我或許更有意義。
女性主義作家上野千鶴子解釋自己為什么不結婚:
“我選擇不結婚的部分原因是不想用契約束縛人際關系,說的再酷一點的話,也是因為我不想為自己的人生上任何形式的‘保險’。”
堅定的不婚主義者也好,現在不想結婚但也許將來會動搖的女孩也好。
只要發自本心做出的抉擇,就無謂好壞對錯。
不想結婚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個人意志生活才是自私。
人生從來都是曠野而非軌道,出走的“娜拉”們,請大步向前。
雖然可能會辛苦一些,還是要過滾燙的人生。
最后一句
面對結婚生子的人生選項,
你的態度是什么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