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
你是個美國人。
(資料圖片)
你和你的韓國女友結婚了。
你老婆的初戀男友突然要來找她。
你們三個人在酒吧里見面,吃飯,聊天。
聊著聊著,你老婆和她初戀突然開始用韓語聊天,相談甚歡。
你當然插不上話,你好像被忘了。
這場景,難受嗎?難受就對了——
「過往人生」
Past Lives
2023.6.2.美國
一鳴驚人的爆款
這是韓裔加拿大導演,席琳·宋,自編自導的長片處女作。
影片改編自導演的親身經歷。
12歲時,她跟著父母由韓國移民到了加拿大。
后來又因為事業,和同為作家的丈夫定居在紐約,成了一名戲劇導演。
和片中女主的經歷幾乎一毛一樣。
不過,最重要的相似點,還是在于開頭的場景。
同樣是青梅竹馬來到紐約度假。
她帶著丈夫和他一起在酒吧聊天,猛然間發現,她成了兩人的翻譯。
導演敏銳地意識到了,在某種程度上,她成了連接兩種文化的一座橋梁。
加以潤色之后,她將這種感覺擴展成了一部長片。
影片于2023年1月份在圣丹斯電影節上首映時,便收獲了如潮好評。
后面更是入選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提名名單,也是下一屆奧斯卡的熱門人選。
很多人都說,這部電影是今年目前為止最好的愛情片。
我的評價是,沒毛病。
久別重逢
先來說說故事。
你的韓國老婆叫娜英。
她的青梅竹馬叫海成。
兩人住的地方很近,放學后經常一起回家。
兩人的學習成績也都很好,總是包攬一二名,最為經典的兩小無猜關系。
不過,兩人的性格差異倒是挺大。
海成內斂傳統,娜英則好強開朗。
有次考試,娜英被海成超過,只拿了第二名,就哭得不行。
因為娜英的父母即將移民加拿大,她也馬上就要跟著離開韓國。
順便還改了個英文名,叫諾拉(下文均采用此稱呼)。
諾拉倒是挺開心,覺得自己出國深造后,有機會圓自己的諾貝爾文學夢。
只有海成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分別,顯得有些懵逼。
轉眼已是十二年后。
某天,和母親偶然聊起童年生活時,諾拉想起了兒時的這位玩伴。
興起之下,上網搜了搜,發現海成竟然一直都在試圖聯系她,于是給他留了言。
一段時隔十二年的異地戀便就此重啟。
戀愛的過程總是甜蜜的。
雖然兩人天各一方,時差幾乎顛倒。
但兩人還是會想盡一切辦法,卡著點視頻聊天。
諾拉甚至還為此重新撿起了已經不怎么說的韓語。
但,激情總會褪去,現實總會浮現。
情比金堅的初戀,也不例外。
總有兩人思念對方,對方卻無法回應的時候。
最重要的是,隨著感情的增進,想跟對方見面的欲望也越來越強。
然而現實是,雙方在各自的定居地都已經有了自己的生活、夢想、朋友。
諾拉不可能回到首爾,海成也不可能定居在紐約。
尤其是諾拉。
想到自己現在的情形,她才如夢初醒——
自己移民兩次才來到紐約,追尋自己的夢想。
但自己現在竟然盯著去首爾的機票發呆,差點讓愛情的沖動壓過了夢想。
這個選擇很難做,但諾拉最終還是選擇了放下這段戀情。
嘴上說著暫時分開,忙各自的事業。
其實也就是比較委婉地提出了分手。
不久后,諾拉如愿參加了自己心心念的作家駐留計劃。
在那里,她認識了同為作家的男友,后面的事情便也水到渠成。
為了省房租,兩人同居,為了拿綠卡,兩人結婚。
而前往上海交換學習的海成,也有了自己的新歡。
生活如流,涓涓向前。
轉眼間,又是十二年倏然而過。
本以為這段感情就要這么埋藏在記憶深處。
不成想,海成卻突然兌現了十二年前的諾言,要來紐約度假。
而諾拉雖然嘴上不說,但心里還是有些慌。
真度假?還是以此為名,想要和她再續前緣?
另一邊,海成的心里其實也沒底。
他甚至都說不清自己為什么一定要見諾拉一面。
在雙方各自忐忑的心境下,這段初戀也迎來了最終的考驗......
三次告別
不得不說,A24的眼光確實毒辣。
雖然是初執導筒,但導演所表現出來的沉穩成熟,幾乎就像一位身經百戰的選手。
戲外的,比如幫助演員表演方面——
很多導演大概都會為了讓諾拉和海成之間有化學反應,讓兩人提前接觸。
席琳·宋卻故意讓兩人在前期沒有身體上的接觸,也讓海成和諾拉老公沒有見過面。
所以,幾位演員在初次見面,初次擁抱時的局促,尷尬,并不完全是演的。
所以,那種細致入微的精準感,才會更容易讓人感同身受。
戲內的,單就說一個很小的鏡頭設計——
諾拉和海成在紐約初見,兩人乘坐地鐵。
透過車廂連接處的搖動,導演設計了一個諾拉緩緩與海成同框的鏡頭調度。
什么都不用說,我們就能體會到兩位角色之間的情緒流動。
這是我們最常見的場景,卻被導演非常巧妙地化為了己用。
整部電影里,這種巧思幾乎隨處可見。
卻又不是為了炫技,而是始終為故事和人物服務。
只能說,導演的鏡頭感以及節奏感,實在是太好了。
不少網友說這部片子像前段時間爆火的《曬后假日》,不是沒有道理。
一方面,兩部片子的鏡頭基本都是緊貼角色,關注他們的內心情緒。
《曬后假日》
另一方面,或許是因為親身經歷改編——
角色以及角色之間,那些很細微的情感表達,都被導演抓得很準。
通過鏡頭表現出來的時候,也毫不做作,真誠而自然。
而這,就要說到影片的故事方面了。
這當然算是一個愛情故事,講述久別重逢的初戀,最終未能團圓。
但本片好的地方在于,它將初戀故事,很好地與移民的身份認同結合了起來。
歸結到咱們的主角諾拉身上,也就是講述她如何找回并好好告別過去的故事。
整個故事其實就是由三次告別組成。
第一次,兩人尚且年少,什么都不懂。
海成照舊是沉默寡言,不知道該說什么,只留下了一句“再見”。
諾拉則一心只知道追尋自己的諾貝爾文學獎夢。
她并不知道,此一別,有可能是永遠。
第二次,兩人重逢,卻要面臨艱難的抉擇。
海成本就是個安于現狀的人,沒考慮,或者不自覺地在回避這件事。
而更為糾結,也更為主動的諾拉,最終選擇了拋下過去。
所以,兩人的分別,比起第一次來,有著更為明顯的不快。
而第三次,也是最重要的。
當諾拉見到海成,她才知道,那個十二歲的女孩從未消失。
導演用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來表明這種感覺——
諾拉說夢話的時候,只會說韓語。
非常具有詩意,卻又極具現實感的隱喻。
那些過往,并不會因為諾拉主動拋棄而消失。
當海成出現在她面前,那些因為童年時期而形成的習慣和記憶也隨之蘇醒。
她會突然想吃雞翅,她會和海成一起坐游輪去看自由女神像。
而她與老公定居紐約多年,卻從未一起看過。
她以為那些過往,是阻止自己往前走的障礙。
所以當年重新聯系上時,她才因為害怕,而選擇了主動放下。
換言之,拋下了過去的自己,那個十二歲的小女孩。
殊不知,正是因為那些過往,自己才來到了紐約,勇敢追夢。
當海成問她“你現在想拿什么獎?”
二十四年前,她的回答是諾貝爾文學獎,十二年前,她的回答是普利策獎。
如今,她的回答卻是“我最近沒想這些事了”。
當海成繼續追問她,如今身為戲劇家的她,才回答道,“托尼獎”。
海成當然是初戀,但他其實更代表著諾拉主動拋棄的“過往人生”。
另一邊,對于海成來說,他只是想解決自己內心的困惑。
十二年前的重逢,讓他看見了當年的那個小女孩,并未消失。
所以他會在某些時候幻想,如果當年她回來,或者他前去,會不會不一樣。
而當他看到諾拉的時候,才明白這是一場注定失敗的重逢。
他從始至終所愛的,都是那個得了第二名會哭的要強女孩。
而這樣的諾拉,注定會離開。
影片名叫《過往人生》,源自于我們很熟悉的“因緣”。
前世有過羈絆,今生才能得以相見。
而十二歲的初戀回憶,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諾拉和海成的前世。
假期結束,兩人告別,海成回頭喊了一聲諾拉。
畫面瞬間回到了二十四年前,海成對諾拉說再見時的場景。
不過,在閃回里,導演故意將時間從白天換成了夜晚。
導演是在說,這兩個孩子,被關在了黑暗之中,長達幾十年。
而當兩人終于能好好告別的時候,便也是他們重見光明之時。
你的前世,你的今生,都不能代表你。
它們合在一起,才構成了更完整的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