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
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近30萬人進攻上海
中國軍隊148個師62個旅共70多萬人抵抗入侵
1937年10月
30萬國軍潰散
整裝待發 肩負遺志必驅外辱(劇照攝影:白小妍)
只留下謝晉元部隊400余人執行阻擊任務
而正是這400余人
死守四行倉庫四天四夜
打退日軍數次強攻
中國軍人在世界矚目中
硬生生譜寫了抗日戰爭歷史中的一段傳奇
隔岸觀戰 南岸民眾遠望四行倉庫(劇照攝影:白小妍)
四行倉庫隔岸相望南岸英法租界區
一條蘇州河之隔開了兩個世界
這邊是歌舞升平摩登時代
那邊是槍炮齊發人間煉獄
日寇從地面到空中輪番進犯
4天4夜戰火硝煙彌漫不休
四行孤軍明知獲勝希望渺茫
選擇正面迎戰!
《八佰》“壯士許國”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河兩岸……
近一個世紀后
導演管虎執筒而上
管虎以往的電影,從《殺生》《斗牛》到《老炮兒》,全都是在描繪特殊環境下的人,讓環境的擠壓去逼迫出角色身上真正的人性。
《八佰》從這部電影的片名開始,管虎就一直將自己的焦點設定在“人”的身上,所以片名用的是加上單立人的佰。
尊重人性,認識到投身戰爭中的戰士,也有普通人的怕死和畏戰,這是生而為人的自然屬性,生存是第一目標。但是在《八佰》設置的故事情境中,對岸就是看著我們的同胞,頭上有國際觀察員的飛艇,他們漸漸意識到,不僅僅要阻擊敵人,保護大部隊和更多普通民眾的安全,他們還代表著中國人民抗戰的決心,喚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和更多同胞抗戰的熱情,這些責任讓這些散兵游勇和正規軍逐漸凝聚在一起,成為愿意為民為國舍棄生命的英雄,表現出人之所以區別其他動物的更高標準。
血性英雄 壯士列隊誓與陣地共存亡(劇照攝影:白小妍)
《八佰》可貴之處,是它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選擇至下而上的底層視角,以一群臨時并入阻擊部隊的散兵游勇為主視點,包括只為騙軍餉的“職業逃兵”王千源,有精于算計只想逃跑的“鐵算盤”張譯,有“老兵油子”姜武,也有“新兵蛋子”歐豪。
而與四行倉庫一條蘇州河之隔的南岸租界區,生活在這里的中國人在戰事之初隔岸觀火,甚至投注兩軍最后勝負結果,但因為受到北岸將士的激勵,漸漸覺醒,變成了抗日力量的一分子。
萬眾一心 南岸民眾心系戰場募捐支援(劇照攝影:白小妍)
以400人對抗30萬日軍,聽起來確實像抗日神劇,但抗日神劇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忽略人性,盲目夸大和美化,以致于脫離現實,淪為笑話。
先看看和《八佰》有關的數字
40次改稿
三度重啟
潛心創作 導演管虎攝影指導曹郁片場狀態(劇照攝影:白小妍)
由管虎帶領超1500人的劇組
軍訓7個月
歷經499天籌備
230天拍攝而成
(2400臺燈50公里電線實景還原 劇照攝影:白小妍)
1:1實景還原出1937年蘇州河兩岸原貌
預鋪50萬公里電線
地面子彈點便設置近5萬個
超過10部大型戰爭劇集的總和
這些數字代表了背后的汗水與付出,一群電影人用專業的素養和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去努力重現這段悲壯的歷史;也代表了《八佰》的創作熱誠與專業價值,更表現了那些促進中國電影工業發展的電影人的職業操守與努力精進。
這部電影在情節鋪展中,因為著力于人,《八佰》擯棄了抗日神劇的空洞和虛假,觀眾會被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平凡英雄吸引,因為在這些人物身上我們看到自己,看到當我們身處南岸或北岸時的動搖、猶豫,甚至也會懷疑自己的選擇,正是因為這種沉浸式的觀看體驗,讓觀眾能夠逐漸融入劇情,也逐漸融入到愛國主義的激昂情緒之中。《八佰》讓我們認識到,只有尊重人性,客觀理性,才能打破狹隘觀念,建立起健康積極的愛國主義。
向死而生 一腔孤勇曙光在望(劇照攝影:白小妍)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國家的精魂。
民族英雄是最閃亮的坐標
當如今我們生活在國家富強的和平年代
就更不能停止對歷史的回望
更不能忘卻曾經為這和平獻出鮮血的先輩們
這些英雄的血性
依然根植在我們的民族血脈中
生生不息,閃動著生命的力量。
關鍵詞: 八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