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之前》于6月13日正式登陸網絡平臺,該紀錄片以國際視野,探討人類未來在新變化中如何生活,如何與他人、與自我相處。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揭示了人類作為個體和群體可能將會去到的未來,以及人類文明未來5-10年內就將面對的變革和重塑,將視野擴大至國際范圍,是“眼界即人生”的又一代表作。
首期節目《機器人伴侶》上線后,上線首日全網播放量2481萬,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達1億。騰訊新聞出品制片人朱凌卿表示:“騰訊新聞出品希望為用戶真實呈現世界上正在發生的、可能改變我們生活的變化,讓大家以此為參考提前思考如何應對未知的未來。每一種選擇,都可能成為未來的起點。”
聯手奧斯卡獲獎團隊,多種形式探索世界前沿話題
《明天之前》專題節目由騰訊新聞出品聯合英國團隊Grain Media共同制作。該節目著眼國際,耗時一年,特邀曾寶儀擔任策劃人,跨越三大洲,拍攝足跡遍布世界近二十個地域,尋訪最前沿人群。
選題策劃前期,創作團隊針對目前世界最新、最有可能影響人類未來生活的話題進行精細篩選,最終選定“人工智能是否能成為人類伴侶”“人類應該追求永生嗎”“邊境與難民問題”等話題進行討論。
主創團隊還策劃了不同的展現形式讓用戶更好地體驗《明天之前》中的話題討論。節目上線首集放出《機器人伴侶》主題,采用同步直播嘉賓討論形式,為用戶提供國人視角的觀點,深度探討人與AI、人與自我、人與他人的相處問題,以及人究竟需要怎樣的陪伴,如何定義愛等問題。此外,未在正片中放出的拍攝素材,也將以圖文、短視頻等多種形式,在節目播放期間陸續放出,作為補充信息呈現給用戶。
客觀呈現多維可能,拓寬視野提前思考
據主創團隊介紹,《明天之前》的話題討論并非為了給出未來的答案。節目涉及的“不同群體相處”“人與科技相處”“生老病死”等議題,均是目前仍舊存在爭議和變化,沒有確切解決方案的問題,也是人類由古至今均在不斷思考的議題。
《明天之前》以呈現議題中“人”的變化和選擇為主,通過努力尋找各種層面上的人的故事,反映各種各樣的聲音,各種各樣的價值觀。以第一集《機器人伴侶》為例,片中記錄了選擇機器人作為伴侶的人群對陪伴和自身感受的真實想法,也體現了反對者對于人類越來越疏離和加重物化女性現象的擔憂,在不同的觀點碰撞中,激發用戶的對于未來生活方式的選擇思考。
此次《明天之前》以國際視野,通過呈現當下全球人類社會、科技、文化發展的趨勢與變化,打破地域限制,將思考維度拓寬至人類命運共同體范圍,為用戶提供更廣闊的參考方向,與世界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系。節目策劃人曾寶儀在拍攝中最深的體會是,面對未知的未來,對世界的思考能力遠比生存技能重要。
關鍵詞: 明天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