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燈】
新一季也是最后一季的英國版《人生七年》(63 UP)最近出爐,第一季里那些7歲的孩童已經老去,63歲時人生基本定型。拍攝者最初想把該紀錄片拍成階級固化的記錄,然而這就像一場科學實驗,科學家無法控制實驗結果與預期相符,紀錄片最后變成了忠實記錄他們人生過程的存在。
起初一看,這部紀錄片果然見證了逾越階級藩籬的困難。出身于精英家庭的三個孩子約翰、安德魯和查爾斯順利讀了法學院,約翰、安德魯都成了律師,查爾斯21歲時退出拍攝,那時他已經進入了BBC做編輯工作。來自倫敦東區平民家庭的杰基、林恩和蘇,以及托尼總體來說都沒有進入到精英階層,福利院的孤兒保羅和西蒙也是。除了尼克從農村孩子成為美國教授、尼爾人生從大落到大起,大部分人從哪個階層來依舊待在哪個階層。
但是要拿本紀錄片來證實階級固化,明顯存在條件缺失。拍攝者的目的在于考量這些人能否改變出身,那么被觀察者必須與拍攝者目標一致,把保持、攀升階級地位作為人生主要目標,這個考量才有效。片中14個人各過各的生活,并未把階級地位的改變當作人生主要奮斗目標,這個記錄的結果只能證明英國的階級藩籬存在,并且在人生中起作用,卻無法證明它不能逾越。
所以,這部紀錄片更大的意義是記錄了一個人怎么一步一步成為了現在的自己,不同的解讀方式能得出不同的答案。
原生家庭對人的一生影響巨大
以托尼為例,拍攝者邁克爾一度認為他會重蹈父親的覆轍,要進監獄。托尼的父親在酒吧里玩牌騙人為生,平均一兩周要到監獄報到。托尼跟著他學會了賭博,去賽狗場賽狗。他喜歡打架、惹事,很早退學。從小想做騎師,但未能成功。人生走到這里,原生家庭似乎決定了人生。東區的孩子出個貝克漢姆,太難了,特例中的特例。
有時候在婚姻生活中原生家庭的影響更大。福利院的孤兒西蒙是黑人族裔的私生子,他在28歲時已經和第一任妻子生了5個孩子,35歲時離了婚,孩子歸太太。父母拋棄了他,他離開了自己的孩子,這在精神分析上叫做強迫性重復,重復父母的行為,也是向父母拋棄他的行為認同。
原生家庭消極的影響在保羅和其他非精英家庭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能看到。如果有心,還能看到非精英家庭里父母對孩子的積極影響,比如尼克。尼克在少年時代說喜歡物理和化學,他不愿意留在農場中。長大后他如愿以償讀了牛津大學物理系,后來去了美國做教授。前面的節目中,尼克曾說小時候父親嚴格約束他讀書是他考上名校的關鍵。
社會環境(經歷)和個性特點起著關鍵作用
安德魯說,7歲的孩子基本上是撫養的產物。年紀越是幼小,生活范圍越是局限于家庭。7歲以后上學讀書,社會環境的影響日益增加。青春期開始學習獨立于家庭,個人對生活的選擇對人生走向影響越來越大。
托尼后來并沒有進監獄。放棄做騎師后,他開上了出租車,而且開出租車成為了他生命里的依靠。去西班牙投資失利后,他回來繼續開出租車。28歲以后喜歡上了表演,至于掙錢養家,還是靠開出租車。
托尼的個性特點是生命力旺盛。做任何事,他樂在其中。到了63歲,真的以為他放棄了騎師的夢想嗎?他養了馬。我們忽然想起來,他當初要做騎師是因為喜歡馬,現在他和他的馬兒待在一起了。他的婚姻也有波折,出軌被抓包,不過63歲時他說依然愛著太太黛比。
對托尼人生的評價能折射出評價者的人生觀。說他失敗?評價者一定是世俗的事業成功論者,把擁有財富和社會地位作為衡量標準。換個角度,托尼簡直是享受人生的范本,想做什么就去做。
另一個被拍攝的孩子西蒙,則折射出強迫性重復問題。他在42歲時就已經有了第二任太太,還有了兒子,這次婚姻質量很高。在太太的鼓勵和支持下,又收養孤兒,做了寄養父母,他把童年父母搞砸的事情修復好了。愛能療愈創傷,第二任太太的愛幫助西蒙擺脫了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家庭、社會環境以及自身努力在人生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只不過在不同人的人生中,各部分所占比例不同。
外部環境要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一個人之所以走到現在是各方面綜合影響的結果,對于人力不能控制的外部環境,托尼用行動做了最好的回答:接受它,繼續向前走。
要怎樣把握可控部分呢?事業上獲得了一定成就的幾個人中,約翰、安德魯、查爾斯、尼克、布魯斯的共同點并非是否來自精英家庭,而是都在很小的年紀找到了想要發展的事業,并且為之奮斗。但事業上發展得一般的保羅、西蒙、杰基年少時目標則比較模糊。
精英家庭的父母在子女職業選擇上最大的優勢是有自身經驗可循,能夠看到孩子的特點,給予孩子引導。普通家庭如果有尼克父親的覺察力照樣能助孩子一臂之力。非精英家庭有這個能力的父母比例可能小一些,但他們可以求助于專業的教育人士,對孩子加以積極關注,從而提高逆襲指數。
托尼旺盛的生命力一部分源自遺傳,而他面對挫折和失敗的態度是我們可以學到的:接受失敗的事實,承認能力不足,放下它,繼續尋找別的感興趣的事情做(騎師到出租車司機),或者看看有什么折中的辦法繼續做原先的事情(騎馬到養馬)。
人生最大的財富是愛
雖然拍攝者的目標是階級固化,觀眾卻通過他們的成長過程發現人生的最大財富是愛。
拍攝對象走到63歲時,最能打動觀眾的不是他們獲得了多大的事業成就。托尼看著他的馬兒在陽光下打滾,閃著淚花說他還是愛著太太;導演問林恩一生事業平淡是否后悔,她噙著淚水說不悔此生,支撐這個回答顯然與她找到了靈魂伴侶有關;觀眾在為尼克患上癌癥而惋惜時,他和第二任太太優雅的背影卻告訴我們生活還有甜蜜的一面;安德魯的太太回答“是的,我依然愛他,如果你問的是這個的話”,這時又有多少觀眾還會在意安德魯的事業走到了哪個層次?
布魯斯是擁有與給予愛的佼佼者,他自幼擁有大愛的抱負,眼神非常平靜、祥和,而且堅定。布魯斯小時候想去非洲,提高那里的教育水平,長大后去了孟加拉國援教。細心的觀眾發現,布魯斯的人生也很折騰,先在公立學校教書,之后去孟加拉國,后來又到公立學校。只不過比起托尼破壞后又重建的人生,他始終是在同一個領域里不斷建設。對人類的大愛使他能夠更好地掌控生命活力。
事業發展得比較好的尼克、安德魯等人,他們都有著眼于人類整體利益(如環境改善)的終極理想,可見擁有個人的真愛是人生幸福的元素,為人類謀福利則是解決了溫飽、得到了充足的愛之后,賦予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必經之路。
□翠紅(專欄作家)
關鍵詞: 人生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