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我是唱作人》總決賽塵埃落定。節目中,18位唱作人直面大眾質疑和101位評審的評判,在3個月時間里為華語樂壇貢獻了92首原創歌曲。
上半季 節目組供圖
作為華語唱作人生態挑戰節目,《我是唱作人》是國內首檔以未發表的原創作品為競技看點的音樂網綜。王源、熱狗MC Hotdog、毛不易、汪蘇瀧、梁博、陳意涵Estelle、錢正昊、常石磊、王以太、白安、胡海泉、周筆暢、金志文等18位唱作人直面百人評審團評判,讓大眾關注的目光重新回到音樂本身。
《我是唱作人》播出12期,在3個月時間內誕生了92首全新原創單曲,相當于12張華語原創專輯,92張EP專輯。其中,7年只出了2張專輯的梁博,在這節目里一口氣唱了6首新歌;王源一個人擔當了一個樂隊的吉他、貝斯、鋼琴、架子鼓,還挑戰loop station進行現場采樣;周筆暢新專輯主打歌曲《浮云如此躺臥著》在這里首發;白舉綱在節目中完成7首歌全勤打卡;直言很久沒這么逼自己寫歌的郝云,4首新歌全勝通關。
上半季 節目組供圖
當下華語流行音樂正遭遇著碎片化傳播時代下的“尷尬癌”,音樂很難以完整的形態呈獻給大眾,想要出圈似乎只能依靠15秒的短視頻。而《我是唱作人》的出現,以綜藝這種大眾娛樂產品去推廣原創音樂,讓好音樂不再只依靠ost、短視頻出圈。
此外,節目開播前就曾承諾對101位評審投票結果進行實名公布,很多人覺得只是說說而已。但最后節目組不但公開了百人評審們的職業,還將每一位評審每一票都投給了誰都進行了公布,一方面強調了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也讓觀眾感受到“每個人都是樂評人”的理念。
下半季 節目組供圖
在《我是唱作人》開播之前,總導演車澈曾表示希望打造一檔能夠引發社會討論的節目。在下半季節目中,音樂觀點的交鋒最具討論度,對于先鋒與經典兩大陣營誰會成為未來主流產生了多方觀點,也引發了大眾對華語音樂市場的冷靜思考。事實上,節目在呈現形式上力求引導觀眾回歸音樂本身,將音樂生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幾位唱作人來發聲,從而折射出唱作人生態的現狀。
下半季 節目組供圖
作為一檔以未發表的原創作品為競技看點的音樂綜藝,面對華語流行樂壇的種種困境,《我是唱作人》可以說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節目。18位唱作人勇敢接受大眾的實名榨汁,音樂之外更有笑有淚、有歌有梗,更有對于華語音樂的深度思考。
下半季 節目組供圖
正如梁博所說的,“看到最后一集,你才能感受到我是唱作人。我們把所有的都留在了一首首歌里。”雖然節目已經結束,但音樂和感動留了下來,期待在節目之外有更多唱作人帶來優秀原創作品,也期待《我是唱作人》以更新的姿態再次回歸。
關鍵詞: 我是唱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