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認為是弱勢行當?shù)睦系瑒?chuàng)演新戲一直很難,北京京劇院自1997年《風雨同仁堂》后便沒有老旦挑梁的新編戲問世。正值最佳創(chuàng)作期的青年老旦名家翟墨,2021年將自己從少年時便一直存于心底的題材“夫人城”搬上了京劇舞臺。在她看來去年首演時總覺得沒到火候,經(jīng)過這一年的修改打磨,即將于4月8日、9日登臺長安大戲院的《夫人城》,則讓她多了底氣與自信。
少年時“夫人城”的故事已入心
新編京劇歷史劇《夫人城》改編自有著1600余年的真實歷史,東晉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前秦進犯襄陽,右軍都護李伯護反叛投敵,守城將領朱序輕敵冒進被俘,其母韓氏臨危受命執(zhí)掌三軍。韓太夫人團結(jié)襄陽城百姓,在城防薄弱處修筑內(nèi)城,與援軍里應外合,將秦軍一舉擊潰。百姓感念韓太夫人筑城抗敵,稱此城墻為“夫人城”,韓太夫人的雕像也一直矗立在襄陽城,接受世代人民對她的緬懷和景仰。
據(jù)翟墨介紹,此前閩劇、評劇、豫劇等地方戲都有以“夫人城”為題材的作品,唯獨京劇沒有。早在戲校時,就曾經(jīng)有人給翟墨推薦過這個題材,可以說“夫人城”的故事從她少年時代便在心里扎了根。10年前隨意瀏覽舊書網(wǎng)時,翟墨意外淘得了一本非常破舊的《夫人城》豫劇劇本,反復翻閱后,《夫人城》的創(chuàng)作已漸漸萌芽,“京劇還是適合古典題材,這些年雖然也不斷有現(xiàn)代題材找到我,但很多我都沒有入心,唯有韓太夫人一直是我心馳神往的人物。”
“擊鼓”和“起霸”從頭練起
“從《楊門女將》《對花槍》,到《八珍湯》《風雨同仁堂》,老旦戲想有突破已經(jīng)很難了,《風雨同仁堂》距離現(xiàn)在也已經(jīng)20多年了,我們這代演員不能總演前輩創(chuàng)演的這些戲,總想有一些自己原創(chuàng)的表達。”翟墨說,在向劇院申報得到認可后,劇目尚未建組,她便已經(jīng)開始默默練功了,而且還是從老旦行當從未有過的擊鼓和起霸開始。
2020年3月,翟墨從零基礎開始練習“鼓套子”,到現(xiàn)在已整整兩年。開始時是跟著鼓師楊廣同的視頻練,每天一個半小時,后來是反復聽楊寶森、駱玉笙大師的鼓套子。其間,很多業(yè)內(nèi)人士對于翟墨練鼓這件事并不看好,原因是其他行當有相關劇目的演員都是從十幾歲就開始練,俗稱“功等戲”,以翟墨現(xiàn)在的年紀從零練起,幾乎練不出來。為了練好,即便是春晚彩排完,翟墨也不卸妝,直接趕到劇院接著練,有時坐在桌子旁,她也會不自覺地用手指在桌上敲擊鼓點。
除了擊鼓,老旦從來沒有過的起霸她也是首次嘗試,“這兩年我沒有娛樂和購物,每天練功都在三四個小時以上。”兩年來,翟墨幾乎都是每天下午兩點到劇院練功,為了不影響別人,行政人員下班后再接著練鼓。她的付出換來的是演出中,兩軍對壘、戰(zhàn)事一觸即發(fā),翟墨飾演的“韓太夫人”扎靠上場,槌聲起落,震徹人心,這段“鼓套子”正是根據(jù)京劇表演藝術家楊寶森和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駱玉笙的表演改編而來的。
老旦戲也可以有大段開打武戲
在翟墨看來,韓太夫人與以往的老旦人物有很大差別,她不是老婦,也不是武將,既不能演成《楊門女將》中的佘太君,也不能演成《對花槍》中的姜桂芝。“她很接地氣,會在眾人為她祝壽時獨自輾轉(zhuǎn)四門穿街巷視察城防,也會在雪夜中手提燈籠挨家挨戶叫醒城中婦女連夜加固城墻,還親自為軍士籌集糧草……她雖然已經(jīng)60多歲,但卻沒有老氣橫秋,而是一位有著深厚家國情懷的女性形象。”
以往老旦傳統(tǒng)戲,角色更多的是哭或是罵,而韓太夫人的造型則是英氣逼人。此外,這出《夫人城》中還有大段精彩火爆的開打武戲,武生、武旦、武丑、武花臉群英畢集,身段干凈利落,打破了“老旦戲”只聽唱段的固有審美,也成為老旦戲中場面最為宏大的一出。
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編劇姜朝皋、導演石宏圖、作曲及唱腔設計朱紹玉等名家不計報酬為該劇保駕護航,京劇表演藝術家趙葆秀、葉紅珠擔任藝術指導。特別是翟墨的師父、老旦名家趙葆秀,為了服裝的精致講究,不僅陪弟子跑了九趟劇裝廠,每次一待就是四五個小時,還在原本已經(jīng)非常悅耳的唱腔基礎上,進行了更符合李(金泉)派老旦唱腔的特點、更具美感的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