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劇院的舞臺仿佛變成了一座棋盤,年輕的舞者用曼妙舞姿詮釋著“人生如棋,落子無悔”的主題。這部中央芭蕾舞團年輕編導孫海峰的作品《弈》,帶給觀眾深邃的思考:棋盤之上有限的棋子造就了棋局無限,而人的一生雖然有限,但是想象力和創造力卻是無限的。昨晚,中央芭蕾舞團第十二屆“芭蕾創意工作坊”再度登上北京天橋劇場的舞臺,為觀眾帶來10部各具特色的新銳力作。
“芭蕾創意工作坊”創立于2010年,是中芭為培養青年藝術人才而傾力打造的公益品牌項目。中芭這一標志性的品牌項目一晃已經走過12年,今年的“芭蕾創意工作坊”以“1/12”為題,“12”代表的是工作坊自創立以來所經歷的12個年頭,也代表今年參與到工作坊中的12位編導;“1”則代表了參與到工作坊中的每一個人和他們經歷的第一次創作,也代表了每位參與者不變的初心。中芭團長、藝術總監馮英介紹:“12年來,很多年輕的演員通過這個平臺成了優秀的編導,本屆工作坊從作品體量、參與人數而言都創下了歷屆之最,展現出了中芭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未來可期的創作力量。”
如何用芭蕾這門西方藝術語匯服務于中國的文化與審美,一直以來都是中國芭蕾人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此屆工作坊,觀眾們看到了年青一代編導們在這一領域的積極嘗試。除了孫海峰的《弈》,編導蘇洋的《尋找鐘子期》,將現代的“我”和古代的俞伯牙重合在同一空間,伯牙撫琴訴說對子期的思念,也以此展現出渴求知音、秉承初心、執著尋覓的美好愿望。編導李俊的《春歸何處》取材自電視劇《大宅門》中最具傳奇色彩的女性——白玉婷,以她的愛情故事作為聚焦點,亦將芭蕾和京劇兩種表現形式的融合在其中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索。
在“芭蕾創意工作坊”這個始終鼓勵創新的平臺中,年輕編導們也在用創作不斷拓展著自我的邊界。編導徐琰、王濟禹此次聯手創作了題材新穎的作品《LIVE SHOW》,虛構了一檔24小時記錄著一個被創造出來的空間的娛樂節目,“吉賽爾”作為唯一的主角成長于此,并從未離開,生活在精心編織的謊言中。此次工作坊中年齡最小的參與者是來自中芭舞校的學生閆夢玄,用舞蹈創作的方式記錄了其在腳踝后游離骨摘除術后康復期間的心路歷程,以稚嫩的編舞表達了期盼傷愈、期盼繼續舞蹈的真摯情感。
持續將近2小時的“芭蕾創意工作坊”,更像一個大派對,臺上的創作者和臺下的觀眾都沉浸其中。擔任工作坊總導演的中芭青年編舞家王思正表示:“在工作坊中,比起創作和表演,我更關注的是舞蹈背后的‘人’。12年來每一位新加入進來的人雖然作品風格各異,但都在面臨著相同的問題與困惑,也都在品嘗著相同的喜悅和成就感,而每一個人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經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