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埃及美食中,人們都能看到文化交融的痕跡,庫莎麗就是這其中的典型。庫莎麗是埃及人最喜歡的菜肴之一,被稱為“國菜”。它的起源眾說紛紜,有幾個版本,最普遍的說法是這道菜由印度菜“Khichdi”衍變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士兵同英國軍隊一起打仗時,將這道菜帶到了埃及,從此,這道由扁豆和米飯混搭的菜肴便在埃及廣為流傳。后來,居住在埃及的意大利人又將通心粉加入這道菜中。在融合了印度和意大利的烹飪元素后,埃及人在此基礎上又為該菜添加了新的內容,比如,炸洋蔥、番茄醬、孜然、辣椒醬、大蒜汁、大蒜醋、鷹嘴豆等。
單從這一道菜,就能看出埃及美食文化的多元性。在與其他阿拉伯國家和歐洲國家的文明交融過程中,埃及文明不斷吸收新的元素,對當地美食產生較大影響的包括土耳其、敘利亞以及其他地中海國家的菜系。
早年間,庫莎麗一般會在街頭的手推車上售賣,如今,這道菜已進入埃及的各大餐廳。埃及不同省份的庫莎麗在食材選擇上會稍有不同。如在開羅,庫莎麗的主要食材包括米飯、通心粉、黑扁豆、鷹嘴豆等,通常這些材料都是分開烹調的,吃時再拌到一起。根據個人喜好,可加入番茄醬、大蒜汁、大蒜醋、炸洋蔥、辣椒醬進行調味,店家通常自己烹飪調制配料,并不是使用超市賣的現成醬料。
而在亞歷山大,則將黑扁豆換成了黃扁豆,米飯中還加入了咖喱和小茴香調味,這讓庫莎麗的整體色澤更加和諧統一。除此之外,亞歷山大的庫莎麗還會加入埃及蛋卷,并用腌制的西紅柿代替番茄醬,口感更有層次。
有埃及朋友告訴記者,判定這道菜做得好不好,最主要的就是看炸洋蔥和番茄醬做得好不好,炸洋蔥的主要作用是提香,而番茄醬的作用則是化解炸洋蔥的油膩。好吃的番茄醬的制作過程非常復雜,原料不僅有番茄,還包括大蒜、香菜、洋蔥、紅椒、白醋、植物油等。這樣烹制而成的番茄醬能讓每一口飯、每一粒豆、每一根通心粉都浸染著酸香糯滑的特殊口感,讓人回味無窮。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家餐廳制作庫莎麗都有獨家秘籍,位于開羅市中心的阿布·塔雷克餐廳的庫莎麗就因為其神秘的配方被很多旅游雜志傾情推薦。
庫莎麗對埃及小伙阿里·賽義德來說就是鄉愁,在迪拜工作的他每年回家休假最大的心愿就是去開羅街頭吃一碗正宗的庫莎麗。盡管在迪拜工作多年,但阿里·賽義德還是找不到味覺上的歸屬感,“對于家鄉食物的嗜好深入我們的血液和骨髓。”阿里告訴記者。
而對埃及人艾哈邁德·哈米德來說,庫莎麗對于他的意義就像是失意時聽到的那首療愈的歌,慰藉人心。這不由得讓記者想起中國人常說的話,沒有什么是一頓火鍋不能解決的,如果有,就兩頓。艾哈邁德是一名導游,疫情發生以來,他的收入急劇下降,生活的變化讓已步入中年的他壓力很大,一家人靠他養活,兒子要上學、雙親身體又不好,人生失意讓艾哈邁德陷入迷惘:“每當心情不好時,我就會去街頭吃一碗庫莎麗,一碗下肚所有煩惱都煙消云散。”艾哈邁德認為,“庫莎麗是埃及人的靈魂食物,不但營養豐富,而且百姓都負擔得起(一份售價約10元人民幣)。”艾哈邁德說,一碗高碳水化合物入肚,使人的內心充實而舒適。一頓庫莎麗,讓他對明天又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