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位在世藝術家像大衛·霍克尼那樣,院校畢業之后就一直很出名,名聲持續一生。
霍克尼的作品格外吸引并不具備藝術專業知識的大眾。也許,我們對霍克尼的藝術感興趣,只是因為這些作品色彩斑斕讓人感覺愉悅,也許因為作品里的人物和草坪樹木是具象的,很容易理解,也許是他所描摹的日常生活場景與閑暇時光,讓我們都有共感,或者,還有霍克尼本人的話題度,他從很早以前就坦然地面對自己的性向,把它作為最自然的本能的繪畫主題,霍克尼的迷人氣質和風趣話語,讓他成為媒體的寵兒。
有人說,霍克尼是一個被高估的二流藝術家;也有人說,霍克尼的作品因為其生活以及圍繞在其周圍的那些人而顯得淺薄。霍克尼自己怎么看呢?他說:“我知道有些人認為我過著一種極富魅力的生活,但必須承認,我自己從來沒有過這種感覺。即便當我在好萊塢,屋外有一個游泳池,我依然覺得,我的生活實際上就像一個勤勞的藝術家那樣。我就是這么看的。”
霍克尼的早期作品平面、即興、滿載著比喻。有些像涂鴉,像一堆亂糟糟的零部件的構成。不是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的若隱若現,不是弗朗西斯·培根的恐怖壓抑,他從不抱怨、不控訴,也不做應激社會反抗,他天真坦率、直截了當地用畫筆表現了他與朋友們的生活。
1964年,霍克尼遷至洛杉磯,此后長期定居在那里。這階段的作品色彩濃艷,幾何圖形的運用有裝飾效果,某些圖像和主題或多或少地成了他明確的符號:游泳池、池邊的男子、日光浴、靜止的水紋、修剪過的草坪,藍色綠色橙黃等鮮亮色澤與古銅人體的襯映……還有他的拼貼作品,把攝影作品引入繪畫的大量嘗試,讓人印象深刻。
年屆八十之際,霍克尼打算脫離喧囂浮華的都市氛圍,要為自己尋求一種寧靜的村居生活。霍克尼選擇了諾曼底。諾曼底北濱英吉利海峽,西部海岸遍布花崗巖懸崖,東部是頁巖,中部擁有長長的沙灘。諾曼底地域的田野分割得非常小,每個小塊都有高大的樹籬遮擋著,是當地的一個特征。塞納河入海前,蜿蜒盤繞,沿岸風光優美。
這個選擇實在佳妙,隨后的事實也很快證實了霍克尼的幸運和正確。當新冠病毒肆虐之時,霍克尼的村居生活并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諾曼底歷史悠久的“大花園”里有他的工作室,此處幽謐寂靜,遠離塵囂,新冠病毒迫使人們強制性隔離,讓很多人難以忍受,而霍克尼仍然悠閑度日,事實上,他在這種生活中發現了許多樂趣,獲得了藝術創作的靈感。
一個雨天,馬丁·蓋福德的收件箱里收到了霍克尼畫小睡蓮池的一幅畫。這幅畫后來被命名為《第263號》,作于2020年4月28日。
在后來的談話里,霍克尼說起自己繪畫時的場景。他在雨中盯著池塘看了大約十分鐘,然后進屋將它畫了下來。他觀察時注意到,當一滴水珠落在水里時,會泛起小水花,這會在水面上形成小圓暈,然后一圈一圈蕩漾開來。
無論是池塘、水坑、游泳池還是大海,水是霍克尼永恒的主題之一。霍克尼喜歡莫奈的睡蓮,葛飾北齋、歌川廣重的浮世繪雨景,黑澤明電影如雨如霧的氛圍,達·芬奇對流體力學的研究,康拉德·維茨《捕魚的奇跡》里對水花的描繪,阿瑟·梅森·沃辛頓高速攝影的水柱圖像……霍克尼還談到了特里斯坦·古利的科普著作《水的密碼》。古利說:“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一個村莊的池塘了解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正在發生什么。”霍克尼覺得《水的密碼》很有趣,他喜歡像解讀海洋一樣解讀水坑,波紋和水花的語言是一樣的。
我們可以從中發現霍克尼的一些特性了。那些認為他的世界觀空虛無聊且有限的批評,并不那么公道,霍克尼的樂觀開朗很有感染力,他對這個世界懷著無限的好奇心,熱衷了解科學,研究如何讓科技與藝術融為一體。他的創作力始終旺盛,就像他喜歡的偶像畢加索那樣,他們研究并實踐各種突如其來的想法,而并不太在乎別人眼里對他們及其作品的評價。他們不僅熱愛畫畫,更熱衷于如何畫畫。
大衛·霍克尼在諾曼底,霍克尼的創作欲望激發了馬丁·蓋福德的熱情,基于兩人長期的友情和之前愉快合作的《圖畫史》,蓋福德與霍克尼決定出版一部談話和通信錄。這就是《春天終將來臨》一書的由來。與他們的交流相配的,是一系列霍克尼在諾曼底畫下的iPad素描和油畫,均為未發表過的全新之作,以及他們的談話中涉及的大師巨作和藝術科技作品。
《春天終將來臨》是霍克尼晚年藝術理念的討論,因此它帶有總結和回顧的性質,同時顯示了這是一次新臺階的提升。數十年來讓他著迷的那些主題:光線、色彩、空間、感知、水流、樹木……繼續以鮮艷奪目的姿態盛開在他的畫作里。他的繪畫似乎并沒有光影的層次感,好像也沒有透視感,但他的處理有某些吸引我們的地方:那些扁平的水彩畫的平面,漫不經心、枝條僵直的不知名的路邊樹木,然而枝頭的花卻是成簇成簇繁茂抱團的,而在某些以“春天”命名的畫作里,那些樹的枝條則被大團大團的綠包裹著,背景有時還有藍色的天空、蜿蜒的粉色的小徑,更加綠的大片草坪,帶給觀者飽滿的視覺沖擊力。
霍克尼的構圖和線條也讓人印象深刻。《大水花》(1967)是他廣為流傳的代表作。畫面緊繃繃的,又是友好和諧的,仿佛現實元素構成的后現代小說,把中產階級優雅閑散的郊區生活加以藝術處理,那水花本身,就像一張高倍速率的高清圖像的疊加,一大片影像和一條條白色波紋曲線,就是霍克尼風格化的杰作。
晚年的霍克尼依然醉心于一朵水花所容納的世界。他發現,時間和規模是相對的,尤其是在圖畫中。蓋福德強調了霍克尼繪畫所呈現的觀看體驗。那種水柱、噴濺和水坑同時存在的視錯覺差不多就是霍克尼在他的游泳池畫中所描繪的現象。霍克尼的水花飛濺讓運轉于其上的時間進入了我們的主觀感受。它們是對幾乎只存在于瞬間的事物之美麗、復雜、緩慢的再現,是對時間、藝術和感知的玩笑,也是對水的運動的表現的仔細記錄。
霍克尼希望在拼接照片的過程里找到另外一種立體主義。他認為攝影的本質是文藝復興透視法的延續,攝影的觀看方式是固定的,缺乏時間的維度,而他希望能在攝影與繪畫的糅合里打破各自的囿限,為人們提供一種更有趣的觀看世界的方式。霍克尼還認為,立體主義與中國手軸相聯系,他喜歡畫家們身臨其境之后再把腦海里印象深刻的東西描摹出來的表達方式,重要的是感覺,帶著眼睛上路。
霍克尼對于藝術與新技術的結合,一直以來都興趣盎然,在他看來,對于技術的迷戀同樣指向藝術的更多表達可能。機械復制并非如我們想象的那般機械,創作力的源泉是人們對一件事所傾注的情感。
《春天終將來臨》,如書名所含有的意象,它是鼓舞人心的、充滿希望的。它讓我們看到貫徹人生的熱情和驚奇感所締造的個人成就,也展示了在當前的時局困境里,我們可以在“一朵小水花”里發現的美麗與獲取的安寧。
關鍵詞: 立體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