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記》到《堯風舜雨:元大都規劃思想與古代中國》,王軍走過了二十年的鉆研與求索的歷程。從新華社高級記者、《瞭望》新聞周刊副主編到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軍對中華文明的溯源和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與意義不斷進行追問。他閱讀大量古代文獻和考古報告,寫了一兩百萬字的讀書筆記并做了大量調研和測繪之后,以齊政樓和元大都為切入點,奉獻給學術界和廣大讀者一部有分量的作品。
近日問世的《堯風舜雨:元大都規劃思想與古代中國》,全書分甲、乙兩篇,甲篇為《齊政樓名稱方位考》,對齊政樓的名稱本義,學術界討論多年的齊政樓、鐘樓的建設地點加以考證,同時考證元大都大天壽萬寧寺中心閣、中心臺的建筑性質、建設地點,對元大都中軸線制度加以研究,揭示了忽必烈取義《尚書·堯典》命名齊政樓的重要意義;乙篇為《元大都規劃的陰陽法式》,以元大都的大城規劃、建筑布局為研究對象,結合中國古代天文律歷數術之學,揭示其所蘊涵的陰陽法式與思想觀念。
元大都齊政樓究竟建在哪里
《堯風舜雨》以翔實的史料考證、現場調查,對學術界長期存在分歧的元大都中軸線制度中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得出了明確結論。
其中,確認元大都中軸線與明清北京城中軸線為同一軸線,元大都中軸線北端為齊政樓、鐘樓,并非大天壽萬寧寺中心閣;大天壽萬寧寺中心閣是元成宗、元寧宗的神御殿,位于元大都中軸線北端東側;元大都中心臺并非全城平面幾何中心或中軸線北端的標志,而是筑于元大都金臺坊取義禮賢納士、象征黃金臺的禮制性建筑;元大都中軸線以齊政樓對應北極璇璣,以海子橋取義閣道星,以通惠河取義銀河,以元大內對應營室星,形成了與秦都咸陽相似的“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城市景觀;齊政樓取義《尚書·堯典》舜得天命的典故“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由此顯示忽必烈是堯舜傳人、元朝是中華正統,這在中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中具有重大意義等。
有關專家認為,這些研究對認識中國古代城市的中軸線制度、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文化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營建制度的文化基因是什么
“在研究過程中,我一次次驚嘆于元大都的平面布局——其中的相當部分還留存于今天的北京——竟是如此精確而藝術地承載著中國古代文化最為核心的知識與思想體系。”王軍說。
綜合研究中國古代天文律歷之學,基于古代文獻和考古學資料,《堯風舜雨》對元大都規劃設計所依托的思想體系予以系統揭示。
其中包括元大都子午卯酉時空格局與農耕文化的深刻聯系,易學思想對元大都平面布局的深刻影響,元大都健德門、安貞門取義《周易》乾坤二坤所具有的天文學意義,交泰思想在元大都城市規劃中的體現等。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還將元大都的規劃設計與漢長安、隋唐長安、明清北京等古代都城比較分析,得出了明確結論:由觀象授時活動催生的時間與空間密合的觀念深刻定義了中國古代營造制度,空間被時間賦予了意義,成為知識與思想的載體,塑造了與天地環境整體生成的建筑形態。中國古代營造制度習用的若干種天地數比例,皆具有確切的文化意義。因而,對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除了結構技術層面的考察,還須結合數術之學,深入揭示其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