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近幾年來最為火爆的裝修風格,侘(chà)寂風在90后、00后群體中熱度居高不下,成為年輕人最愛的潮流風向。其實侘寂風不止停留在裝修設(shè)計行業(yè),隨著新冠疫情帶來的消費理念降溫,侘寂也逐漸成為年輕人追隨的一種生活方式,它代表了低欲時代下的極簡生活,倡導在最樸素的溫暖中回歸生活的本意。
侘寂(わび?さび/wabi?sabi)是日本美學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樸素又安靜的事物。但細究起來,侘寂與中國的古典詩意哲學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
侘:為了獨顯一枝潔白的牽牛花
不惜剪掉滿園的花朵
“侘”字最開始為茶道專用字,《禪茶錄》講:“侘者,物不足?!蹦纤螘r期,兩次留宋的榮西和尚把禪宗帶到了日本,還帶回了中國的茶樹種子、制茶技術(shù)以及飲茶技巧等,可謂是日本的“玄奘”。茶道在日本由禪宗大師與僧侶們所發(fā)揚,被富有的貴族采用,他們精心建造茶室,使用從中國進口而來的華貴茶具。
然而,在16世紀,茶道大師千利休提出了一種新的茶道方式,使之可以在小的茶屋中進行,茶具也是本地的工匠所做。千利休的這種茶道儀式征服了不富裕的民眾,成為著名的侘茶道(即以侘的方式進行的茶道),才有了千利休的侘茶美學。
千利休先后擔任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茶頭(茶道侍從)。豐臣秀吉生性兇惡,卻極愛茶,聽說千利休的院子里種滿了牽?;ǎG葉環(huán)繞著花朵,爬滿籬笆,十分壯觀,就打算來千利休家里喝茶賞花。
第二天,豐臣秀吉高高興興來到千利休家,見籬笆上光禿禿,一朵牽?;ㄒ矝]有了,那種千花競放的壯麗景象消失了。豐臣秀吉怒沖沖地來到室內(nèi)打算問千利休的罪,一進內(nèi)室他就驚呆了。只見暗淡的室內(nèi)壁龕上,放著一個小巧的凈色花瓶,花瓶里插著一枝潔白的牽?;?,花瓣嬌嫩,露水還盈在花心。千利休為了獨顯這一枝潔白的牽?;?,不惜剪掉了滿園的花朵。但是這朵花,確實震撼了豐臣秀吉,他坐下來,品茶、賞花,心逐漸安靜。
將滿園繁盛的花朵剪掉,只留下這么一朵潔白簡單的花,這種荒涼、簡單的美感,大量的留白,正是千利休推崇的茶道風格。
在狹小的空間喝茶,本身就是一場修行,空間上的局限,讓外界的一切欲望止步,他摒棄的不僅是繁瑣,還有心中的雜念。
千利休死的那年,日本茶道正式被確立,茶道的侘之美完成了發(fā)展之路。中國茶道代代更新,舊習淘汰,千利休及他的弟子,卻一直在延續(xù)一種“侘”精神。
寂:源于中國詩詞的俳句
形成了寂文化
寂的日本古典寫法是:さび,“寂”字,在日本的古書《徒然草》中用來表達年代久遠的書冊散發(fā)出的古舊氣味,是一種對古舊之美的欣賞。
室町時代(?1336年-1573年),寂這個概念在俳句的世界中得到了相當?shù)闹匾暋Y饺塌L立在《芭蕉葉舟》一書中認為:句以“寂”為佳。那種時間的沉淀與生命留白的句子,成為俳句的主流,即為“寂”。
寂,代表了日本的俳句,而俳句的精髓,化自唐詩。因為早在幕府時代,唐詩就開始在日本僧侶寺廟大肆流行,這些人的品位淡然悠遠,富有禪意,于是一大批意境唯美空寂的唐詩進入了日本,成為當時文化的一部分。日本學者村上哲見在他的《日本人與漢詩》中寫道:“大唐的詩,如同最美麗的長天,讓人只能仰視。”
在日本,最著名的一首唐詩是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入選日本教科書,可謂婦孺皆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種令人心碎的、凄涼的、孤絕的意境,恰好是日本人推崇的美學標準,也是“寂”的源頭。
模仿唐詩的日本詩人層出不窮,以俳句的形式流行。到了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日本出現(xiàn)了一位著名的俳句大師松尾芭蕉,他的俳句深受王維的影響,俳句詩畫一體,禪意十足,注重意境之美。
比如這一首比較著名的:涼秋九月白荻放,一升露水一升花。意境孤寂蕭瑟,富有禪意,明明就是一幅遼遠的深秋荻花圖。
明治時代的詩人正岡子規(guī)曾說:“俳句、和歌、漢詩形式雖異,志趣卻相同,其中俳句與漢詩相似之處尤多,蓋因俳句源于漢詩絕句之故?!?/p>
模仿中國詩詞意境的俳句最終形成寂文化。
侘茶與寂之美漸漸合二為一
成為一個新的詞
除了唐詩,中國水墨畫也大量輸入到了日本。在日本最受歡迎的是僧人牧溪的畫。牧溪是南宋末年到元代初期的僧人畫家,他的畫不遵循傳統(tǒng),拙樸,自由,有稚氣,這種充滿禪意的、拙樸簡潔的大面積留白的畫風,給了欣賞者以神秘與無盡的想象空間,很符合禪宗的風格。于是這種以淺淡墨色來渲染空間的畫得到了日本畫家的大量模仿,這種空、靜,煙云氤氳的感覺,與唐詩十分相近,更進一步影響了日本的文化走向。
道教以及禪宗,結(jié)合唐詩與宋代牧溪風格的水墨畫,構(gòu)成了一種大量留白、極簡又蒼涼的美學氛圍,正是侘寂風的源頭。
侘與寂,最開始并不是一起出現(xiàn)的。大西克扎在《侘寂》一書中寫道:侘寂一詞,對應(yīng)日本的短詩“俳句”和茶道。
千利休的茶道美學核心是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的禪境,斬斷與物欲的聯(lián)系,與俳句中的空寂十分接近。于是侘茶與寂之美漸漸合二為一,成為一個新的詞,一種文化與審美。
李歐納·科仁在《wabi-sabi·侘寂之美》中舉了一個何為侘寂的例子:“如何打掃滿是落葉的庭院?首先用草耙把地清理得一干二凈,然后,搖晃其中一棵樹,好讓少許落葉掉落,這就是‘侘寂’?!?/p>
如今,侘寂是日本重要的古典文化之一,而侘寂的源頭則來自中國唐詩宋畫中的氣質(zhì)與哲思之美、茶道等。
從唐詩到宋畫,從俳句到茶道,侘寂是從藝術(shù)到生命本身的過渡與升華,是更關(guān)注生命與精神本身,摒棄奢華與物欲的追求。
侘寂寫滿了古代中國的詩意與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