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京十一學校歷史老師李亮沉默著、微微低著頭一步步走出鏡頭,空蕩蕩的教學樓里只余斑駁的光影。校園由喧囂歸于寂靜,學生從入學走向高考,紀錄片《真實生長》的故事收束于此,隱去“結果”和“答案”,讓觀眾隨著年級主任的寄語,留下對主人公們走向的好奇和期待。
四集正片,每集時長35分鐘左右,再加一集5分鐘左右的番外,《真實生長》的體量看起來與一部電影相差無幾。事實上,這部聚焦北京十一學校教育改革的紀錄片從2012年開拍,歷經8年,跟蹤拍攝三名學生周子其、陳楚喬和李文婷的成長歷程,積累拍攝素材近1000小時。
記錄并沒有止步于高考。從高一入學到大四畢業,主人公們一次次與“起點”和“終點”相遇,也繼續不停歇地向前。追求故事的完整和對結局的執著是慣性使然,而對一部講述成長的紀錄片而言,真實的生長遠在鏡頭之外、影片之外。如同已播出九部的系列紀錄片《人生七年》,漫長的生活道路不斷延展,變化和難以預測才是最大的常量,擁有大量素材的《真實生長》嘗試用截取切面的方式,觀照永不止息的生活和成長。
在片名的變化中,同樣可以看到這種對確定性和唯一指向的回避。《真實生長》最初定名為《教育突圍》。2011年,北京十一學校被確定為國家辦學體制和高中特色發展改革試點,開始率先推行教育改革。在“突圍”的主題下描摹和呈現改革,自然會引發對改革成功與否的追問,但這顯然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用導演張琳的話來說,就是“沒有人能在那時候下決斷,即使是現在也不能”。
“真實生長”則顯然不同,影片關注、記錄、思考、呈現的歸于人本身,從全景式的教育改革分析轉變為對三個少年成長變化和心路歷程的刻畫。學生階段的他們處于這場改革的中心,改革無疑對他們有著深刻影響,而成長則從不曾局限在方寸校園之內。這些即將步入成年的少年在外界環境的探索與實驗、改變與重塑中,如何一面投出逡巡的目光、嘗試向更大天地邁開步伐,一面向內觀照自身、探求內心與自我對話?三位主人公的故事里,有撲面而來的青春氣息,也有似曾相識的粗糲,理想、迷茫、成熟、稚嫩混雜在一起,呈現出教育的復雜性、個體的多面性和成長的真實質感。
非典型學霸周子其,一出場就是在軍訓時跟老師激烈討論“如果公共意志和人性相違背,那我應該遵從誰的看法”,并給校長寫長信陳述自己對軍訓的看法,最終讓學校取消了初中的軍訓并縮短了高中軍訓的時長。他有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志向,希望學習熱愛的歷史專業,但卻在家庭期待與自我理想中掙扎拉扯,被學校戰略部門老師一語道破:“無法產生激情”是因為“找不到如何與這個世界發生關系的方式”。
陳楚喬成績不拔尖,但自信、理智、冷靜,有著同齡人中不俗的思想和談吐。面對壓力,旁人選擇通過睡覺、聽音樂等方式解壓,她則把解決問題視作唯一可行的方式。當一些學生思考如何提高分數、另一些學生熱心公共事務,她想的是自己擅長什么,將來要從事什么職業。面對選擇,父母的開明和支持讓她尋找熱愛的步伐走得更堅定。
從外地來到十一學校上高中的李文婷面臨的第一課是變化。對于周圍人的“反叛”,她更傾向于“去適應,而不是去挑刺”;對于中學生活,她認為不快樂是理所應當的;面對更自由和擁有更多選擇空間的管理方式,初來乍到的她感到迷茫不適。習慣于把自己看得很渺小的她有些靦腆、膽怯、自卑,但也在三年中嘗試學跳舞,逐漸打開自己。
三名學生,三條不同的成長軌跡,三種不同的人生選擇,《真實生長》中的他們是“典型人物”,但作為觀眾,通過片中人投射的自我往往是三者的集合。熱血、搖擺、自信、羞澀、勇敢、膽怯……這些特質在許多人的青春底色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并不因十年時光的差異而過時褪色。借由個體成長的切口入手,將教育改革的沉重、陣痛、復雜包裹其中,《真實生長》由此獲得了一種相對輕快、松弛的進入方式。這樣的舉重若輕必然同時意味著對深刻和全面或多或少的損害,例如片中的大量跳剪就受到一些觀眾詬病,但也是這份“聚焦”讓影片下沉到生活之中,與每一個個體貼得更近,并延展了其內涵空間。一場充滿挑戰的改革,一所作為實驗樣本的學校,一群充滿個性的少年,一段觸手可及的回憶……無論投以何種視角,都能從中獲得思索或共鳴,影片也因此具有了靜水流深的力量。
如同陳楚喬眼中的魯迅主題課——要求學生有一顆對生活敏銳的心,一顆對情緒和思緒敏感的心,關注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在應試技巧之外更豐富、更具人文價值的素養,《真實生長》用十年跟拍做出的嘗試,也在某種層面與這場教育改革的理想不謀而合:不提供標準答案,盡可能減少引導,以一種討論的姿態,留下一份綿延的溫熱。
“所謂教育,是要將學校學到的知識忘掉后剩下的本領。”番外結尾,陳楚喬驅車行駛在路上,他們的人生征途才剛剛開始,尋找內驅力的旅途仍未止步。周子其在大學感受到自己的普通,陳楚喬感慨初入社會與想象大不相同,或許最終,他們會成為與你我一樣身處蕓蕓眾生之中,卻與眾不同的“珍貴的普通人”。
就像《少年時代》的主題曲《英雄》唱的那樣:“我不想成為什么大人物,只想像普通人一樣拼搏一生。”《真實生長》帶來的正是這樣一種帶著毛邊的鮮活與蓬勃。在注定要獨自走上的漫長路途里,“找到真正的自己”、思考“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是一項長久的課題,也正是平凡與普通的生活常態里不動聲色的動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