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時,有個叫作袁聿修的官員。北朝的官僚體系很腐敗,臺閣郎官都不免接受賄賂,但袁聿修卻清正廉直,擔任尚書郎十年,從沒有接受過別人一杯酒的饋贈。
《北史》里記載過一段故事,說的是袁聿修有個叫作邢邵的朋友,他與袁聿修的關系非常好,經常相互調侃開玩笑。邢邵還給叫袁聿修取了個外號叫作“清郎”。北齊大寧年間,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到各地去巡察,考核官員們的施政情況。當時的邢邵正在擔任兗州刺史,正好袁聿修也要途經兗州。老友相見,分外高興,臨別之時,邢邵拿出了一段白綢子,要作為禮物送給袁聿修。
老友之間相互送一些禮物似乎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尷尬的是,邢邵當時是一位地方官員,而袁聿修卻是承擔著監察責任的巡察官。于是,袁聿修拒絕了邢邵的饋贈,然后對他說:“我今天從您這兒經過,您送我禮物不合適啊。古話說‘瓜田李下’,古人對待一些會引起嫌疑的行為也是非常謹慎的,希望您能理解我,不要因為我沒有收下禮物而見怪啊。”經過袁聿修的提醒,邢邵也醒悟了過來:這禮,的確送得很不合適。
《新唐書》里也記載過類似的故事。唐朝時的書法家柳公權曾經擔任過工部侍郎,有一天他進宮匯報工作,唐文宗問柳公權:“最近外邊有什么新鮮的新聞嗎?”柳公權聽皇帝發問,就跟他說:“最近外面流傳著許多與郭旼有關的小新聞,說他能當上邠寧節度使是拍了領導馬屁。”唐文宗聽了,疑惑地說:“郭旼是太皇太后的叔叔,在工作上也沒有犯過錯誤,由金吾衛將軍轉任邠寧節度使,也不算什么大的調動,為啥還有這么多人議論呢?”
柳公權說:“以郭旼的工作能力和人品修養,擔任個節度使完全是合適的。人們議論的重點是郭旼曾把兩個女兒獻給了宮里,所以才得到了這個工作機會,不知這可是真的?”唐文宗聽了之后,連剛喝進嘴里的茶水都給噴了出來,趕緊解釋:“他兩個女兒是進宮來看望太后的,這是探親,不是進獻!”
柳公權說:“古人說走在瓜地里就別彎腰提鞋子,走在李子樹下就別伸手整理帽子,要不然就得給人懷疑想要偷瓜摘李。如今正趕上郭旼到新崗位上赴任的特殊時期,他的兩個女兒卻進入了宮里,咱們自然知道他是正常轉崗,可下面那些個老百姓或者基層官吏們怎么知道呢?”聽了柳公權的話,文宗立即派人將郭旼的兩個女兒送回了家。
《元史》里也記載過一段故事,講的是元朝時有個大臣叫作張雄飛,他向來以正直廉潔而出名,擁有著非常好的聲譽。話說張雄飛有五個兒子,長子叫作張師野。張雄飛在中書省上班的時候,張師野也在朝廷上班,不過他的職位卻與張雄飛差了十萬八千里:張雄飛已經屬于宰相級別的大臣了,而張師野的工作崗位卻非常不起眼,甚至稱得上是渺小:只是東宮的一個宿衛,也就是負責太子安保工作的禁兵。
當時荊湖行省的平章政事叫作阿里海牙,有一天,阿里海牙進了京城,去覲見太子的時候一眼就望見了張師野,他很感慨:張雄飛身居相位,卻甘心讓自己的兒子在這樣一個小崗位上打拼。一方面是佩服張雄飛的氣概,另一方面也是想向張雄飛示好,阿里海牙便上了個奏疏,推薦張師野擔任荊南總管。
張雄飛知道了這件事立馬進行了勸阻,回到家之后他便對張師野說:“今天有人推薦你去地方上當官,你在東宮上班上了這么多年,按理說也該升職當官了,但我現在身為執政,如果你在這個時間段升了官,天下的人一定都會認為是我徇私了。”說完之后,他又對著自己的五個兒子說:“所以,我一天沒有離開現在這個工作崗位,你們就不要想著能當官。”
三國時期的曹植在《君子行》里提到:“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說的是經過瓜田的時候就不要彎下身來提鞋,免得被人懷疑是摘瓜;走過李樹下面就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免得被人懷疑是摘李子。
無論是袁聿修還是柳公權,抑或是張雄飛,他們身居高位,卻依然能夠保持頭腦清醒,主動遠離有爭議的人和事,從而避免瓜田李下的嫌疑,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