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來越多的曲藝與相聲演員開始了個人直播,一些人為了吸引受眾,增加流量,曝光行業里一些所謂的內幕,特別放大一些演員之間的矛盾或者歷史恩怨糾葛,更有甚者把一些歷史懸案,例如劉寶瑞之死等,簡單地歸結到某個人身上。
這些所謂的業內人士或者知情者,貌似在揭露行業內部的“黑幕”,但實際上大都是一面之詞,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因素。個人有沒有通過這些直播獲利誰也不好說,但是對于曲藝和相聲行業的發展,除了潑污水,讓人產生誤解以外,沒有任何的好處。
與這些人相比,相聲表演藝術家田立禾所做的關于相聲話題的直播,立足于相聲藝術作品和相聲歷史,并在此基礎上講述一些相聲名人的事件或者故事,傳播相聲文化以及相關的傳統文化,對相聲乃至于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播具有積極的意義。用咱們老百姓的話說:事不大,德行不小。
常識而不八卦
作為一名相聲老演員和曲藝教師,田立禾在對相聲的直播中,首先做到了務真求實,不唯權威馬首是瞻,敢于提出自己的學術觀點。他在直播中對王玨、汪景壽等人編著的《中國相聲史》中的某些觀點提出了自己的質疑。這種質疑不是建立在“抬杠漲學問”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自己多年的藝術實踐和藝術教育的基礎上。
例如他認為《中國相聲史》對相聲的地位推崇得過高,不符合實際。
盡管這場直播不是講課,但是老藝術家這種探究學術、實事求是的態度及其所傳達的文化內涵、精神內涵,不是粉絲量或者點擊率可以衡量的。實際上,刻意地拔高相聲為代表的民間藝術,并不利于這些藝術在現實中的創作,甚至容易給創作者一個錯誤的引導:讓民間藝術走向所謂的精英化、廟堂化,而失去了大眾性、通俗性和娛樂性。簡單地說,就是容易讓相聲作品脫離群眾、脫離生活。
當然,質疑權威理論并不意味著這位老藝術家的狂妄自大。因為這些年相聲演員“懟”學者的事情在臺上臺下層出不窮,與后輩相比,田立禾是針對觀點提出個人學術層面的意見,有理有據,而不是對人,更不是懟人。
這一點也表現在他對老舍相聲創作的觀點上。一方面,他講述了在相聲改進小組時期,老舍對相聲行業的幫助,但另一方面他也提到老舍在相聲創作上的成就不如在文學戲劇。一個顯著的例子是老舍先生的相聲作品并沒有在舞臺上真正流傳下來。個中原因其實很簡單,于相聲藝術而言老舍先生終究是位業余愛好者,不是專業人士。在藝術創作上,到底應該是遵從藝術規律還是遵從名人大腕或者所謂權威,田立禾給出了自己的選擇。
尊師承而不唯排輩
其次,作為一位相聲行業中的“老輩兒”,田立禾能夠對一些關于相聲的傳聞和誤讀進行“撥亂反正”,主要是以自己的經歷來進行知識普及。例如所謂的“德壽寶文明”排字兒問題。田立禾明確地表態,輩分有,但這個“德壽寶文明”的排字是不存在的。這些年在一些相聲表演團體和演員的“宣傳”下,相聲輩分的重要性似乎已經超過了相聲藝術的重要性。衡量一位相聲演員的水平,首先看的不是他的“玩意兒”,而是他的“排字”,似乎口頭上尊重這個所謂的“排字兒”、尊重這個“輩分”就是尊師重道。
而田立禾在直播里給人一個明顯的感受就是:重師承尊長幼,但輕輩分略排字。例如按照輩分來說,他是李伯祥、魏文亮的師叔,可是他又和這二位拜了把兄弟;女演員張文霞原本比他小一輩,但后來成為了他的妻子。一些跟田立禾同輩的老演員不能接受,找他的師父張壽臣告狀,但張壽臣并沒有阻礙反而支持了田立禾的這樁婚事。由此可見,所謂的師承和輩分問題如果說在舊社會還有著對這個行業起到家族式管理和行業自我保護自我規范的作用,那么新中國成立后它更大的作用應該是在相聲藝術和行業道德的教育和傳承,而不再是類似于封建家族或者江湖幫會組織那種約束相聲演員。新社會了,相聲行業不再是也不應是江湖之地。
如果今天相聲演員還要以輩分來說事,把“排字兒”掛在口頭上,表面上是尊重傳統,實際上是忽略藝徳和藝術本身,是搞圈子、拉山頭,走江湖、搶市場,本質上是歷史的倒退。
唯實而不吹捧
作為一位相聲藝術家,田立禾在直播中不僅介紹了一些經典相聲作品的誕生與發展過程,同時敢于批評相聲創作中的一些問題。例如他介紹了《報菜名》的發展過程。早先的《報菜名》是逗哏的要請捧哏的父親吃飯,而哏是落在倫理上(叫爸爸),也就是逗哏抄捧哏的便宜。后來人們嫌拗口,也加上包袱太低級,于是改為了請捧哏吃飯。此外,起初這段相聲“貫口”里沒有“四干四鮮四蜜餞四冷葷”,是后人為豐富這段作品的表現力而慢慢加上的。
又如他對《糖醋活魚》這個改革開放時代的新相聲作品提出了批評,認為這個相聲脫離了生活實際——因為在火車的餐車上不可能有大師傅做“糖醋活魚”這么費事的高檔菜,另一方面美國人并不吃鯉魚,還有一點就是相聲本身忽視了虐殺動物的問題。
也許有人認為“反虐殺動物”是今天的人們才意識到的問題,但田立禾用一個反映虐殺驢而遭報應的傳統相聲作品來說明,《糖醋活魚》這個作品本身也與傳統相聲所展現的舊時代人們的認知相違背,雖然后者還是存在一些因果報應的迷信思想。
由此可見,相聲創作本身是一件嚴謹的事情,一段相聲作品文本本身與技巧同等重要;同時相聲創作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過程;相聲演員從老一輩開始就不是頑固不化,抱殘守缺的,都是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去創新、去“變法”——借用譚富英的話說就是“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只有這樣才能有飯吃。
對比田立禾所說的,現在相聲舞臺上所流行的、相當多的粉絲們所迷戀的,不是作品、不是相聲藝術,而是演員的灑狗血;演員賣的不是相聲,是賣萌賣“腐”賣洋相賣低級趣味。對比田立禾在直播里所談,一些演員,尤其是一些年輕演員可以說真應了一句“古語”:罐里養甲魚——越活越抽抽兒。
從事笑的藝術而不是賣笑的
不知道田立禾的直播收獲了多少流量,但是從他的直播中、從他的言談中能夠看到一名相聲老藝術家對相聲的熱愛與尊重,更能夠看到他以及像李伯祥、魏文亮這些老一代演員那種獨立的相聲人格和相聲品格:他們是從事笑的藝術的,但他們不是賣笑的。
他們這一代人沒有辜負他們的前輩,并始終接受和遵循著前輩教導他們的那些優秀的東西去從藝去生活;他們尊敬他們的師長,但是并沒有死學他們的師長,也沒有借助他們師父的名號去抬高自己;他們始終遵從著自己的熱愛與理想去從事這門藝術,通過不斷的完善與發展去給自己“掙名掙利”。
今天他們雖然年邁了,但是他們的藝術思想是新鮮的、青春的;他們依然對今天的相聲有著種種的不甘,并為此以各種方式去奔走呼號,以尋求水清月明。
這就是格局。真正的相聲人的格局,也是今天相聲行業最缺乏的東西。
關鍵詞: 糖醋活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