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法醫秦明”“守夜者”等系列小說,作品被多次改編為影視劇,秦明身上積攢的標簽越來越多:法醫師、作家、編劇……然而,秦明始終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愛講故事的普通法醫。
只要秦明一直把故事講下去,活在他筆下的那個“秦明”,也會在紙頁間和熒屏上擁有越來越豐富的人生。
日前,由優酷、阿里影業出品,金盾影視聯合出品的懸疑劇《法醫秦明之讀心者》播出。這部劇講述了初入職場的研究生秦明(張耀飾)為了調查母親遇害的謎團,只身來到母親的老家龍番市,在四處探訪時意外被卷入一宗兇殺案。在一個個案件推理的過程中,秦明從青澀變得成熟起來,并以過硬的專業實力贏得了眾人的喜愛和尊重,也逐漸接近一切背后的真相。
《法醫秦明之讀心者》與以往作品不同的一點是,該劇主要圍繞剛畢業的年輕秦明而展開,角色身上兼具初入社會的青澀感和為人處世的高冷孤傲。
現實生活中,那一年剛入職場的秦明經歷了什么?
接受記者采訪時,秦明說,他初入職場的標簽應該是“一臉懵”。“我大學時就利用寒暑假到公安局跟著法醫見習了,我參與解剖第一具尸體的時候才18歲,可以說挺懵的”。
第一次參與尸體解剖時,秦明上大一,而死者是他相熟的同齡人。“當時全身都是麻木的,大腦一片空白。老師說:‘你能堅持嗎?你要是不能堅持的話,你就回去。’我說我必須得堅持,因為我跨不過這個坎兒,以后就干不了這個職業了”。
深刻感受到法醫在一個案件里的作用后,秦明堅定了要成為一名好法醫的理想。
2012年他出版第一本書《尸語者》,創作的初衷是源于“委屈”。當時很多人不了解這個職業,因此會對法醫產生誤解。另外,寫作能破除那些洗腦、帶節奏的謠言。
在小說中,秦明努力把晦澀難懂的法醫學知識用大家更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出來。“尸斑和損傷的區別”“自殺能不能碎尸”“身上十幾刀能不能是自殺”……“對于很多熱點輿情事件,具備這些法醫學知識,就能輕易識破謠言。”秦明說。
秦明提到,《尸語者》是他本人經歷的故事,而后來“法醫秦明”系列里的那個“秦明”則不能完全代表他自己,“在這個角色里注入了更多戰友們身上的閃光點”。
問:今年是“法醫秦明”系列出版十周年,可以向大家分享一下您的創作初衷么?
秦明:《尸語者》是我的第一本書,這本書創作的初衷其實源于委屈。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覺得法醫這樣一份付出多、回報少的神圣工作應該受到大家的尊重才對。但是,那個時候大家都不了解法醫,都覺得很神秘,甚至還有人問我:“你是法醫,是不是在火葬場上班?”不愿意跟我們握手、同桌吃飯的人很多。
所以我剛開始寫作是源于委屈,就覺得我是不是可以嘗試讓大多數人看待法醫職業的眼神,從偏見變成崇敬?所以才開始寫作,讓更多人去了解、理解、關注法醫這個職業。同時,也通過各式各樣的案件讓大家提升一些對謠言的免疫力。
問:《法醫秦明之讀心者》中法醫被稱為“讀心者”,是死者的傾訴對象,你怎樣看待這個形容?
秦明:無論是原著《尸語者》,還是這部改編的影視劇叫《法醫秦明之讀心者》,說白了都體現出法醫的職業價值——就是為生者權,為死者言,守護生命尊嚴的最后關卡。這也是我在寫作過程中自己提煉出的一個價值觀。無論用什么樣的名字、形式去表達對這個職業的敘述,只要能夠體現出這個職業價值觀,我就認可。
問:“法醫秦明”IP塑造了很多個“秦明”,這個人物的變和不變分別是什么?
秦明:法醫秦明的IP有多個不同的呈現方式,這個也是歷史原因導致的。我覺得每一個團隊都有每個團隊的創作想法,只要是認真的想法,我們都應該尊重。
如果要說變量,那人物的外形、性格、處事方式都是在不斷變化的,唯一不變的就是法醫的價值觀。能夠讓法醫這個職業被更多人看見,這就是我的初衷。不過不管是哪一部“法醫秦明”,劇里的“秦明”不是我,而是法醫的集合體,他是我把諸多法醫身上閃光點集合在一起的虛擬人物。
問:希望通過書寫一個個案件給觀眾傳遞什么?
秦明:我想傳遞棄惡從善的觀念。我們要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就要有寬容的胸懷。我希望能夠讓善良的人提高警惕,讓懷惡的人放下屠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