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托爾斯泰的這句名言廣為人知,也揭示了世俗生活的某種真相。不幸的家庭中,有一些人會遇到難以承受之重的大不幸,當事人往往痛不欲生,陷入精神上的暗夜而難以自拔。作家艾偉耗時多年創作的長篇小說新作《鏡中》,從一個家庭遭遇的極端意外事故出發,層層深入主人公的心靈世界,抽絲剝繭,啟悟真諦,呈現悲劇的凈化與升華。
《鏡中》開篇第一句,就讓建筑師莊潤生得悉噩耗,他的妻子易蓉駕車不慎撞上錢塘江大橋欄桿,車上的兩個孩子當場遇難,易蓉也身受重傷,慘不忍睹。這種慘烈的事故,瞬間摧毀了一個家庭,也讓活著的家庭成員哀傷不已,如何面對和接受現實都成了巨大難題。
艾偉自述,他的一位異國朋友曾遭到無妄之災,其妻兒被入室劫匪所害,朋友的遭遇也是他的創作出發點。而在文藝作品中,類似題材也偶有表現。如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主人公出門前一時大意沒有做好壁爐安全防護,意外引發別墅火災,兩個熟睡的孩子命殞火海。電影里的主人公深陷自責之中,其幸福家庭生活也由此徹底葬送。
跟《海邊的曼徹斯特》中的男主人公相似,艾偉筆下的莊潤生在事故發生后,也陷入了悲傷和自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一下子被打斷了。莊潤生的家庭表面光鮮,夫妻貌似是一對神仙眷侶,孩子也聰明活潑。但實際上,夫妻同床異夢,背后有著各自的秘密。作為一名建筑師,莊潤生聲名卓著,其建筑事務所在好友世平的打理下欣欣向榮,看起來屬于典型的人生贏家。但他與妻子易蓉并非琴瑟和諧,與電視臺記者子珊沉湎于一段婚外情,而這也令他在妻兒出事后,愈加感到自己罪無可恕。
艾偉用了相當細致的筆墨,來刻畫莊潤生慘痛至極的心理狀態。老實說,這種極致的心理狀態很難寫好,作家畢竟不是當事人,總歸隔了一層,容易陷入空疏、夸張的描寫。但考驗作家的功底也正在于此,能把自身沒有經歷過的極致心理狀態寫得令人信服,這才是真正的好作家。不得不說艾偉在情節設計上頗為巧妙,他讓莊潤生來到了中緬邊境,尤其是在戰火紛飛的緬甸,莊潤生目睹了戰爭造就的眾生慘狀,又親身經歷了生死懸于一線,可謂置之死地而后生,同時也多少從一己家庭之災難創痛中有所掙脫,雖然沒有掙脫內心陰霾,但起碼能夠繼續活下去了。這種讓人物通過自身行動,在艱險的環境中展現一絲活力,勝過那些泛泛的心理描寫。
如果人性挖掘停留于此,主人公從此翻開人生新的一頁,那么艾偉也仍然算不上好作家。在《鏡中》,他還分別細致塑造了子珊、世平和易蓉三個角色,這三人和莊潤生相互構成了鏡像關系,也跟小說的名字相契合。莊潤生沉浸于建筑藝術,感性氣質突出,不擅長處理世俗事務。世平跟他長相如親兄弟,穩重、成熟、精干,更富于理性,把建筑事務所打理得井井有條。兩人無疑是屬于互補式的鏡像人物。易蓉和子珊則屬于另一組鏡像人物,前者看似富有母性氣質,實則心理脆弱,耽溺于幻象;子珊貌似新潮開放,實則更有母性的堅韌與包容。
對于書中的四個主要人物,艾偉既進行了雙雙鏡像式的個性設計,又讓他們一開始就陷入錯位之中。由于時機的不對、性格的驅使,也由于命運的撥弄,四人形成了錯位的情感關系,又未能及時得以糾正。正是這種錯位的關系,使他們各自負有內疚,并直接或間接導致了一連串的悲劇。易蓉的慘烈車禍,莊潤生的自我懲罰,子珊的出走國外,以及世平最后的贖罪舉動,不能不說令人感嘆造化弄人。
在《鏡中》,艾偉顯然有意設計了幾處不同風格的建筑,并通過這些建筑來暗示或抒發主人公的內心或命運。莊潤生信奉巢穴主義建筑風格,其設計的成名作飛來寺禪院,主體建筑位于地下,利用建筑縫隙引入自然光線,在黑暗的空間內形成一把把光劍、一片片蓮花瓣的光影效果,這無疑也是其內心與命運的外化呈現。而他身處禪院中的文弱模樣,也讓子珊一見傾心。小說中的園林酒店劉莊,則處處流露著古典詩意,這里也是見證莊潤生、子珊秘密戀情的處所。易蓉則在運河邊一所老宅長大,老宅內精致豪奢而又頹靡腐朽,她嫁給莊潤生只為逃離這所老宅,但可嘆的是,她最后并沒有擺脫這所老宅的糾纏。她當初在老宅的臥室里裝上彩色玻璃,貼上城堡圖案,制造一種迷離的幻象,最終也把自己的精神世界關進了這個城堡里。
小說中最重要的建筑當屬莊潤生接受邀約,為日本長崎的山口洋子女士設計的一處道場。山口女士的家庭曾是當年長崎原子彈轟炸下的受害者之一。莊潤生苦苦未能覓得設計靈感,直到他先后兩次放下心底的仇恨,無意中獲得了靈感。當他在海底游泳,試圖借機報仇時,突然間看到了海面照射下來的一道光。之后,在海灘上,他看到云縫中透出的一道光,使他在那一刻領悟,并得以畫下了道場設計草圖。莊潤生把道場設計在海面下,只有佛像的頭部露出海面,外面罩上玻璃,當人們穿過海水下黑暗斑駁的隧道進入道場,突然站到光底下,會獲得一種涅槃重生的感受。
這個道場既源于莊潤生的個人靈感,同時也有子珊、世平、易蓉無意中的參與,某種意義上,是四個人共同完成了這個建筑的設計,也實現了各自的自我救贖,從靈魂的暗夜里走出來,置身于光明之地。《鏡中》的四個人物,沒有一個壞人,但卻造成了悲劇,他們的愛欲、貪嗔、罪孽,也可以視為映現蕓蕓眾生之苦的一組鏡像,而小說最終給了他們救贖的出路。這與《海邊的曼徹斯特》不同,后者的主人公拒絕走出悲傷,拒絕原諒自己。就此而言,《鏡中》本質上是一部書寫世間之苦及愛與慈悲的書,因為懂得,所以放下,因為慈悲,所以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