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你不是007系列電影的擁躉,也不得不承認(rèn)特工詹姆斯·邦德的故事在過去六十年間之于電影世界的影響力。自從1962年首部007電影上映以來,無所不能的特工邦德以及“邦女郎”們一同經(jīng)歷的驚險、刺激和浪漫,已成為數(shù)代電影迷的集體回憶,乃至成為英倫文化的象征之一。而近些年,如《王牌特工》和《黑寡婦》等票房大賣的好萊塢動作電影上映后,人們也總能在其中找到當(dāng)年007系列的影子。
007系列電影,不單捧紅了諸如肖恩·康納利、皮爾斯·布魯斯南等飾演邦德的男明星,也為一眾電影配樂作曲家提供了施展才華和想象的舞臺。像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英國知名作曲家約翰·巴里,早期便是以007系列電影配樂者的身份在圈中成名,后來更憑借《走出非洲》和《與狼共舞》等電影的原創(chuàng)配樂,四度奪得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獎殊榮。
約翰·巴里與007系列電影的緣分,原本很可能擦肩而過。1962年第一部007系列電影上映時,原定由紐曼負責(zé)配樂,而約翰·巴里在朋友的引介下,也參與進來,原本只是在紐曼所寫旋律基礎(chǔ)上做一些補充,不想電影上映時,巴里寫的這段音樂竟然貫穿全片,成為了真正的主題音樂,于是便開啟了他與這系列電影長達25年的緣分。等到1987年《黎明生機》上映的時候,巴里甚至在《名利場》雜志登了整版的廣告,用一句“這是偉大的25年”,為這場緣分畫上戀戀不舍的句點。
身為電影配樂作曲家的巴里,從不掩飾自己對于古典音樂經(jīng)典及莫扎特、柴科夫斯基和拉赫瑪尼諾夫等著名作曲家的仰慕。與波蘭作曲家潘德列茲基同樣生于1933年的他,走上了一條全然相反的音樂創(chuàng)作道路:潘德列茲基渴望探索音樂的實驗性,時常要求樂手以非常規(guī)手法演奏樂器以發(fā)出前所未聞的聲響,借此挑戰(zhàn)成規(guī);而巴里則不同,他渴望自己的作品被最廣泛的受眾悅納,因此更關(guān)注曲調(diào)的悅耳易聽。其筆下旋律,多用長線條樂句,緩緩流動,看似不爭不搶,卻與劇情配合無間,甚至成為電影被人們常談常新的關(guān)鍵所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巴里常常將古典音樂中的經(jīng)典段落植入影片,像是《走出非洲》中出現(xiàn)的莫扎特《單簧管協(xié)奏曲》,《時光倒流七十年》中讓人過耳難忘的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也有《黎明生機》中出現(xiàn)在全片最末的柴科夫斯基《洛可可變奏曲》以及歌劇院一幕中亮相的莫扎特《第四十交響曲》。有些古典音樂旋律出現(xiàn)在電影中,像是《異形》中的莫扎特小夜曲或是《沉默的羔羊》中的巴赫《哥德堡變奏曲》,都意在營造音樂情緒與電影意境之間的反差,而巴里在《黎明生機》等電影中引用莫扎特的原因則不同,他追求的是呼應(yīng)和襯托,以長線條的溫情呼應(yīng)溫情,以慢節(jié)奏的闊大呼應(yīng)闊大。這也是為什么古典和浪漫主義音樂穿插在巴里的一眾電影配樂旋律中,而從不感覺違和的原因所在。
巴里雖生活在先鋒樂派層出不窮的年代,卻慕古,渴望從莫扎特等百多年前天才作曲家筆下的經(jīng)典旋律中汲取靈感。或許他早已想清楚:藝術(shù)世界中潮流風(fēng)格千變?nèi)f化,唯有深植人心的才可永恒。這也在相當(dāng)程度上解釋了為何特工電影拍了那么多,人們最記得、最留戀的,總歸還是007系列的詹姆斯·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