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早年間依靠“八股繩,兩把刀”(賣青菜,賣牛肉和切糕)度日的牛街回民,口傳身授地把手藝一代一代的傳下去,致使今天住在牛街的老住戸都會做小吃。
宅家抗疫期間,筆者有時間做點平常少見的好吃的了。糖卷果和咸卷果是清真席上成對的對菜,這里說一下我做糖卷果的方法。主料紅棗、山藥和白面。然后按順序制做:紅棗去核切塊,山藥去皮。把山藥切成5-6公分的小塊,放在塑料口袋里拍碎,注意不要太碎。把棗、桂花和山藥放在一起加白面和在一起。初次做面可多一些。千萬不要放水。用山藥出的粘液把面和棗揉在一起(一斤棗三斤山藥)。把和好的食材揉成兩個饅頭大懶龍樣的面團,放在抹好油的屜上。蒸鍋加涼水放屜,開鍋后計時,20分鐘至山藥軟了才行。同時把屜布滲濕備用蒸熟后,用鏟子把食材產出來,放到屜布上卷成直徑4-5公分的圓形或三角形,卷磁實了,打開布放在通風處晾干。將食材切成2.5公分寬的小塊,放油鍋過油炸至黃色待用。炒鍋上火,熱鍋后放炒菜量的油,不要等油熱就放白糖,翻炒糖色,發黃后加開水熬。熬成拉粘狀。把炸好的卷果放入炒好的糖色里翻炒至均勻,出鍋,撒芝麻。至此,出鍋碼盤、表面灑上白糖擺上金糕條后上桌,一盤美色美味的糖卷果就制作完成了。
京城名廚“廚子舍”的后人舍增泰介紹說,“艾窩窩”是元代即有的食品,主料使用江米(南方稱糯米),因江米的口感比黃米更好,餡料是芝麻白糖,特別是在廟會上江米蒸熟,分成小劑子,按扁包上芝麻白糖餡成為圓球狀,為防沾連外面裹上滿熟大米面。
明朝時已名為“窩窩”,為什么后來稱為“艾窩窩”呢?“窩窩”由宮廷傳到民間,售賣時蒸熟的江米現場制作,吆喝:哎“窩窩”,后來人們把“哎”字加了進去,名稱變成了“艾窩窩”。隨著發展,現大多數餡改成豆餡,外面裹椰蓉原料:江米、紅豆餡、椰蓉等。口感細膩,香甜,營養豐富。艾窩窩是北京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美食,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豌豆黃在元朝時即有之,當年人們用豌豆熬成粥加入蜂蜜,稱豌豆粥供人食用。清朝初年豌豆粥衍生出了豌豆黃,砂鍋里加入豌豆、水放在火上煮熟,再放入白糖,晾涼定型后切塊賣,還有一種是豌豆放入水煮熟后放入白糖、小棗伴勻,晾涼定型切塊賣,每一塊上都有小棗,叫小棗豌豆黃,屬大眾食品,清晚期隨著工藝加以改進,把煮熟的豌豆碾成泥過羅后倒入托盤內,晾涼定型切塊碼盤上桌。過羅后的豌豆黃成為了宮廷御點受到慈禧的喜愛。從豌豆粥到豌豆黃,在北京已流傳了有700多年的歷史,已成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食品。
本市非遺項目”年糕錢”第四代傳人錢振波目前正在恢復老小吃,曾講過杏仁茶。制作老北京杏仁茶的具體方法是,甜杏仁二兩泡一泡剝皮后備用,好大米一斤淘洗干凈,泡上六個小時后備用。把上述二種食材混合用打漿機打成米把打好的米漿放在火上熬制,開鍋煮起大泡后轉成小火,在小開五分鐘,米漿徹底熟了,干稀程度自己掌握,最好稍稀一點,因為杏仁茶蹲一會還得反稠,撒上白糖桂花即可食用。
北京人最愛吃面條,芝麻醬面、炸醬面、羊肉汆面、牛肉面、茄子面、西紅柿面,品種多的難以計數。這當中老年人經常做的貓耳朵從原料到形狀、味道都堪稱一絕。
做貓耳朵時取莜麥面一斤,用開水燙熟,燙面時要一邊燙一邊用搟面杖攪動,使其最后時能呈坨狀,然后趁著熱把面揉在一起,軟硬程度就像切面條的面一樣,稍硬一點也無妨,趁熱用手揪成小疙瘩,捻成貓耳朵狀,吃時上鍋蒸5至8分鐘,貓耳朵半透明變顏色就是熟透了,像吃面條一樣,澆上各種汁就可以了,也可以吃涼拌莜麥貓耳朵過涼水,澆上各種澆頭,就可以吃可口香噴噴的貓耳朵了。
夏日解暑的扒糕怎么做?把少許香葉八角花椒,放一點鹽,用水開一下,大約五分鐘,晾涼備用,喬麥面,白面,馬鈴薯或紅薯淀粉,比列2:1:0.3用晾涼的香料水和面,稀軟程度,就像打雞蛋糊,放在小碗里上鍋蒸。大約40分鐘蒸熟晾涼后切成小片,放點,醬油,醋,芝麻醬,芥末,辣椒。咸胡蘿卜絲,黃瓜絲。像拌涼粉一樣。再放一點香油和蒜水,一碗香噴噴涼呼呼酸辣可口的營養食品,扒糕就成功了。難以計數。這當中老年人經常做的貓耳朵從原料到形狀、味道都堪稱一絕。做貓耳朵時取莜麥面一斤,用開水燙熟,燙面時要一邊燙一邊用搟面杖攪動,使其最后時能呈坨狀,然后趁著熱把面揉在一起,軟硬程度適度。
過去,計劃經濟年代居民購糧要憑糧票供應,那時糧票的比例是面票占百分之五十,米票不多也就月,人均四五斤,剩下的就是粗糧票了,為此人們就得調著樣的做飯。那時,還有一個說法叫,忙時吃干、閑時吃稀,計劃著過日子。記得我母親就時常給我們做“金裹銀卷子”吃。這種食物出得鍋來,金銀相裹胖胖乎乎的好看又好吃。制作金裹銀的程序是,和好發好白面,再用占其二分之一量的玉米面,放點鹽、燙熟了,把白面團搟成面片,把玉米面攤在白面片上,包起來后搟成橢圓形面皮,在表面薄薄抹上一層油,然后從一個方面卷起來,呈條狀。再切成大小一樣的小塊,上蒸鍋蒸熟,出鍋、盛盤、上桌開吃。尤其剛出鍋的金裏銀卷子漂亮、味香誘人食欲。再喝碗清香的白米粥,就上辣椒油潑水疙瘩絲,嘿,這頓飯美了去了。金裏銀這一計劃經濟的產物,如今早已成了人們懷舊吃香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