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毛筆不僅是中國傳統的書寫工具,更是中國傳統的重要文化符號,它在歷史的演進中不斷變化,成為各個歷史時期文化風貌最重要的塑造者之一。
“兔毫”和“狼毫”出現于什么時候?古人更偏愛哪種動物毛制的筆?“漢居延筆”是怎樣被發現的,后來又經歷了怎樣坎坷的遷徙之路?王羲之、王獻之用的毛筆,和今天的毛筆有什么不同?今天的毛筆是“進化”還是“退化”了?漢唐時代的筆管,其制作究竟有多奢麗?西方的“毛筆”與中國毛筆有哪些異同?字的好壞和毛筆的關系究竟有多大?存世的漢唐古筆文獻中,還蘊藏著哪些古筆的信息?
書寫的工具、材料、操作空間、展示空間,這些都是與創作活動密切相關的問題。尤其是筆毫的剛柔、長短、粗細與書寫方法之間的關系,筆與字的大小、字體、風格之間的關系,都值得深入探討。
揭示毛筆的制作、傳播和使用
如果你對以上這些問題感興趣,可以翻閱一下中華書局2022年最新出版的《古筆》。書中梳理大量史料和考古成果,呈現宋代以前毛筆的形態和發展,并由此探討早期書法、繪畫藝術發展及文化傳播背后,工具所發揮的重要而又奇妙的作用,揭示毛筆的制作、傳播、使用等方面有意思的文化現象。作者王學雷是江蘇蘇州人,論著曾獲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
《古筆》并非一部研究毛筆發展史的著作,而是將筆墨集中于書法經典得以確立的漢唐之間,對這一時期毛筆的形制、工藝、性能與文化進行專題研究。全書分為三個部分,上卷是關于漢唐毛筆的一組研究論文,中卷是漢唐之間毛筆實物的圖像與說明資料匯集,下卷是對于毛筆文獻的輯錄與箋釋。書的每一部分之間都有呼應,也有獨立的學術價值。
作者考證名物提出獨到見解
上卷中,作者對于筆頭的用料、性能、產地、制作工藝、功能,甚至筆桿的制作與書寫的關系,裝飾性與實用性的關系等都有精彩的探討。作者還考證名物,對于彤管、筆答、茹筆、削管等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比如,作者運用文獻與實物的互證,對東晉束帛筆頭、晉代纏紙法的功能進行推測,而材料、制作工藝之于書寫的意義也有詳細的闡述。
書中收錄了作者搜集多年并配以準確的說明文字與數據,為有心的讀者提供一份完整的圖像資料。學者薛龍春在序言中提到,雖然考古類型學在研究古筆時可能并不適用,但是這些稍具規模的圖像信息與數據,仍然可能激發我們進一步的思考。比如現在我們一談到書法,動輒就說運腕,事實上,“運腕”或是“腕力”這樣的語詞罕見于宋以前的書學文獻。如果我們根據漢唐之間古筆筆頭的長度、筆桿直徑的平均數據,結合簡牘、寫經、二王書札中單字的尺寸,以及當時書寫沒有憑靠的環境,大體可以推斷運腕技法是后起的,在中古時期,腕部保持相對靜止才是書寫得以完成的前提。
關鍵詞: 中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