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日前,人民文學出版社特邀主持人陳魯豫和北京外國語大學意大利語教授文錚,在剛開業的人文社自營朝花夕拾·文創咖啡供銷社內展開“文學加咖啡”文化漫談。
這間位于朝陽門內大街166號西側的咖啡店門面清新醒目。青灰色的石磚襯著白色的招牌,招牌上“朝花夕拾”四個深紅色花體字透著文雅氣息,朝東的茶色玻璃門窗映著太陽,門旁是鐵質的“朝內166”地址牌。
朝花夕拾·文創咖啡供銷社是人文社探索與讀者溝通的新形式,也是打造精品文創產品、豐富文學傳播方式的新嘗試。人文社的編讀往來傳統始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從早年的書信往來,到存續幾十年的“讀者服務部”,再到互聯網時代的電子通訊,人文社始終與讀者站在一起。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100天內完成了咖啡店的設計、裝修、注冊、登記、采購、試營業,終于迎來了開業的一刻。未來要以連鎖經營的理念,將朝花夕拾·文創咖啡供銷社打造成為當代文學家、藝術家與廣大讀者、文學愛好者的交流地,成為城市文化的地標、時代文學的記憶。
“朝花夕拾”面積不大,內涵卻深。陳魯豫與文錚以菜單中的典故為起點展開對話:經典的美式咖啡被命名為“老人與海”,美式咖啡極簡的配方,與海明威樸實、直白的語言風格不謀而合,還有定名“威尼斯商人”的海鹽拿鐵,名為“神曲目錄”的espresso(一種特濃咖啡)……顧客點單的瞬間也收獲了與中外文豪和經典名著的共鳴,這正是文學愛好者靈光相撞的瞬間。
兩位嘉賓分享了國內外很多與文學結緣的咖啡館,比如有兩百多年歷史,歌德、安徒生、波德萊爾、拜倫、易卜生等文豪都曾到訪的羅馬古希臘咖啡館,波伏瓦、薩特等文學巨匠青睞的巴黎花神咖啡館,因普希金而聞名于世的圣彼得堡文學咖啡館,三毛、白先勇等文化名人經常光顧的臺北明星咖啡館,魯迅、丁玲、夏衍、田漢等作家常去的上海公啡咖啡館等等。
文錚現場解答了很多讀者關心的一個問題,“魯迅究竟喝不喝咖啡?”他說:“魯迅說自己不喝咖啡也是一樁公案。(當時)有人拿魯迅做廣告,魯迅看到這個就不爽,說我不能跟你們做廣告,他還專門為此寫了一篇雜文。他說不喝咖啡,只是表達他的一種態度,而不是他的生活方式。”文錚說,其實魯迅該喝咖啡還是要喝,但是他絕對不會去當時法租界霞飛路的咖啡館,咖啡不是不能喝,要看跟誰喝。
陳魯豫還分享了咖啡館文化對新聞業發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是在咖啡館,在公共聚集場合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比如在英國,我到某個咖啡館獲取航運方面的信息,或者我去另一個咖啡館獲取鹽業方面的信息,最早的現場報道記者就是從咖啡館慢慢誕生出來的,特別有意思。”
文錚表示的確如此,“十七、十八世紀,包括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很多的報社都是開在咖啡館里的,編輯在咖啡館辦公,他們隨時在咖啡館寫稿子,咖啡館是他們約作者的地方,也是他們發稿子的地方。所以現在很多歐洲的咖啡館還保持一個傳統,你在咖啡館如果要筆、要墨水、要紙,他們無償提供。”
兩位嘉賓就這樣談中外文豪,談世界文學,談文創與咖啡的不解之緣。3個小時的精彩直播知識含量之高仿佛讓人置身于世界文學課堂,僅在人文社官方微博和微信視頻號就吸引了超過50萬人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