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26日,一女性網友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發布信息,稱自己于6月25日凌晨在自己臥室內險遭一名陌生男子性侵,在室友的幫助下報警處理了這一事件。這名陌生男子被指認為是陳姓演藝人員,在網上流傳的各類圖片信息中,該演藝人員被確認為德云社成員陳霄華,眾多喜愛德云社相聲的網友和對此事件關心的人開始喊話德云社盡快出面回復這一事件。27日上午,德云社就陳某涉嫌擅闖他人住宅事件做出說明,明確了確有此事發生,亦確認了事件主人公正是旗下藝人陳霄華,德云社已接到協助調查電話。德云社已于26日傍晚發出了辭退通知,要求其不得再以德云社藝人的身份進行任何行為、展開任何活動,對于陳某產生的不良社會影響表示歉意,表示將會對旗下藝人進行藝德宣傳教育。
目前,陳霄華已被刑拘。此事件對德云社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小,已有網友戲稱德云社是“缺德”云社,德云社成員曾經有過的不良行為也被再度提及。除陳霄華醉酒闖入他人私宅外,此前張九齡出軌家暴、秦霄賢母親被判“老賴”等事再度被討論,包括熱捧德云社的“德云社女孩”也不免被不少網友批評。
對于這一事件,最終性質要如何判定還有待警方的調查才能夠下結論,但是從當前的情況來看,陳霄華的行為無疑是突破了法律底線,其作為一名公眾人物更是產生了極壞的社會影響,法律的嚴懲是逃不脫的,但也不得不說,德云社作為演藝團體,其演職人員出事的頻率是否有些太高了?偶然一名兩名成員出現言行不當、違背社會公序良俗還能辯稱為個人道德品行敗壞,而如此多發的演職人員道德素質不良問題,使德云社這個金字招牌本身都蒙上了一層陰影,亂抖機靈、行為不當、拿著低俗當有趣……當這些人看看自家招牌那個“德”字時,又是否會覺得羞愧臉紅?
俗話說得好,學藝先學德,做戲先做人,沒有德行怎么堪當公眾人物。回看德云社從零走到現在的路,他們確實為傳統曲藝項目相聲的復興推廣帶來了活力,但也將一些糟粕帶到了舞臺上。
雖說德云社有著傳統的“拜師”“分輩”這樣的習慣,但這一演藝團體在實際運營宣傳的過程中和絕大部分地方、民間的傳統曲藝團體都不同,它采取了更為“激進”的媒體營銷方式。除演出外,培養了大量粉絲,旗下藝人也各自有各自的粉絲運營團體,同時也利用其自身的影響力在綜藝節目等平臺進行推廣宣傳,部分演藝人員還在影視劇中開始跨界發展,粉絲團體“德云社女孩”們也曾受到網友詬病,認為有“飯圈”問題,對于旗下藝人非常護短,對于自己喜愛的演藝人員也是相當崇拜,旗下演藝人員出現“睡粉”“騙粉”的劣跡恐怕也與粉絲、公司雙方的嬌縱分不開;另一方面,德云社的本行“相聲”也出現了質疑聲音,傳統的老派相聲愛好者認為德云社相聲略有粗俗,難登大雅之堂,一些“葷段子”“倫理梗”叫不少相聲愛好者如鯁在喉。
相聲藝術過去確實存在著以低俗為笑點換取收入的,這些低俗笑話的誕生大半也是當年街頭藝人們為了謀生不得已的手段。但此后,國內的相聲表演內容發生很大改觀,以侯寶林、馬三立等為代表的相聲大師新創作的相聲作品摒棄了用低俗倫理、擦邊球來博人一笑的手段,改良為使用諷刺、諷喻等語言藝術來斥責不良現象,讓觀眾在歡笑中感悟真善美,這些幾十年前的相聲段子至今聽來仍妙趣橫生。
然而德云社的部分相聲作品中出現的調侃慰安婦、調侃唐山大地震、玉樹大地震遇難者的不當內容并以此為笑點,引發了不少相聲愛好者的不滿,也對其“藝德”產生質疑。
既然打出了相聲藝術的旗號,那么藝術有底線有分寸,藝人也有底線有分寸,從藝“德”為先,公眾人物本就應該起到表率作用,名聲和形象塑造起來不易,但要崩塌恐怕只是一夕之間的事情,在丑聞頻頻發生之后,希望“德云社還將進一步對旗下藝人進行藝德宣傳教育”不是一句場面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