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齊白石(別號白石山人)是20世紀中國最負盛名、最具創作力和影響力的中國畫大師之一,在詩、書、畫、印方面皆有杰出的貢獻。
游魚、小蝦、螃蟹……白石山人為何百畫不厭?白石山人曾在一幅《魚蝦圖》的題跋中寫道:“借山吟館主者畫此小幅時有友至,笑曰:‘君何獨喜魚蝦?’答曰:‘吾之侶也,何得厭?’友復欲求贈,吾未之與。白石記。”
魚、蝦、蟹之類,雖然并不是什么關乎歷史、關乎生計的重要題材,但是白石山人卻十分看重,為求一形,數易其稿,寫生觀察,揣摩端詳,借鑒諸家,擇善從之,百轉千回之下才有似與不似的自家心法。
畫魚、畫蝦或是畫螃蟹,這并不重要,參于造化,得其心源,白石山人筆下的魚蝦不在于形似,他念念不忘的是“歸夢看池魚”。回不去的家鄉,逃不出的樊籠,夢中看魚只能見于紙端,悠然的魚蝦才是白石山人的向往。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收藏有齊白石的一幅《魚群圖》,這幅立軸上有齊白石常畫的五條魚,都很有齊白石的個性。題跋寫道:“予之畫動物,人謂太不似,予自謂過于似,二者孰是非也?白石。”今人再賞畫,確實形象與真魚相較遙遠,然而筆墨氣象卻出神入化。“似與不似”常被引用。藝術形象不僅在于描摹對象,更是一種提煉。從齊白石的諸多魚蝦的畫稿之中可以看到這辛苦的過程。
齊白石畫蝦,多用水墨畫法,極少染色,可是他的蝦墨分五色、生意盎然,這離不開他對藝術形象的揣摩和對筆墨的運用。胡佩衡在《齊白石畫法與欣賞》中就詳細記錄了齊白石畫蝦的發展過程:
齊白石最初臨摹前人魚蝦,50余歲時已經卓有建樹,能畫群蝦,還曾經在自己的作品上題道:“即朱雪個畫蝦,不見有此古拙。”齊白石此時畫蝦已經頗有個性筆路,而66歲時他的畫蝦技藝更進一步,不僅筆墨變化更加生動,而且蝦堅硬的外殼也有表現,長臂鉗以三節分出,后腿由十只減少為八只,蝦的形象已經非常完整了。然而,齊白石沒有止步于此,他68歲時將蝦的腿由八只減少至六只,而且在頭胸部加了一筆濃墨。他認為,對蝦寫生七八年,這一筆是十分成功的,這一筆不僅加重了分量,而且表現了白蝦的透明軀干。70歲以后,他畫蝦已經定型,轉而在筆墨上精益求精。
齊白石以魚蝦見筆墨的另一個方面,是將書法意趣融于繪畫之中。他有一幅作品名《魚蝦負劍圖》,就是將自己的書法筆意融入魚蝦之中,這也屬于“書畫同源”派了。
節選自周蓉著《跟著齊白石去捕魚蝦》
關鍵詞: 藝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