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波在20年中國芭蕾藝術創作的持續追求中不斷探索,特別是為中央芭蕾舞團的現當代作品創作貢獻力量。現特聘你為中央芭蕾舞團的首席編導!”7月5日晚將近23時,中央芭蕾舞團“心之所往——費波舞蹈創作20年作品展演”在天橋劇場落幕,團長馮英站在舞臺上,向全體演員宣布這個喜訊。費波,成為了中央芭蕾舞團歷史上首位首席編導。
近年來,中芭推出過《牡丹亭》《敦煌》《哈姆雷特》《逆風飛翔》等多部作品,編導全部是費波。2002年,費波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進入中芭,20年來創作頗豐。今年,中芭為在劇團發展中做出卓越貢獻的藝術家開設“二十年”系列演出,“心之所往”是該系列首次為創作人才舉辦的專場。
(資料圖片)
當晚的演出從《哈姆雷特》開始,這是一部費波向古典芭蕾致敬的作品,也是他解讀莎士比亞文學經典的嘗試。費波用大量的西方芭蕾語匯表現哈姆雷特的苦悶和掙扎,哈姆雷特與戀人奧菲利亞及他的母親分別呈現的雙人舞段,呈現出巨大張力。下半場演出,既有《牡丹亭》《敦煌》等從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汲取靈感的作品,也有《回憶》《曾經》等中芭演員參加國際比賽獲獎的作品,還有表現當下時代戰疫主題的《逆風飛翔》。
中芭的“芭蕾創意工作坊”誕生了很多新作,《孔子2012》就是費波在工作坊完成的第一部作品。舞臺上,演員們推著一整排服裝店里的半身人形模特,以飛快的速度念著《論語》,身為圣人的孔子與作為凡人的孔子交替在舞臺上出現,視覺效果充滿先鋒性色彩。費波透露,當年馮英團長審看這個作品的初始版本時十分沉默,但最終,這部作品中的當代思維和先鋒意識打動了她,她讓費波繼續創作。費波感慨道:“創作真的需要不斷嘗試、不斷勇敢地面對,特別需要強有力的后盾支持。”
這場演出集結了張劍、王啟敏、馬曉東、邱蕓庭等中芭多位首席主演。一場演出有如此多的明星同臺,十分難得,是費波作品成就了他們,也是他們把費波的創意變為現實。
馬上就訪
創作的求真之心不能丟
7月5日,費波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采訪,回憶他走進中芭的20年創作生涯。
記者:能夠舉辦“心之所往”這場專場演出,您的心情是怎么樣的?
費波:我難以掩飾激動不止的心跳。在我的背后是優秀的演員和技術團隊,在我的前面是為中芭新一代創作者們打下基礎、創造條件的領導和前輩藝術家,是一直以來幫助鼓勵我的恩師和摯友,以及每一位觀眾朋友,這絕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成就,我們都是踏著前人的足跡前行。
記者:《牡丹亭》當年在國內首演時,因為帶有先鋒的美學印記,沒有立刻獲得熱烈反響,作為創作者您會感到“受傷”嗎?您如何看待藝術的先鋒性與觀眾審美出現的“時間差”?
費波:時代在發展,藝術也在發展,一百個人中有一個人能理解,也是這個作品的意義。創作者確實要冒不能馬上被理解的風險,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心有所屬,心有所往,創作時求真的心不能丟。
服務大眾是毋庸置疑的,但通過與大眾的溝通,讓他們了解前沿藝術,也是我們的責任。中芭不僅是代表國家藝術水準的舞團,也是一個在國際上有辨識度的舞團,我們要有先鋒性的創作。
記者:您有很多作品代表中國芭蕾在國際上獲獎,還記得獲獎時候的心情嗎?
費波:我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是2005年,最近一次是2018年。雖然我創作的第一目的不是為了獲獎,但聽到拿獎的時候我當然很開心啦,很激動!尤其最近一次是在美國杰克遜國際芭蕾舞比賽中獲獎,現場還要升國旗、放國歌,作為中國人我很自豪!
記者:您進入中芭已經20年了,創作逐漸從青澀走向成熟,創作新作品的時候還是會忐忑或有壓力嗎?
費波:對我來說在創作面前沒有“成熟”二字,所有的經驗都是昨天的,創作恰恰是忘掉自己的經驗,感知新的東西,我不覺得我有多成熟,也不給自己設限。之前一段時間,我跟花滑國家隊的運動員一起,幫助他們征戰冬奧賽場,當時我就明顯感覺到,競技類的項目都是為了0.01秒的事努力著。藝術也一樣,前面不斷有高峰去攀登,當然我們要不亂于心,不急于求成,這是特別寶貴的事情。
記者:您的創作見證了中芭多位首席主演和一代一代演員的成長,看到他們同臺,有什么獨特的感受?
費波:我曾經在紐約城市中心劇場的后臺門口,看到朱妍劃過眼角的淚;也依然記得在曼徹斯特劇院的最后一排,觀看王啟敏與李俊共同合作的最后一場《牡丹亭》,李俊強忍著腳傷疼痛完成每一個動作;看著曹舒慈抬起受傷后幾近萎縮的左臂在國際大賽上奪金;看著馬曉東為了完美塑造角色,節食而暈倒在劇場后臺;更看見年輕一代的邱蕓庭從馮團手中接過鮮花,成為中芭新一代的首席主演……太多畫面在我眼前。
時光如梭,歲月如歌。20年對于編導剛剛起步,但是20年對演員是最華彩的時光。最近看到團里年輕的孩子演繹我的作品,那種發自內心想要釋放和表達的欲望,讓我作為編舞很有成就感,這種獲得感比賺了多少錢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