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陶人面像:啊?
(資料圖片)
如果想用一個表情來形容剛剛看到的銅奔馬玩偶,紅陶人面像非常合適。這件文物出土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柴家坪遺址,屬于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距今約5200年),如今與銅奔馬一起被收藏于甘肅省博物館。
這個高顴闊面、半張著嘴似乎在微笑、又似乎在訴說著什么的紅陶人面像,露出了訝異的神情,人們看到這件文物就可以腦補一個聲音:“啊,就這?”
亞醜鉞:你笑起來真好看
1965年出土于山東青州的亞醜鉞,現藏于山東博物館。這件商代青銅器器身透雕人面紋,雙目圓睜,嘴角上揚,口中露出形似板磚的牙齒,被網友調侃為“你笑起來真好看”。
這件文物名稱中有個“醜”,是因其口部兩側對稱銘有“亞醜”二字,故得名“亞醜鉞”。鉞本身是殺伐兵器,但后面漸漸演變成權力地位的象征。亞醜鉞本是古人威嚴權威的象征,但今人視之,它成為了一個超級可愛的表情包,透著一股開心。
彩繪陶縮脖俑:仿佛受了委屈
有人歡笑,有人卻在哭泣。與開心的亞醜鉞不同,彩繪陶縮脖俑縮著腦袋偏向一邊,五官向中心皺成了一團,鼻梁旁兩行淚水似劃過的裂紋,再配合扭成對勾的眉毛和噘到鼻子的嘴巴,這個陶俑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讓人莫名心疼。
這件文物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是隋唐時的俳優俑。李尤寫的《平安觀賦》中寫道:“歌舞俳優,連笑會戲”。俳優通俗來說就是古代滑稽戲的表演者,通過令人發笑的語言和動作取樂觀眾。這件陶俑為何作出委屈的表情?有人推測,他的面部表情或許是其表演時的一個瞬間,不過是為了逗樂觀眾。
陶俳優俑:“巴適得板”
同樣作為俳優陶像,陳列于成都博物館的陶俳優俑則展現出了另外一種情緒:腆著大肚子的陶俑坐在一圓形坐墊上,頭戴巾帽,著褲赤足。上身袒露,聳肩,左手執鼓,右手握拳,作執槌擊鼓狀。他右腳蹬踢,左腳蜷曲,仰面大笑,其夸張的面部表情和體態,令人捧腹。
不同于陜西彩繪陶縮脖俑,這座陶俳優俑的面部表情是向外綻放的,滿臉洋溢著笑意,仿佛在用四川話點贊“巴適得板”。
值得一提的是,東漢說唱俑中有兩個國家一級文物:1957年出土于成都天回山的擊鼓說唱俑,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1963年出土于成都市郫都區的立式說唱俑,現在四川博物院的展廳里與觀眾繼續擺著龍門陣。它們的笑臉,傳遞出巴蜀人民的樂觀。
三星堆陶豬:憤怒的小豬
有趣的文物除了人像表情之外,像銅奔馬一樣的動物也讓人不禁莞爾。早在馬踏飛燕走紅之前,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曾在微博曬了一個“身中劇毒”的馬頭,畫風清奇:大如眼球的鼻孔,搭配肆意甩動的舌頭,好似脫韁的“戲精”,表情足以與銅奔馬相媲美。
三星堆帶給人們太多的驚喜,除了歡脫的馬頭,還有一只陶豬,造型十分特別。陶豬擁有長在兩側的眼睛,大而不對稱的豬鼻,撞臉“憤怒的小鳥”。這當然不是小鳥的穿越之旅,考古發掘中早就發現了有豬形象的器物,作為常見的家畜,“豬”作為泥塑陪葬也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