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趙樹理是現代著名作家,他一生都在用心用情地書寫農民,以真摯樸實的手筆,寫出了他們的喜怒哀樂。
他一生與農村結緣,與農民結緣,這使他的農村題材寫作真正做到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由于常年扎根在鄉間大地,與廣大農民群眾結對子、交朋友,使他在創作上很早就樹立了“人民觀”。如他的《李有才板話》《小二黑結婚》等作品中的語言,就大多取自于農村說唱中的橋段。那些幽默風趣、朗朗上口的快板詞和歇后語,句句說進了農民群眾的心里,沒有對民間文藝的深厚了解,是寫不出這些鮮活的群眾語言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由于趙樹理在文學上的突出貢獻,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譽,成為當時作品發行量和稿酬最多的作家之一。對于這些“巨款”,趙樹理表現得很平靜。他除了留下一些必要的生活開支外,其余全部用于捐助農村建設和繳納黨費,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生活當中,他衣著樸素,盡管已成為名作家,但他依然保持著儉樸的良好作風,時常不忘自己是人民的一員。平常,農民朋友吃什么,他就吃什么;普羅大眾用什么,他就用什么,生活上從不挑肥揀瘦。有一次,趙樹理因工作需要,想買一塊手表,到商店一問價格,覺得有些貴,最后,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到舊貨攤淘到一塊舊表,當即喜滋滋地買了下來。只是那表要經常調時間、緊發條,對此,趙樹理已很知足。他說,能用就行,有些農民兄弟沒有表,不一樣過得開開心心,知足才能常樂。
趙樹理不僅把他的“人民觀”貫穿于整個文學創作中,而且還身體力行,把這一崇高的理念落實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展現出博大的襟懷。當年,長篇小說《三里灣》創作完成后,他婉言謝絕了好幾家大出版社,堅持把稿子送到一家規模較小的通俗文藝出版社。有些人不解,大出版社不僅影響大,而且開的稿費也高,希望他能改弦更張,但趙樹理卻偏偏不為所動。他語重心長地說:“據我了解,這個小出版社是專門面向廣大群眾的,至于稿酬高低,那無所謂,我倒是希望給我的稿酬再低一些。因為稿酬低了,書的成本就低了,定價也就相應便宜了,這樣一來,不就減輕了群眾購書的經濟負擔么。”
文學大師汪曾祺曾寫過一篇《才子趙樹理》的文章,提到趙樹理吹拉彈唱樣樣在行,一個人能演一臺戲。還寫到趙樹理的創作理想是,自己寫的作品可以擺在農村的集市上,農民可以用雞蛋來買。這一切都表明,趙樹理不愧是一位深扎在鄉村土壤里的作家,是飽蘸地氣的人民藝術家。
趙樹理就是這樣,時刻以寬廣的人民情懷,保持著與普羅大眾息息相通的血肉聯系,并以他謙遜的品格、飽含深情的筆墨,傾心為普通百姓發聲代言,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已然聳立起了一塊熠熠生輝的精神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