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16日下午,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之強國論壇——“高峰電影作品”的探究、追求和打造,在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黃建新、章子怡、束煥、劉昊然等電影人齊聚一堂,以自己的創作為例,探討追求“高峰電影作品”過程中的辛苦與快樂,思考與痛苦,為中國電影的未來積累經驗和提供參考。
“我覺得,‘高峰表演’就是讓觀眾念念不忘的表演。”章子怡分享道:“當一個演員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貫注在角色上時,他可能會在某個時刻達到‘高峰表演’的狀態,但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她分享自己首次執導《我和我的父輩》中《詩》的經歷。“這是我第一次對全部的角色都了如指掌”,章子怡說,“因為一直都活在角色里,我特意叮囑攝影師,我進入表演狀態非常快,拍攝時千萬不要停攝影機。我覺得演員創作的時候千萬別想‘高峰’二字,而是要踏踏實實把作品和角色塑造好。”
在演員劉昊然心中,“高峰表演”就是直戳人心的表演,是“留得住的表演”。他透露,自己在《建軍大業》中飾演粟裕、在《1921》中飾演劉仁靜時的訣竅,就是無限地放大自己。“這兩個角色都是19歲,他們都敢于挑戰那個時代的權威,我雖然沒有他們那么偉大的志向,但我可以發揮想象力來演。我覺得求知欲、探索欲、嘗試精神,就是年輕人最大的力量。有了這份心態,才有可能創作出高峰作品。”
黃建新導演分享道,要想創作出“高峰電影作品”,先要有“高原電影作品”,“這是一步一步積累的過程,高峰作品就是金字塔的頂部,它需要大量的普通作品來做基底,這是高峰作品能出現的基礎。”黃建新分享了自己創作生涯的幾個階段,“我現在非常喜歡‘主流電影’這個詞,因為主流是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價值觀。電影天然帶有商業屬性,電影人不能自視太高,不能離觀眾十萬八千里。”
編劇束煥認為,創作“高峰電影作品”不能像蓋樓,而是像堆一堆沙子,經過自由落體運動,自然形成圓錐形。最上面的就是高峰作品,這是電影創作的規律。
《當代電影》主編皇甫宜川認為,“高峰電影作品”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隨著時間的流逝越發綻放出藝術的光芒,最后成為全人類的文化遺產。他認為,像《小城之春》《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東流》《我這一輩子》《黃土地》《紅高粱》等,都是中國高峰電影的代表作。
《電影藝術》主編譚政認為,“高峰電影作品”應該反映人性的美好,思考人類本源等重大問題。 記者 程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