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雪糕刺客”熱度還未完全退去,“演出刺客”又橫空出世。好不容易盼來了“樂隊的夏天”,但數千元的票價,狠狠刺痛了樂迷的心。前不久,在成都舉辦的仙人掌音樂節公布了門票價格,單日最低999元、最高1599元,雙日聯票VIP2999元。此外,星巢秘境音樂節門票價格在788元到1700元之間,元氣森林音樂節門票價格在588元到888元之間。如此令人咋舌的價格,網友不禁在微博發起話題“誰來管管‘演出刺客’”,以發泄內心不滿。
國內音樂節的商業化歷史,最早追溯到迷笛、草莓等音樂節,2011年前后迅速崛起,音樂節逐漸演變為一種新興生活方式及文化產業形態,彼時票價維持在80元到180元,相當親民。如今,這種現象已然成為歷史。在大多數人看來,始于情懷的音樂節票價不斷上漲,體驗、服務卻跟不上,主辦方撈快錢的心態顯露無遺——離商業越來越近,與音樂越走越遠。承載著年輕人青春、夢想與熱愛的舞臺,難道變了味?
貴因不值而凸顯
(資料圖片)
一旦走上商業化之路,就代表需要具備市場盈利能力,音樂節不能長期做虧本的買賣。所以,對于門票漲價這件事,大多數人都能理解。畢竟,價格由價值決定,并圍繞價值波動——舉辦音樂節的成本不斷在增加,歌手出場費、搭建舞臺、場地租借等都是一筆不菲的費用。而問題的關鍵在于值不值。
“太貴了,陣容也談不上多豪華。”樂迷張琪表示失望。近期音樂節門票,漲幅最大、定價最高的仙人掌音樂節、星巢秘境音樂節均出自曉峰音樂公社。兩場雖然價格有所差異,演出陣容卻相差不大,像樸樹、刺猬樂隊、劉聰、顏人中、棱鏡、沈以誠、康姆士、夏日入侵企畫、丟火車、柳爽等都會同時出現。“仙人掌音樂節2018年單日門票300元,如今漲到了999元,主辦方竟然為樂迷設置了分期付款功能。并且,五年前還是崔健、許巍、謝天笑、黑豹等‘神仙’陣容。”張琪認為,全國許多音樂節的音樂人出場數量保持在幾十位,但同質化傾向比較明顯。
換個角度比較,也能凸顯門票價格的昂貴。眾所周知,由知名演出公司AEG旗下Goldenvoice主辦的科切拉音樂節,堪稱全球規模最大、最有影響力的音樂盛會。無論是麥當娜、泰勒·斯威夫特、蕾哈娜還是繆斯樂隊、電臺司令等都會以登上科切拉音樂節舞臺為榮。今年的音樂節還特別邀請了王嘉爾在內的一百多名知名音樂藝術家,一句“This is Jackson Wang from China!”將表演推向了推特世界趨勢榜第一位。
科切拉音樂節的三日通票為549美元,也就是說折算每天的價格為1230元,并且,主辦方會附贈一張往返巴士票和一張通往音樂節元宇宙的門票,現場還能觀看來自世界各地的11名建筑師、設計師的精美藝術裝置作品。而仙人掌音樂節雙日聯票價格為2999元,每天的價格為1499.5元,服務配套遠比不上前者。“不值這個價!”正是眾多樂迷炮轟的方向,為此,有人在線下音樂節舉起一桿大旗,上面寫著:“曉峰音樂公社,請問我的錢是大風刮來的嗎?”
靠門票“活不了”
國內音樂節根植獨特的文化屬性——樂迷的烏托邦,以情懷著稱。2000年第一屆迷笛音樂節在北京迷笛音樂學校大禮堂舉辦,學生、農民工、詩人因音樂而相聚,免費感受音樂的魅力,暢談彼此的夢想。2009年,樂迷花80元便可以在第一屆草莓音樂節欣賞67組國內外知名藝人的震撼表演,郁郁蔥蔥的巨大草坪讓這個春季音樂節透出浪漫的氣質。據報道,第二年,草莓音樂節就實現了盈利。
當然,僅靠情懷遠遠不夠,對主辦方來說,盈利的空間永遠沒有上限。曉峰音樂公社作為華語地區體量最大的音樂類演出主辦方之一,在漲價之路上“扛起了大旗”。而其他音樂節也迅速跟上了節奏,剛剛官宣的長沙草莓音樂節預售單日票價480元,要知道,2019年武漢草莓音樂節的預售單日票價不過280元,如此漲幅實在驚人。
一位仙人掌音樂節的工作人員回應媒體:“跟其他音樂節比起來我們的價格確實比較高,但這和成本及陣容有非常大的關系。”摩登天空的CEO沈黎暉也曾表示:“中國音樂節現在的問題就是,票價還是很低。”從表面上看,音樂節門票漲價是因為各項成本的增長,需要靠提高票價擴大盈利空間。更深入分析,這其實暴露出盈利模式單一的弊端,主要靠票房收益、品牌廣告贊助,折射出國內音樂節商業模式的不成熟,策劃、公關、運營和管理能力等短板。
據業內人士透露,仙人掌音樂節的成本估計在1500萬元左右,如果按1000元一張票來算的話,兩天最起碼也有4000萬元的收入。主辦方注重短期經濟效益,最好的辦法是提高門票收入,卻很容易忽視音樂節品牌及文化傳播的重要性。如果配套設施跟不上,就會引發觀眾負面評價,影響國內音樂節的可持續發展。很顯然,只靠門票,這門生意絕對做不長久。
“國內音樂節體驗感下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現場人擠人,不能去洗手間,否則觀看位置就不保,高溫炙烤下,無異于花錢買罪受。為了支持自己的偶像,粉絲還會連夜排隊搶占前排,舉著燈牌應援,嚴重遮擋視線……”剛剛體驗完某音樂節的樂迷王鵬透露,有的音樂節甚至上演了觀眾向舞臺投擲礦泉水瓶的“狗血劇情”。暴躁的樂迷、持續上漲的價格,今年的音樂節淪為眾矢之的,十幾年積累的口碑被現實的“一地雞毛”迅速拆解。
能否有下一個科切拉?
被烏云籠罩的國內音樂節,代表了音樂藝術與商業勢不兩立?這個說法肯定不成立。大眾唱衰高票價的同時,也許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演出刺客”更像一把“雙刃劍”。高票價能夠存在,且有觀眾買單,說明國內音樂節的市場在不斷做大,大眾文化消費氛圍也在日益高漲,其為周邊經濟帶來的貢獻不容小覷。根據《2021年中國戶外音樂節市場分析報告》,2016年后,戶外音樂節舉辦數量穩超200場次,在2007年僅有24場。
剛剛結束的濟南山河音樂節證實了上述論斷。為了體現依山傍水的主題環境,主辦方特將音樂節場地定在臥牛山和小清河附近。單日420元和雙日680元的票價較往年上漲不少,現場依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不過,場外卻聚集了許多無法接受票價上漲的樂迷,他們選擇在臥牛山地質公園的山坡上觀看演出,被戲稱為“場外嘉賓”。“我只喜歡這次表演陣容中的部分歌手,其他都無感。花那么多錢只聽幾首喜歡的歌,不值,我不會買票。”現場樂迷劉甜甜告訴記者。
張琪與王鵬分別告訴記者,自己所能接受的音樂節票價在300元至500元之間,不難看出“演出刺客”與觀眾之間得與失的不平衡,即在現有的價位之下,主辦方并未帶來與之相符合的內容與服務。藝人重復度高、同質化的演出、現場環境差、質量參差不齊,觀眾“踩坑”越多,就越證明國內音樂節體系的不完整。
其實,比較成熟的音樂節能夠巧妙與商業結合。科切拉音樂節在商業模式與音樂節文化構建上,產生了微妙的平衡,不僅為觀眾帶來獲得感,也為當地的經濟產業帶來巨大紅利。從演出陣容確定開始,主辦方就聯合歌手經紀公司,不斷提高音樂節曝光度;與時尚品牌合作,推出科切拉主題服裝,吸引粉絲購買;從美妝到穿搭,有專屬話題“玩轉科切拉”指引;線上推出知名音樂人的獨家限量版周邊商品。在強大的宣傳曝光下,參與歌手及其作品的知名度和點擊量會大幅上升,因此,科切拉的沙地吸引了世界各國明星及網紅打卡,現場的贊助席位更炙手可熱,吸引了REVOLVE、樂事等知名品牌。
相比之下,國內音樂節主辦方與其死盯票價,導致與眾多樂迷的距離越來越遠,不如將內容做強做大,提高音樂節的運營能力,拓展盈利方向,這樣成為下一個科切拉也不是沒有指望。
關鍵詞: 門票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