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子(媒體人)
◎一直覺得,戲劇工作者心胸要大,有人愿意去看你的戲要格外珍惜。互相高看一點對方,彼此有所期待,環境慢慢就變好了。
(相關資料圖)
◎成瀨的職業女性沒有瑪麗蘇加持,單打獨斗,踉踉蹌蹌走在風雨交加的外面。他的女性觀比小津更進化。
◎大觀園里住著一群情竇初開的少年少女,可是心智已經熟透了,身體也像老人一般孱弱,動不動就生病,仿佛初春的花園卻果實累累,細思極恐。贊曹公非凡的想象力。不愧為中國人自己的圣書。
◎木心說過一句話,大意是人到中年的時候,他踏上了一趟美麗的列車,然后就不再中途下車,賴也要賴到人生的終點,“中年的嘉年華會”一直過下去。我覺得其實反過來更好,中年時就像老年人一樣回歸自然,回歸天真,越早回歸越好。
◎帶有自傳性的小說會略顯得高明一些,在同等的寫作水平上。
(朋友圈跟帖:同意。短篇靠技巧,長篇到后面幾乎完全靠本能了。)
◎一個作品有沒有價值,主要看它的道德主題是否有意義;一個人道德困境的大小,決定了他文學價值的大小。對嗎?
◎工業和真正的藝術還是有差別的,成色不一樣。藝術會讓人內心沉甸甸的,工業讓人happy。藝術啟發人們思考,娛樂工業也很重要,于人身心放松。
◎和朋友聊萊辛和門羅的區別,其實這倆沒什么共同點,萊辛連皮帶肉撕裂自己產生文字,門羅給賣火柴的小女孩一盒小火柴。文學能給真正愛它的人帶來幸福感。
◎歐洲電影好像有兩三個人物就構成一個完整靜謐的故事,編制越來越像短篇小說。
◎20世紀初愛爾蘭的戲專門寫短兵相接的家庭戰爭,荒唐有趣,結局往往出人意表,后來馬丁·麥克唐納繼承了這一點。《石楠叢生的田野》,寫一個貧窮的婦人,寧愿自己一個人多受累養活孩子,也要把老公關進瘋人院。沁孤的《西域健兒》,一個男孩在地里干活時用鋤頭打了父親,以為打死了他,于是不干活了,跑到酒館,吹噓自己弒父成功,居然一下子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
◎看港片《前度》。劇中人都和自己不愛但很愛自己的人別別扭扭在一起生活,施愛者卑微,被愛者不懂得珍惜,然而又隨隨便便接受了。寫盡了被愛的不舒服感,全都是把自我安放在一個很小位置的人。
◎《意亂情迷》,夏布羅爾的片子。一個憂郁的巴黎男子住到維希去,希望換個環境能改換心情,他常常窺視一對年輕情侶,被他們的歡樂吸引,有一天他走近這家的院子,迎面遇到了那個女孩……窺視絕沒有好下場!夏布洛爾對整個社會從來都沒什么好感。
◎故事早就發芽,人物每天在腦袋里折騰,可是更想坐下來讀那些心儀已久的好書,真的好分裂。反正,寫也是白寫,讀卻是真讀。
◎長時間伏案太辛苦了,寫作者有一點虛榮心也正常。
◎讀王夫人唯有一處有感。就是元妃死后,王夫人滿心歡喜盼著其兄王子騰進京,給家族長臉,給自己仗腰子,結果他半道得重感冒死了。那是四大家族最慘痛的一幕,很輕描淡寫。
◎莎翁的平頭百姓保持著一種自然屬性,像貓狗一樣可愛,像畜生一樣討打,他們就是生活的化身;到了莫里哀,每個人都籠罩著很強的階層焦慮,想成為人上人,這種焦慮后來就一直延續下去了。此乃人類社會從本我到自我的演化史。
◎毛姆小說里風韻猶存的貴婦人大多可以當作大英帝國的隱喻看,就像格林膚色復雜、容易上手的小情人,有強烈的象征意味。
◎對雙數、重復、對偶癡迷是天才的標志。莎翁早期有一部《錯誤的喜劇》,一對孿生兄弟愛上一對孿生姐妹,而且他們的仆人也是雙胞胎,這戲每一分鐘都是戲。
二零二二年八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