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距上一部小說《我的千歲寒》15年之后,王朔推出了最新長篇小說《起初》,四大卷中的第一卷《起初·紀年》8月16日面世,引發讀者刷屏式關注。
久未出現在文學江湖的王朔,人氣依然高漲。8月12日,在幾乎零宣傳的情況下,“王朔出新書了”話題在微博、抖音,雙雙成熱搜。當天,該書開啟全網預售,之后連續三天登上新書榜Top1。直到昨天,這本書還占據著當當新書榜Top1的席位。8月16日上市后,傳來了再加印10萬冊的消息,而此前已加印了一次10萬冊。
拋開外界熱度不說,讀者、評論家的閱讀反饋卻姍姍來遲,看起來,這本大部頭要和短視頻、熱劇、明星、育兒、飯局爭搶時間,難度不小。
不過,在當當、京東,還是有購買用戶留言,盡管大多是針對物流說事,但還是有一兩成用戶發表了讀后感。有的感覺巔峰時期的“朔爺”又回來了,字里行間又看到了《頑主》的幽默和俏皮;有的佩服王朔將沉重歷史輕松拆解的功夫;有的說“王朔新書一定要第一時間擁有”。
在文藝青年根據地豆瓣,關于這本書的長篇書評鮮見,大都是短評,且言語間似乎不想留情面。“有點心疼70多塊錢”“不倫不類,完全看不出這種四不像的語言對于這部歷史小說的必要性和助益”。這讓守候豆瓣評論,再決定是否買書的讀者頗感意外,以至于讀者“和菜頭”非常不解地說:“為什么到了王朔新書這里,大家卻在保持可貴的沉默呢?為什么有時間曬,卻沒時間寫評價呢?”
無論怎樣,書評的沉默還是惹得人想一探究竟。書評人魏小河說,“比想象中更大、更厚。但我高估了我自己。序言看完,又看了一節,就看不動了。主要還是語言不習慣,可能沒怎么看過王朔,他的北京話順流直下,有人說特別爽,但我實在難受。”
也有一些文學圈內人只是私下聊幾句,但也就此打住。就像“和菜頭”所言,“對于很多今天尚在壯年的人來說,王朔的作品是自己少年時代、青年時代的枕邊讀物。然后就失聯十多年,各自為了生活而奔波。心存美好,但也只是偶爾想念而已。現在重逢,雙方都是塵滿面鬢如霜,所以就不忍心上手。”
無論怎樣,還是有作者通過自媒體拋出了犀利觀點。“我覺得王朔的這次文體實驗是徹頭徹尾的失敗。”作者“風流天下聞”在微信公眾號發文稱,有朋友獨獨推崇結尾第七十八章,說是神品。“但我看了之后,也并不覺得是神品。”這位作者認為,這第七十八章共四頁,第一頁是純粹抄古書,間或扯兩句自創“文言”;第二頁抒發衰老的感慨,但也沒什么深意;三四兩頁就純屬夢囈了,不知所云。
尋找書評可能有些心急,畢竟這部書700多頁,要給人閱讀、消化、品評的時間。但不得不說的是,與新書上市同步的這幾天,王朔的人生傳奇、各種八卦倒是被扒拉個遍,人們還紛紛順勢回憶起自己的青春。至于王朔寫了什么似乎已經不重要了,人們看重的是他重出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