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社會變革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都呼喚著能與其相適應的創新性優秀傳統文化的出現,要發揮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塑造和引領作用,迫切需要優秀傳統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
優秀傳統文化產業創新發展遵循的原則
(資料圖片)
傳統文化產業創新性發展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實踐中進行創新轉化,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內涵式發展的模式,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方式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要形成傳統文化產業創新轉化發展體系。
一是轉化者與受眾。轉化者與受眾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的主體,轉化者是文化的傳遞者、傳播者,受眾是文化的接受者、繼承者,二者相輔相成。
二是轉化平臺。轉化平臺是轉化者與受眾進行文化轉化所建立的關系網絡,包括特定的自然空間、社會文化空間等,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的一部分,也是傳統文化轉化的環境。
三是轉化內容。轉化內容包括珍藏在傳統文化資源中、收藏在文物博物館里、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文化遺產,包括書寫在古籍文字里的民族倫理精神、文化符號、民族藝術、社會制度、知識體系、節日習俗、生活方式等,是文化轉化的核心內容。
四是轉化方式。轉化方式是文化傳承的形式、方法、工具、手段和策略等的總和,如民間轉化、場館轉化、媒體轉化等。
五是保障機制。保障機制是在市場經濟中保障創造性轉化能夠良性運行的制度、法律、政策、措施、民間轉化機制、監控機制與評估機制等,比如文化管理、文化開發、文化創新政策和權威的政府行政管理制度、優秀的專家學者管理制度、完備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常規的管理人才培訓制度等。還要形成轉化平臺的機制,如公益機制、共享機制、服務機制、盈利機制、投資機制、評價機制、監管機制和資源配置機制等。
優秀傳統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基本路徑
政府要從戰略上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將其作為提升產業結構、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結合實際制定文化創意產業戰略規劃,成立專門機構進行統一指導、落實和推進。
一是提高思想認識,優化發展環境。要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制度環境、人才環境、創業創新環境等各項制度保障。優化法治環境,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育基地,創新人才交流與管理的新機制。
二是豐富產品體系,形成產業集群。傳統文化產業集群可形成集聚效應、共生效應、協同效應、區位效應、結構效應。要強化一體化觀念,走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路子。樹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打造文化整體形象的新觀念。
三是創新投資機制,完善資源配置。政府必須加大科技研發、人才服務、金融服務、品牌建設等平臺建設投入,完善文化創意產業服務支撐體系,引導文化創意產業與高校合作,加強技術研發等。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創新發展模式。營造有利于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社會環境和市場環境。完善財政、稅收、土地以及人才政策。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提高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務水平,政府可設立“文化產業基金”,通過稅收、金融、采購與購買補貼等綜合性政策,激勵和帶動文化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強化文化對資源和環境保護的促進作用,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現代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