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南池子美術館庭院中央上演“飛沙”主題敦煌樂舞。王廣燕攝
傍晚的蒙蒙細雨中,婉約的蘇式園林點亮燈光。一池碧水中央,手執鮮花的少女扮演敦煌壁畫中的供養菩薩,以飄逸彩綢演繹西域舞蹈;一位身著漢服的吟游詩人,揮動寬袍大袖,在舒緩悠遠的背景音樂中,叩問“敦煌何有”……日前,主題為“飛沙”的敦煌樂舞劇在南池子美術館上演,作為“我與敦煌——靳尚誼、唐勇力繪畫展”的動態展覽部分,為觀眾獻上了一道“敦煌盛宴”。
此次展覽首次集中呈現了著名油畫家靳尚誼1978年在敦煌寫生的6幅作品及國畫家唐勇力《敦煌之夢》系列中的20件作品,梳理了兩位藝術家的創作與敦煌壁畫的聯系。邁入一層展廳,首先看到的是靳尚誼臨摹的6幅敦煌壁畫,包括北魏、隋代、初唐、元代等不同時期。在臨摹敦煌壁畫時,他采用了與傳統中國畫研習者完全不同的方法,舍棄傳統的線描臨摹,而是用自己熟悉的油畫語言表現敦煌獨特的色彩、造型與構成關系。
二層展廳展出了唐勇力的《敦煌之夢》系列作品。這一系列作品是他在融入古老敦煌壁畫視覺元素基礎上,對當代中國美術的個性化創新。展覽中的作品《大唐盛世》采用了眾多源自唐朝繪畫的人物、建筑、動物等形象,表現馬球賽的宏大場面和唐朝繁榮發展的盛況。作品《千手觀音》以小女孩的形象為主體,采用白描形式,將千手千眼的圖示充滿整個畫面,成為《敦煌之夢》系列作品中最為特別的一幅。
在展覽開幕現場,靳尚誼回憶起四十多年前在敦煌寫生的經歷:“我那時拿著畫架到洞窟里寫生,把壁畫破損的效果、變化的顏色都畫了下來,它就像油畫中的灰調子,復雜而和諧。敦煌寫生,既是研究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方式,也對我后期的油畫發展有很大影響。”唐勇力也表示,上世紀80年代末,一次帶隊前往敦煌考察讓他種下了敦煌夢,“敦煌千年莫高窟藝術給我帶來了最深刻、最震撼的沖擊,成為我創作的源頭活水,為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給養與靈感。”
除了展出靜態的架上繪畫,此次展覽還特別呈現敦煌樂舞劇場的動態展覽。動態展覽部分以靳尚誼先生所畫原型220窟北壁樂舞圖的供養菩薩局部畫為靈感衍生而來。“一花一世界”,通過肢體劇場、詩詞吟誦、敦煌群像復原、西域樂曲、飛天樂舞等藝術形式,帶領觀眾游歷令人魂牽夢繞的千年敦煌之夢。
“靳尚誼和唐勇力,分別作為油畫家、國畫家,從自己專業創作的角度探索中國當代美術的發展之路。本次展覽旨在通過對兩位藝術家與敦煌藝術的淵源關系的學術梳理與展示,揭示敦煌壁畫對當代中國美術的重大影響,彰顯兩位藝術家的民族情懷和藝術追求。”展覽總策劃寧強說道。
展廳還在現場搭建出藝術家進入敦煌石窟內寫生的場景,使觀眾能身臨其境地體驗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同時可以在文獻區閱讀與敦煌相關的書籍,觀看《我與敦煌》藝術家采訪紀錄片。展覽將展出至10月23日。
關鍵詞: 敦煌壁畫